政治学特性(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根本性——离不开根本利益的争夺。
⏹公共性——关乎群体、共同体的事务。
⏹全局性——政治行为规范与否,影响其他社会制度和管理。
⏹权威性——影响或支配其他人类活动。
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多维视野中的政治概念1.历史上西方人眼里的政治:·城邦公民参与下所进行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政治是研究集体(城邦)之善。
(亚里士多德)·政治即伦理道德。
(如公共的善/正/正义)·政治是建立和维护共和国的活动。
(古罗马)·政治是一种上帝安排人事的力量;。
(中世纪)·政治是争夺王权的利益之争,也是神的意志统治和规范世人生活的体现。
(中世纪) ·政治是一以国家和主权为核心的活动,是一系列的谋略与阴谋;。
(近代)·政治是一种权力现象,政治即王道。
·政治是一种“社会契约”:在私人利益的基础上组建政府的制度设计.。
(近代)·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或就是国家与政府的治理活动。
(近代)2.历史上中国人眼里的政治·“政者,正也;治者,理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尚书.毕命》·“君顺怀之,政治归之”. 《晏子春秋》·政治是君王上承天命而行的抚民和安民的活动(统治与管理)·“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孙中山选集》(下)P6613、对政治的传统解释之特点由前述可见,人们对政治的解释无非就是价值性(或伦理性)解释:认为政治源于道德规范;神学性解释:即政治源于超自然的力量;权力性解释:即政治源于占有资源的状况;管理性解释:即政治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即根源和本质)⏹“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实质.表现形式)⏹“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方式,任务和内容”(核心)⏹“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谋略)政治的涵义对政治涵义的不同理解与分析,大体反映了各个历史时代对政治的认识以及政治学研究的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烙印【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政治的本质,并为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 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以及相应的意识形态,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
【政治以经济为基础,政治的性质和状况由经济基础的性质和状况所决定,经济对政治具有决定性作用。
】2. 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政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总是依存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与一定的阶级、国家关联在一起,所以具有特定内容与表现形式。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3. 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列宁【政治的阶级属性及其本质,不可避免地集中到国家政权问题上。
有关国家政权、国家管理的所有问题,都是政治的重要内容。
】4. 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政治生活同其他社会生活一样,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探索政治规律的过程,就是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性联系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之关系1、政治与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方向上的为我与排他;手段上的强制与非强制;性质上的促进与阻碍;发展规律上的从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由基本不适应到新的基本适应。
2、政治与法律·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法律又是确保政治权力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实现对社会资源权威性分配以及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3、政治与道德·道德是被人们的经济条件所决定的评价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善与恶、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与政治的区别:对经济基础反映的程度和能动作用的方式不同(是否集中与直接);反映人们之间关系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不同(是否靠强制手段);存在和发展的趋势不同(是否会随阶级消亡)。
·道德与政治的联系:政治对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道德对政治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三.20世纪以来学术研究中的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是种“交换”;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或弥补者等.·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看重的是政治在社会有机体中的功能.·法学视角下的政治:政治是立法.守法和执法的过程.·人类学视角下的政治:政治是一种特定的仪式.信仰体系.符号和象征活动,是发现.阐述和表达意义的场所。
·政治科学视角下的政治:政治是一有规律可寻的客观现象,如人的政治行为/政治制度/权力模式等.当代西方三种主流政治观·政治即国家的活动.(20世纪30年代以前)·政治即与权力有关的现象.(20世纪30年代以后)·政治即围绕政府决策所发生的现象.(20世纪50年代以后)四、政治的涵义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教材的定义政治是一门研究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其他学者对政治的定义·政治是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安排和组织,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参见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P5·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参见王浦劬《政治学基础》·政治:“它把一个特定的统治单位内的不同利益调和起来,这些不同利益按照其对整个社区福利和生存的重要性的比例来得到一定的权力分额.”[英]克里克,1964:21 引自《政治哲学导论》·政治的历史就是公共领域扩张和收缩的历史.引自[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政治是实现权力、实施权威、制定公共政策、分配稀有资源、实施谋略等.政治五因素模型第二节政治学一、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与涵义⏹以国家活动为对象的研究.认定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核心问题.⏹以公共权力的形成与分配为对象的研究.⏹以人的社会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对象的研究.⏹以公共事务的管理为对象的研究.⏹以政府及其公共政策为对象的研究.⏹以一切政治现象为对象的研究.政治学的涵义⏹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一门学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是以如何组织安排社会集体生活为对象的研究.⏹“政治学是研究人们如何为一个社会进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学问”.(伊斯顿)⏹政治科学是关于政府和政治系统的研究,是研究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的科学,而公共政策对一个社会来说是具有权威性的或有约束力的决定.《政治学分析词典》⏹政治学是以“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对象的研究.(狭义)参见教材P13⏹政治学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对象的研究.(广义)参见教材P13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经济研究法阶级分析方法(二)当代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方法:横向有纵向,宏观与微观⏹心理分析方法:心理因素、个性特征等⏹行为分析方法:政治过程、政治行为等⏹系统分析方法:政治体系整体性研究⏹结构功能主义方法:政治结构及功能研究⏹政策分析方法: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政治心理、政治文化等三、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一)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历史沿革1、古典政治学时代(古希腊、罗马时期)研究主题:什么是良善的城邦(共和国)生活?重要人物与成果: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西塞罗《论共和国》《法律篇》2、神学政治学时代(中世纪)研究主题:政治世界的神学性解释主要人物和成果:奥勒利乌斯·奥古斯丁《论上帝之城》托马斯·阿奎那《论君主》《神学大全》3、理性主义政治学时代(近代)研究主题:民族国家理论、民主与法治政府的目的、权力基础和构建权力的制衡主要人物和成果:让·布丹《国家论六卷》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约翰·洛克《政府论》路易斯·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4、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现代)研究主题:国家的起源、政府分类与管理、国家、政府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等主要人物与成果:阿绪尔·本特利《政府过程》(行为学派)罗伯特·达尔《政治分析》(分析学派)大卫·伊斯顿《政治过程》(体系学派)罗尔斯《正义论》等西方政治学变迁的特点⏹基于性恶论之上的法治主义⏹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政制探索⏹基于相对主义之上的学派分立⏹基于社会系统之上的多样范式⏹基于抽象思维之上的逻辑思辨(二)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历史沿革⏹奴隶制时期的“神权政治”⏹封建制早期的“王权专制”⏹封建制晚期的“君主专制”⏹近代的“危机与变革的政治”⏹现代的“民主革命政治”⏹当代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政治学演进的特点⏹伦理与政治紧密交织:为政以德⏹浓烈的人治色彩:礼法并用,霸王道杂之⏹超稳定的思想系统:阳法阴儒⏹注重世事强调施政:重治国之道,统治之术⏹学科界限模糊,范式单一:以史为鉴中西政治学演进的差异四、政治学与其它学科的区别和联系⏹经济学关注的的是:如何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益,其支点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政治学关注的是如何分配那些业已随经济活动生产出来的利益,其支点是研究价值的分配;⏹伦理学关注的是所分配的利益是否公正,其支点是研究价值生产和分配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