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武侠小说与欧洲游侠骑士小说的比较

浅谈中国武侠小说与欧洲游侠骑士小说的比较

浅谈中国武侠小说与欧洲游侠骑士小说的比较
论文摘要: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旧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

而在15、16世纪流行于西班牙的描写游侠骑士的小说,则表现出为捍卫爱情、荣誉或宗教而显示出的冒险的游侠精神。

无论是武侠还是游侠,侠似乎成为了这两类小说的共通之处。

作为同样是以“武功”和“冒险”为主要着眼点,表现出主人公惩恶扬善,不畏强权气节的两类小说,不得不说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然而,由于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二者实际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中国的武侠小说比较倾向于快意恩仇,将“侠义道”推崇到了极为崇高的地位,而游侠骑士类小说,更注重冒险精神,个人表现。

因此,将两类在文学史上,都占据或者曾经占据一定地位的两类相似文学进行比较,就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侠义道、骑士精神、宗教、信仰、爱情
正文:最初的“侠客”一词,是从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出现的,而此时的所谓“侠”,有点像食客,他们义无反顾,勇不畏死,可以为自己的伯乐舍生取义,即“君以国士之礼待我,我必以国士之礼还之”,像这样的侠,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这似乎是封建时期的一大社会特点,例如欧洲中世纪时期的骑士,以及日本的武士,都与其类似。

也就是说,事实上不论是中国的武侠小说还是欧洲游侠骑士小说,都是从一个又一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武侠与武侠故事中慢慢升华出来的。

在封建时期的忠君报国以及惩恶扬善思想影响下,一大批站在百姓身前,保护弱者的“侠”,为武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另外,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中的骑士,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大仲马笔下的三个火枪手、罗宾汉,还有美国人约翰·麦考利创作出来的佐罗,几乎都是在本国出现危机之时站出来的,中国更是如此,所谓“乱世出英雄”,例如金庸的小说,选取的时期几乎都是朝代更迭时的动乱年头,似乎只有这样的时期,侠这样的特殊群体才会出现。

火药没有发明之前,刀枪剑戟都被称为冷兵器,在冷兵器时代,个人的武术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保家卫国,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贵,然而侠这一类人,就像执政党与在野党一样,对朝廷政治以及当权者有不同看法,或者对异族统治充满不满,于是就在武术上成为了在野党,他们不屑于政府应允的高官厚禄,远离政治,除暴安良,始终呆在他们口中的绿林还有江湖之中。

这一点其实中西方也是相通的,罗宾汉就被称为绿林大盗、侠盗,所以不管他们为何流落民间,只要有一身好功夫,能够挑战权贵、邪恶,扶危济困,他们就是侠,就是剑客,就是骑士!
侠,嫉恶如仇,快意恩仇,以社会统一道德标准衡量对错,藐视权贵,成为了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外的裁判!他们深入人心,被人民拥护,这一点,中西方是相通的。

总结一下,中西方武侠和游侠两类小说,有着相似的政治环境、相似的时代特征、主人公有相似的阶级立场、相似的抱负以及相似的拥趸者,当然,还有相似的高超武艺。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接触两类作品时,总会感觉到作品的相似性。

有同就有异,两类作品能够区别开,就说明了二者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首先骑士小说是西班牙特有的,它的主题是反映封建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即为捍卫爱情、荣誉或宗教而显示出的冒险的游侠精神。

这在中国人看来是相当自私的,中国的武侠小说更爱着眼于侠的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秉承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他们可能一生都不考虑自己的个人问题,而是全心全意地把精力集中在开创事业,替天行道上面来。

比如修真武侠《济公传》里面,对江洋大盗打家劫舍、劫富济贫,是高度赞扬的,而如果此人“采花”,人品立刻为人所不齿。

在骑士小说里这就不同了,小说中的主人公游侠骑士,往往被写成见义勇为,助强扶弱,英勇善战,举世无敌,而这一切出生入死建立武功的动力均来源于爱情,这一点,就与武侠小说有很大不同了。

骑士小说充分反映了西班牙的民族自信心,十字军的冒险精神,虔诚的宗教信念,骑士们可以为宗教牺牲生命,骑士之于神明,应该是神的仆人,而中国传统武侠小说里,可能对宗教问题或者说未知世界抱着一个较为宽松的态度,一个大侠,一个英雄,可能是无需信仰的,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天的代言人,甚至根本就没有把怪力乱神放在眼里。

《水浒传》更是让一百单八将化成上天的一百单八颗星曜,这又是一个不同之处了。

在故事情节方面,中国的武侠小说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了,不论是还珠楼主,还是金庸古龙,可以说中国的武侠小说每本都有每本的精彩,除了招数、门派可能有相同之处以外,其他的很少有雷同之处的了。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国人以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创造出许许多多不同花样的兵器、招数,让小说不仅在情节上出奇制胜,更在细节上引人入胜。

而骑士小说的情节则不外乎是:为取得贵妇人的欢心,骑士历尽神奇的各种惊险遭遇,赢得骑士最高荣誉之后,凯旋而归,成为国君、领主或朝廷里的显赫人物,然后分封他的朋友和侍从,并与一贵妇人或一远方公主成亲。

这时,一切宿敌,包括那些善于施用魔法妖术的敌人,均被扫荡殆尽。

如果这是一本小说,那么固然可贵,可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从1321年左右骑士小说诞生起,骑士小说的构架就没有逃脱过这种藩篱,也就是说,骑士小说千篇一律了!
正是因为骑士小说行文冗长,叙事繁复,语言拖沓,人物的性格和外貌雷同,中心思想与内容大同小异,艺术价值不高,随着骑士制度的衰落,骑士小说也就逐渐销声匿迹。

抛去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不谈,让中国人能够接触到的骑士小说真是少之又少了,与此同时,武侠小说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活力始终在中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汉朝的《游侠列传》,魏晋的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武侠在这种一脉相承的流传过程中慢慢积淀、慢慢成长,终于成了一个独立的类型,并且在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清中期《三侠五义》,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金庸《射雕英雄传》,最后到大陆新武侠小说出现,经典一本接着一本,可谓湍流不息!正如温瑞安所说:“武侠小说必须突变!……成与败,得与失,我不管,但这样写法使我觉得很好玩。

”正因为中国传统武侠小说被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它才没有像西班牙骑士小说那样被遗落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从主题学上看,骑士小说固定意象太过繁多,具体以《堂吉诃德》为例,我们可以清晰的分析出其中的固定意向:英雄、骏马、情人、受封、敌人、决斗,一个又一个的意象堆叠不无讽刺地将西班牙的骑士小说固定套路介绍出来,不同之处只是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目的就是讽刺罢了。

当然,中国的武侠小说也有固定套路,以《书剑恩仇录》为例,香车宝马、美女佳人,都是中国传统意象的一个写影。

骑士小说和武侠小说作为深深植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文学类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是在所难免的。

浪漫主义时期,大仲马曾经写过脍炙人口的《三个火枪手》、《侠盗罗宾汉》,以充满欧洲风格的艺术形式,将骑士、剑客、游侠表现得活灵活现。

与之不同的是,武侠小说应该归类于现实主义,因为其中包含的,保家卫国、抵抗异族、除魔卫道的思想,应该是植根于现实种种的,经过艺术渲染,再次呈现出来的。

在中国急功近利的文学大环境之下,传统武侠必须有新的发展,起到一个引人向善的表率作用。

而不论是中国武侠小说,还是欧洲游侠骑士小说,它们都是世界文学史上难得的璀璨的繁星。

通过比较的方法,使两类文学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相得益彰的过程中必定会使世界文学进一步发展,武侠游侠类型小说也最终会成为一种为全世界人民所认可并且喜爱的题材,成为巩固世界文学一角的坚固基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