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摘要】教学对话是指教师、学生、又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
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存在的问题是对话徒具形式,;对话人为包装;垄断式对话;单一式的对话。
构建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对话,应搭建平等、民主的对话平台;给予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设置有价值的话题;尊重丰富多彩的对话结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86-02
1 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涵义
教学对话,它是指教师、学生、又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
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均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
2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存在的问题
(1)形式上的对话
目前这种形式上的对话较普遍存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这和只徒具对话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
形式化的对话有两种表现:最常见的一种是“一呼百应”式的对话。
另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是经过特殊“包装”的课堂交往。
这在实质上并不能激发学生高层次
的思维活动,绝大多数问题学生仅凭借死记硬背的知识就可以回答,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不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2)造作式的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中造作式的对话是一种人为包装的对话。
在这种对话中增加了一份人为造作,少了一份真实自然。
比如,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创设师生对话互动的氛围,不注意引导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用与语文关联不大的表演艺术的方式、方法来造作课堂的对话。
(3)垄断式的对话
垄断化的对话有两方面的表现:一种表现是教师掌握课堂对话的绝对主导权;另一种垄断形式表现为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机会总是被少数学生占有,多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往往得不到任何机会。
(4)单一式的对话
单一式的师生对话集中表现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大多采用“师班互动”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语文课堂教学中单一的“师班互动”的对话形式,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利于学生语文个性化阅读学习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上述四种不真实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盛行,对新课程的实施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
其主要表现在:(1)学生语文学习的
主动性被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得不到尊重,因此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学习的热情,进而厌恶语文学习;(2)由于没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缺少了对话与沟通,缺少了生机与活力,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就无法实现;(3)教师的教学失去了与学生真实对话的快乐,因而传统的职业性增强,相应的新课程赋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专业性角色大大降低了,这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3 构建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对话
(1)搭建平等、民主的对话平台
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
离开了平等和民主,对话教学就会滑向原来的灌输式教学,呈现原来的灌输与被灌输、训诫与被训诫的关系。
罗杰斯指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对话教学就要给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充满爱心、富有差异和个性的对话平台。
特别是教师要走下传统的教学神坛,走进学生中间,在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同时成为一个学习者和参与者。
这样,学生才敢畅所欲言,智慧的泉源才会充分喷涌。
对话不是被迫的你问我答,而是心灵的沟通与呼应。
(2)给予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
对话要有效,首先得有时间保证。
既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还要有充分的对话交流时间。
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才能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建构意义。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下一步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对话。
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收集相关资料;新课进行过程中,在教师、学生交流之前,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深入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句进行品读赏析;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训练。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索时间,让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处理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的独特见解。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认知基础,调动情感、态度的参与,做独立、反思和批判型读者,引导学生对作品情节、语言、环境、人物等方面作深入的探索。
根据课堂教学进程灵活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3)设置有价值的话题
对话是围绕话题展开的。
话题可能来源于一对矛盾、一个问题、一种现象。
有价值的话题具有适当的深度(应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有思考的价值,对学生理解文本能起关键作用。
比如:特级教师钱梦龙上《一件小事》,提出的问题“‘我’是一个剥削者吗?”就是一个“牵一问而动全文”的话题。
语文教师要善于概括和设置话题,从对话的三要素(听者、说者、话题)看,话题是对话交流的核心。
话题设置的科学与否、巧
妙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到对话中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笔者以为,对话教学中设置的话题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科学性。
即话题能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协调,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
第二,综合性。
即话题能让学生调动起语文各方面的知识,并沟通起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启发性。
话题的开启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第四,开放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话题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能沟通课堂内外,引发学生多元思考。
第五,趣味性。
话题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能调动起学生创新思考的兴趣和主动性。
(4)尊重丰富多彩的对话结果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理解、体验,并非让学生游离话题,而是让学生围绕对话主题充分进行自主的思考、体验。
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美学修养等都会影响到他的阅读理解和鉴赏。
阅读的结果会带上学生强烈的主观色彩。
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课堂合唱的“多声部”。
对此,教师不要用唯一的标准去判断他们多彩的解读。
只要他们的解读于理或于情能自圆其说,就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性。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突发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