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气功五禽戏养生的机理探析石建东(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摘要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创编的一种导引术,据资料考证,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是直接取材于西汉刘安《淮南子》的六禽戏(熊径、鸟伸、尧浴、猿理、鸥顾、虎颈六个术式)加以发展的。
华佗五禽戏是以医学理论为指导,取导引吐纳之所长,把练神、练形、练气揉合在一起的完整的导引套路五禽戏离医理于动作之中,寓保健康复效益于生动形象的“戏”之中这是五禽戏区别于其它导引术的显著特征。
本文就“五禽戏”发展由来、健身养生思想、健身养生机理对人体不同系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五禽戏养生健体生理机制阴阳肺腑1.五禽戏的概述一千多年前东汉医学家华佗(公元145-208年)创制的华佗五禽戏,是我国优秀民族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
它最初的动作主要是由华佗根据虎、鹿、熊、猿、鸟的生活习性、活动方式、神态通过模仿这五种禽兽中虎的雄壮威猛、鹿的轻捷舒展、熊的憨厚刚直、猿的灵活敏捷、鸟的轻盈潇洒组编而成的一套动作,同时又把呼吸吐纳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的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
此法不仅能强壮四肢的筋骨,而且还能调息五脏六腑。
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话,叫“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
”意思是说,活动是保持健康最有效的方法。
经常通过肢体的运动活动,便可加快食物消化,使血流循环畅通无阻疏通了脉络。
华佗五禽戏就其保健强身、祛病延年的功效而论,历来都为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贡献。
发展到今天,它以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不但可以强健人的体魄而且可以健全人的身心。
1.1.五禽戏的发展由来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根据古代导引、吐纳、熊经、鸟伸之术, 研究了虎、鹿、熊、猿、鸟五禽的活动特点,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 创编的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仿生类导引术。
对华佗编五禽戏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记载: 吾有一术, 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 二曰鹿, 三曰熊,四曰猿, 五曰鸟。
亦以除疾, 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健身气功.五禽戏在传统“五禽戏”的基础上,仿效“五禽”的动作和神态,汲取精华,加以提炼、改进, 结合传统气功“调身、调息、调心”的作用,融入现代科学健身理念和时代特征所编创的新型导引术。
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动作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的特点, 通过引伸肢体, 动诸关节,外导内引,达到以形导气、以意引气、气贯周身、呼吸顺达,使习练者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活动筋骨、滑利关节的目的。
1.2.五禽戏的定义禽,在古代泛指禽兽之类动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
戏,即游戏、戏耍之意。
所谓五禽戏,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功法。
以模仿禽兽动作来达到健身目的的方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
《庄子·刻意》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的记载,至汉初《淮南子·精神训》则有:“熊径、鸟伸、尧浴、猿理、鸥顾、虎颈,是养形之人也”的说法,而五禽戏之名相传出自华佗。
《后汉书·方术传》载,华佗云:“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
随着时间的推移,辗转传授,逐渐发展,形成了各种流派的五禽戏,流传至今。
五禽戏又被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养生功法,因其动作模仿虎、鹿、熊、猿、鹤 5 种动物而得名,具有强身和医疗的显著效果。
2.五禽戏“形、神、意、气”的涵义2.1.形, 即练功时的形体姿势。
古人说: 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 意不宁则神散乱。
这说明姿势在练功中的重要性。
开始练功时, 头正体直,含胸垂肩,体态自然, 使身体个部位放松、舒适。
习练每戏时,要根据动作的名称含义,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动作外形, 动作到位, 合乎规范, 努力做到“演虎像虎”、“学熊像熊”。
特别对动作的起落、高低、轻重、缓慢、虚实分辨清楚,不僵不滞,柔和自然。
2.2.神,即神态、神韵。
养生之道在于“形神合一”。
所谓“戏”,有玩耍、游戏之意,这也是与其他功法不同之处。
只有掌握“五禽”的神态, 进入玩耍、游戏意境, 神韵方能显现出来, 动作形象才能逼真。
例如,虎戏要仿效虎的威猛气势, 虎视眈眈; 鹿戏要仿效鹿的轻捷舒展,自由奔放;熊戏要仿效熊的憨厚刚直,步履稳健;猿戏要仿效猿的灵活敏捷, 轻松活泼; 鸟戏要仿效鹤的昂首挺立,轻盈潇洒。
2.3. 意,即意念、意境。
《黄帝内经》指出: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五脏六腑皆摇。
”这里的“心”指的是大脑,说明人的思维活动和情绪变化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
习练每戏时,要逐步领悟“五禽”的意境,练“虎戏”时要意想自己是深山中的猛虎, 伸展肢体,抓捕食物; 练鹿戏!时要意想自己是原野上的梅花鹿,众鹿戏抵, 伸足迈步; 练“熊戏”时要意想自己是山林中的黑熊, 转腰运腹, 自由漫行; 练猿戏!时要意想自己是置于花果山中的灵猴, 活泼灵巧,摘桃献果; 练“鸟戏”时要意想自己是江边仙鹤, 抻筋拔骨, 展翅飞翔。
2.4.气,即指练功时对呼吸的锻炼,也称调息。
就是习练者有意识地注意呼吸调整, 不断去体会、掌握、运用与自己身体状况或动作变换相适应的呼吸方法。
呼吸和动作的配合要遵照以下规律:起吸落呼, 开吸合呼, 先吸后呼, 蓄吸发呼。
呼吸形式有自然呼吸、腹式呼吸、提肛呼吸等, 学习时可根据姿势变化或劲力要求而选用。
3.五禽戏的健身养生思想“五禽戏”由汉代名医华佗所创, 他提倡导引养生, 并主张通过锻炼方式, 强健筋骨延年益寿。
他创编的“五禽戏”就是模仿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和神志, 来舒展筋骨, 畅通经脉。
五禽戏分别为: 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
常做“五禽戏”可以使手足灵活, 血脉通畅, 还能防病祛病。
后创五禽戏有多种版本, 目前社会广为流行的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所编的《健身气功·五禽戏》和《五禽行》, 这些功法仍保持传统五禽戏风采, 以仿生学的运动观为基础, 以行、展、寻、转、拍等外向性为特征, 阐述出现代比较流行的《五禽行》健身要诀: 虎行———虎步寻风身体稳, 左抓右抓活腰间; 鹿行———鹿儿献草益延年, 左顾右盼坚腰腹; 熊行———熊行拍打心胸健, 振肩叩腹好自来; 猿行———信步猿行膝腿坚, 一步一蹲身心健; 鹤行———大鹤展翅腰背好, 昂首挺身气势轩。
其内涵丰富, 戏理精奥, 是研究人的肢体运动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 强化意识对生命过程动态变化的控制, 自觉地使生命处于一种高度的有序状态, 求得身心健全, 内外和谐, 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健身养生思想。
4.五禽戏的养生机理五禽戏属古代导引术之一,它要求意守、调息和动形谐调配合。
意守可以使精神宁静,神静则可以培育真气;调息可以行气,通调经脉;动形可以强筋骨,利关节。
由于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所以,意守的部位有所不同,动作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区别。
虎戏即模仿虎的形象,取其神气、善用爪力和摇首摆尾、鼓荡周身的动作。
要求意守命门,命门乃元阳之所居,精血之海,元气之根、水火之宅,意守此处,有益肾强腰,壮骨生髓的作用,可以通督脉、去风邪;鹿戏即模仿鹿的形象,取其长寿而性灵,善运尾闾,尾闾是任、督二脉通会之处,鹿戏意守尾闾,可以引气周营于身,通经络、行血脉、舒展筋骨;熊戏即模仿熊的形象,熊体笨力大,外静而内动。
要求意守中宫(脐内),以调和气血。
练熊戏时,着重于内动而外静。
这样,可以使头脑虚静,意气相合,真气贯通,且有健脾益胃之功效;猿戏即模仿猿的形象,猿机警灵活,好动无定。
4.1.五禽戏养生机理的经络学说解析五禽戏与任督二脉任脉起于胞中, 下出会阴, 经阴阜, 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 督脉起于胞中, 下出会阴, 沿脊柱里面上行, 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
而虎戏中的“虎扑”要求屈膝下蹲, 收腹含胸, 挺膝送髋, 后仰, 使脊柱形成由折叠到展开的蠕动, 尤其是因腰前伸, 增加了脊柱各关节的柔韧性和伸展度,这样既牵动任督两脉起到调理阴阳、疏通经络、活跃气血的作用; 鹿戏的“鹿奔”“身体的后移, 左膝伸直,全脚掌着地, 右腿屈膝, 低头、弓背、收腹……”。
在具体动作中, 向前落步时, 其充丹田, 身体重心后坐时,气运命门, 加强了人的先天与后天之气的交流, 并且整条脊柱后弯, 内夹尾闾, 后凸命门, 打开大椎, 意在疏通任督脉之经气, 具有振奋全身阴气的作用。
五禽戏与手三阴阳经正经有十二, 其中有手三阴阳经, 它们有一定的循环经路, 并且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
具体到五禽戏功法中, 则体现在手型的多变性上, 虎爪、鹿角、熊掌、猿钩、鸟翅握固等的运用能不同程度加强手三阴阳经的气血运行。
以虎举为例, 它中手型的变化, 可细化为撑掌、屈指、拧拳3 个过程, 两臂的举起和下落, 又可分为提、举、拉、按4 个阶段, 并将内劲贯注于动作的变化之中。
眼神要随手而动, 带动头的仰俯变化。
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其实展现了手三阴阳经的合理变化, 在撑掌、屈指过程中, 手阴阳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的气血运行得到了加强, 同时也整体促进了远端血液循环; 在拧拳中,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获得了更大的“原动力”; 在提举中,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会使“原动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更为主要的是手型的变化会给脏腑带来更好的循环动力, 以达到养生之目的。
4.2.五禽戏养生机理的元气学说解析人体的健康状况,取决于元气的盛衰,元气充沛,则后天诸气得以资助,从而脏腑协调,身心健康; 当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因素损及元气时,诸气失助而衰败,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五禽戏的锻炼,非常重视培补人体元气, 如练功中意守丹田、命门之法, 是由于先天之精藏于肾,肾位于腰部, 因此通过意守和吸抵撮闭的呼吸锻炼, 使肾中元精益固,“精化为气”, 元气自充。
练功使元气充沛后, 则可更好地激发与推动脏腑进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动, 这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4.3.五禽戏养生机理的阴阳学说解析阴阳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 阴阳平衡关系的破坏, 就意味着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认为, 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转归等, 都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阴盛则阳病, 阳盛则阴病。
”所以,五禽戏能养生治病的机理必然也寓于阴阳变化之中。
如对阴盛阳虚的病人, 就应选择练习动功,以求助阳胜阴; 而对阴虚阳亢的病人, 则应选择练习静功, 以求养阴助阳。
夏季练功以静功为主, 以防耗阳; 而冬季练功则以动功为主, 以防阴盛。
病势向上(如肝阳上亢) , 则意念向下; 而病势向下(如气虚脱肛) , 则意念向上。
所有这些, 皆为平衡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