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

浅析中国画在传承中的创新之路
正文:
一、中国画的内涵界定
1.1中国画的基本定义
中国画即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是一门涉及美术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综合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用传统颜料在宣纸、宣绢上所作的绘画。

中国画在古代称为“丹青”,民国之前称为“古画”,是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博大精深的艺术。

中国画设计范围极其广泛,包括自然、政治、军事、社会生活、宗教、哲学、道德、文艺等。

1.2中国画起源和发展的基本历程
中国画的起源历史悠久,和象形字的发源几乎同步,古人讲“文画同源”,这是很有道理的。

有学者指出,“伏羲画卦、苍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这大概是中国画最早起源的一个说法。

实际上,中国画的产生是与中华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陶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来临,中国画的也开始萌芽。

从原始的岩画和彩陶画开始,到后来战国时期的帛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中国画以线条造型为主的基础。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变革和激烈动荡,宗教画和历史画成为绘画的主流,同时也萌发了早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

隋唐时期,由于国力昌盛,经济繁荣,绘画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一时期的宗教画依然占据绘画主流地位,而山水画和花鸟画已经发展成熟,人物画也展现了那个时期的人物特征和时代印记。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和花鸟画已经成为国画的主体。

时至元、明、清,水墨山水画和写意花鸟画发展迅速,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19时间末期以后,缘于社会局势的激烈震荡,中国画的发展与西方绘画产生交融之势,其发展呈现出百家争艳、创信升华的局面。

自此开始,中国画如何更好的在继承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革变的历史任务,就一直为后人所思索,下午将详细阐述。

二、中国画的绘画理念要进行创新,与时俱进
综合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每一时期的中国画的发展和突破,皆是借助于政
局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画发展的外在因素,而内在的因素则是艺术家们出于对旧传统的不满而创立新的艺术形式和开拓新的艺术理念,这正是中国画寻求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艺术家的观念或理念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审美结构的变化,这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

在新时期,要想寻求中国画真正的创新和突破,就必须要转变旧观念,打破旧传统,引入新思想、新方法。

广大的艺术家必须要亲身参与创作实践,把对生活和自然的体验,用物质技术手段呈现为感性的绘画结果。

新时期的绘画实践,必须要结合当代快节奏、高速度和多色彩的时代特征,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和审美角度去审视、观察社会生活和绘画对象,在开放、博大的自由空间内达到绘画艺术新的创新意境。

下文以传统的绘画和当代的绘画做一实体比较,试得出传统国画和新时期国画的异同之处。

国画《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
女子人物画(范曾·当代)
以上是古代中国画和当代中国画的作品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前者是宋代的作品,其作者观念受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画中人物和画中意境皆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第二幅画作是当代著名国画大师范曾的作品,是一幅女子的人物画,从其端庄礼仪来看,虽有古典意蕴,但是充满时代情趣,这也正是画家观念不同所致。

由此可见,中国画的创新之路,首在艺术家理念的创新,在于画家们观念的更新,要使时代的脉搏真正跳动在画作的墨和纸上。

三、中国画的创新要坚持主体精神,彰显独立品格和个性
中国画的发展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要矢志不渝的坚持创作者的主体精神,重拾个性,建造新的国画脊梁。

所谓的主体精神,就是中国画创作的风格和个性,是自成一派,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意识和行为。

中国画的发展缘于自然和生活,古代的画家讲究“师法造化”,说的是从自然中得到启迪,完成绘画的基础创作。

实际上,真正的艺术,都必须要缘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同样,好的绘画作品,也必须要缘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画家对于自然、生活的消化和取舍能力将是决定画作水平高低的关键。

在艺术构思的过程,画家的主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画家个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观可以孕育出无数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而从自然、生活到“我”的过程,恰恰是艺术创作主体性的体现。

中国画的创作,必须是画家本人的情感和思想的吐露,必须要有血有肉,有真有虚。

当前,许多画家盲目追求绘画的技法和手段,而忽略了个体、主体和自我的作用,这是万万不可取的,要知道,盲目的模仿和追求,或许可以带来另一个“他”,而不能产生第一个“我”。

所以,要实现中国画创作的真正创新,画家必须要加入自己的东西,要带进自己的主体精神,只要这样,才能自成一家,独树一帜,有所成就。

古人早就说过:“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

”这就是告诉我们绘画中主体的重要性。

远的不说,朱耷的画作之所以旷绝千古,为万世瞻仰,靠的还不是他笔下的那些特立独行的形象所散发出的荒寒孤高的气质?这绝非简单的模仿所能达到的。

《孔雀竹石图》(朱耷·明末清初)
朱耷的画作荒寒孤傲,个性十足,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中国画的创新,必须要有主体精神,必须要融入个人的特色方能成功。

四、总结和展望
综观中国画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画的传统的核心在于不断的创新
和变革,在于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精髓植入其中,“意象”和“写意”是中国画发展的核心。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信息高度发展,社会快速变化,时代的浪潮席卷着万事万物,包括中国画的创作者们。

因此,中国画承接传统路径,走创新发展之路的里程将是漫长而遥远的,中国画的艺术家必须要洗涤观念,树立个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艺术领悟力和创作思维能力,力争推动新时期中国画的发展进步。

求新,求变,在创新中寻找中国画发展的新突破口,让我们引用古言以自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杜平让. 在承传中变革谈中国画的创新[J]. 艺术界, 2005, (04) .
[2] 焦晨霞. 试论中国画的创新[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4) .
[3] 徐轶欧. 浅谈中国画的创作[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5) .
[4] 康金成. 精神内核的聚变——中国画的创新[J]. 当代中国画, 2007, (01) .
[5] 张洪彬.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J]. 文艺争鸣, 2010, (06) :154-15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