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升斗斤两换算关系

伤寒论升斗斤两换算关系

伤寒论升斗斤两换算关系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是效用卓著的临床著作。

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其应用的度量标准迥异于今,同是升斗斤两,但古今药量相差很多。

给临床应用造成困扰。

前人对升斗斤两古今换算关系已分别做过系统的总结,现代对《伤寒论》度量的认识以柯雪帆氏[1]为代表,他根据古代货币文物及嘉量间接核算和古衡器和量器直接核算,得出结论:东汉之1斤约合今之250克,1两约合今之15。

6克。

并结合临床实际,论述了其合理性。

其后贾氏[2]又补充了一些资料。

但现代人用药仍多遵从李时珍的观点,“古一两,今用一钱可也”,柯氏的观点在临床上未获广泛认同。

作者深入研读原文,从小柴胡汤和柴胡加芒硝汤中半夏用量的对比中找到线索,并对21种以升、斗、合为单位的药物的密度进行实测后,对《伤寒论》中升斗斤两的换算关系做进一步探讨,希望能为解决困扰多时的经方配伍比例问题有所帮助。

1 柴胡加芒硝汤中升斗斤两的换算关系的线索仲景常用合方治疗两经并病、合病者,其组方严谨,决无随意增减之处。

如桂枝加桂汤,与原方药味相同,唯增桂枝2两,即另列一方。

又如桂枝去桂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不厌其繁,申明变化。

遇两方相合,则更见其用量之严谨。

如桂枝麻黄各牛柴胡加芒硝汤是伤寒名方,由柴胡64g,黄芩24g,半夏20g,干姜24g,人参24g,甘草24g,大枣4枚芒硝48g组成。

去除芒硝,则所余7味药物与小柴胡汤相同。

除半夏外的6味药物,用量均为小柴胡汤的1/3。

依仲景用药规律:小青龙加石膏汤为原方再加石膏2两,原方比例丝毫来变。

柴胡加芒硝汤中,7中有6为原方的1/3,可以推测,所余之半夏无非1/3之理。

否则,仲景必当明示之:柴胡加半夏二两芒硝二两新加汤主之。

由此可以推测:柴胡加芒硝汤中,半夏用量为20,是小柴胡汤中半夏用量的1/3。

即20:1/3X半升,故一升半夏为120g,即5两。

2 测22种以升斗为单位的药物与半夏的密度比伤寒论中应用容量为单位的药物有22种,测定相同体积不同药物的重量即可得出各自与半夏的密度比,从而将《伤寒论》中以容积为单位的药物用量转换为重量单位,以发现方剂内部的药物比例。

笔者2002至2003年间实测了北京宣武医院及北京中医医院药剂科六批中药相同体积的药物,得出1250ml药物各自的平均值,详见表1。

3 与协编教材方剂内药物比例的对比以原文推演法所得与依据协编教材l,i所得方剂药物各自的比例: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调味承气汤、麻子仁丸、大小柴胡汤、大小陷胸汤、诸泻心汤、炙甘草汤、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旋复代赭汤、温经汤与比例基本相似。

(小建中汤、酸枣仁汤、桃花汤白虎汤、大黄蛰虫丸因未测粳米、酸枣仁、饴糖、麦冬、白芍、桃仁、杏仁的单位密度,未做比较o) 。

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其他兼见升斗单位与斤两单位的方剂内部药物比例却差异显著:如吴茱炎汤中吴茱萸与人参的比例:依协编教材为2:3,而推演法为4:3,相差两倍。

大承气汤中大黄与芒硝依协编教材为4:3,而推演法为2:1。

从原文推演:芒硝为佐使之药,剂量为大黄的一半,厚朴的1/4,比例悬殊;而协编教材比例含糊,君臣佐使概念不明。

竹叶石膏汤中石膏与半夏的比例,依协编教材为10:3,而推演法为6:1,相差1倍。

石膏与麦冬的比例,依协编教材为3:1,而推演法为3:2,相差1倍。

何适何从?实屈难辨。

4 寻找升、斗、斤、两换算关系的意义作者认为,《伤寒论》为经方之祖,其精要之处在于不同药物之间的配伍比例所体现出的生克制化、相辅相成的辨证精神。

《伤寒渤的精髓关键在于药物比例,而非个别用量。

君臣不分,谈何继承?谈何发扬?前人对伤寒论药量的研究,多从古今度量衡变化的沿革人手,对重量和体积单位的变迁分别进行研究,而少见就其相互关系做探讨者。

前人的研究多从文物实测、文献研究方面人手,而未曾从伤寒论原书内部寻找线索。

从《伤寒论》内部寻找线索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避免了传抄之误导致文献失真。

(2)原文反映了仲景用药法度,或用体积,或用重量,自有其数。

(3)内部自证,较展转证明更可信。

中药的君臣佐使主要体现在药物的比例上。

如大承气汤与厚朴四物汤,药味相同,而比例不同,就具有迥异的作用,又如桂枝汤与炙甘草汤中生姜药量相同而作用不同。

因而弄清药物间的比例,远比弄清药物的实际用量意义重大。

古人今人禀赋不同、饮食不同、工作不同、起居不同,焉可执古人剂量而治今人?但得其法可也。

仲景之法,全在配伍,今人学此即可。

遇强人则大其制,遇病馁则小其方,因人制宜,方为得法。

《傷寒論》的藥物劑量換算問題檢舉分類:備忘筆記(一)1981年考古發現漢代度量衡器「權」,以此推算古方劑量,解決了歷史上古方劑量的一大疑案,對仲景學說的教學、科研、攻關、臨床應用意義重大。

茲據柯雪帆教授歸納整理的資料並經反覆衡量核實,摘要介紹如下:斤=250克(或液體250毫昇,下同)兩=15.625克昇=液體200毫昇合=20毫昇圭=0.5克龠=10毫昇撮=2克方寸匕=2.74克鑫石類藥末約2克草木類藥末約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錢匕=1.5克一錢匕=1.5~1.8克一銖=0.7克一分=3.9~4.2克梧桐子大=黃豆大蜀椒1昇=50克葶力子1昇=60克吳茱萸1昇=50克五味子1昇=50克半夏1昇=130克虻蟲1昇=16克附子大者=20~30克中者一枚15克強烏頭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梔子10枚平均15克瓜蔞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實一枚約14.4克石膏雞蛋大1枚約40克厚樸1尺約30克竹葉一握約12克(二)「權」的發現,意義重大,值得引起中醫界高度重視。

劑量問題是方劑治病的核心,沒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質」。

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漢代1兩為今之15.625克,1斤為250克。

則經方的實際劑量,當以原方折半計量為是。

明代迄今,醫家根據「古之一兩,約今之一錢」的臆斷,使用經方僅原方的1/10。

並且襲至今,懸殊太大,劑量過輕,不堪大任。

仲景《傷寒論》不單是中醫學四大經典巨著之一,更是中醫學第一部急性熱病學專著。

東漢末年,寒疫大流行,傷寒的特點,發病急,傳變速,故仲景立方劑量大,藥簡、力專、效宏,方能阻斷病勢傳變,挽救危亡。

近代用法,大違仲景立方本義與用藥原貌,無疑嚴重影響了經方臨床效用的發揮,阻礙了仲景學說的發展與創新。

方劑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機,配伍精當,便是特定的劑量。

以四逆湯的應用為例:四逆湯乃仲景急救亡陽危癥之峻劑,有斬關奪門、破陰回陽、起死回生之效。

原方為炙甘草2兩、乾薑兩半、生附子1枚(破8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為準,則四逆湯劑量是炙甘草30克,乾薑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 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藥效為制附子之兩倍以上),而部編中醫方劑學四逆湯之劑量為:附子5~10克,乾薑6~9克,炙甘草6。

以這樣的輕量,要救生死於頃刻克。

誠然難矣!無怪乎中醫心衰,十有八九要失敗。

不是經方不靈,而是我們未能繼承仲景先師的衣砵真傳。

習用輕劑,固然可以四平八穩,但是卻閹割了仲景學術的一大特色,使中醫丟掉了急癥陣地。

(三)「權」的發現,是中醫界復興的大好時機,可惜對中醫界震動不大。

衹有上海柯雪帆教授一人,聞風而動,廣為傳播。

而且立即埋頭於臨床研究,用炙甘草湯原方試治多種心臟病取得驚人的療效,令人振奮與感佩!我們身在基層前沿陣地的中醫,對此極為敏感。

60年代中期,我已對歷史上習用的經方劑量,發生懷疑,每遇重危急癥,如心衰瀕死病人,輒用傷寒四逆湯類方原量投治。

主藥附子則加一倍、兩倍、三倍,破格用藥,有100多例肺心病、風心病、冠心病及大出血導致的心衰瀕死病人,協同西醫進行搶救,絕大部分是西醫放棄治療,由我單用中藥,一劑附子用到200克以上,一晝夜按時服3劑,附子總量達500克以上,使這些現代西醫宣布死刑的病人,全部起死回生,我把此方定名為「破格救心湯」。

80年代以後,把六經主方及常用《金匱》要方,唐宋以前久經考驗的效方,全部重新整理,按古今折算法釐訂劑量,置於案頭,以備檢索。

《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學寶庫中之寶庫,有強大的生命力!仲景上承內難,博彩百家,開創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

仲景學說是中醫學活的靈魂,是中醫取之不盡的源頭之水,是攻克世界性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

仲景六經辨證之法,使我們洞悉病機,見病知源,以病機統百病,則百病無所遁形。

立足於臨床刻苦研讀仲景著作,學以致用,反覆實踐領悟,是中醫成才的心由之路!也是提高中醫整體素質的唯一途徑。

(四)古老的中醫學經歷了4千多年的歷史考驗,經受了近百年凶濤惡浪的摧殘,仍然屹立於世界醫學之林,並且在21世紀昂首闊步走向世界,令人振奮。

前途是光明的,但中醫的現狀是令人懮慮的。

常見不少中醫大學生,走出校門即對中醫喪失了信心,而改從西醫。

個別中醫碩士、博士厭倦中醫,另找出路,青年中醫不敢用經方治病,用西醫的觀點套用中藥,見急癥、重癥、避之唯恐不及,大部分中醫院放棄了急癥陣地,連省級中醫研究院的病床上也吊滿了輸液瓶……凡此種種,令人觸目驚心!可見中醫學院的教學方法大有問題,中醫後繼乏人情況嚴重,實在應該大刀闊斧加以改革!要打破儒家治醫、崇尚空談的老套,腳踏實地地把傷寒金匱的理法方藥的精髓原原本本傳授給學生。

強調學以致用,早臨床,多臨床,有必要請經驗豐富的臨床家現身說法,以加深理解,使學生在畢業之前,即具有獨當一面、敢治大病的膽識與能治大病的功力。

不要讓西醫課喧賓奪主,中西醫並重的教學方針,衹能培養出倫不類的「半瓶醋」。

要在短短5年內,集中精力學好、學透中醫。

山野村夫之見,希望能引起中醫界的反思與沈思!=================================以上內容選自『李可』先生大作《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之「恢復仲景用藥特色,攻克世界醫學難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