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
关于仲景方用药剂量的问题
一.众说纷纭
由于从汉代至今,二千年来,度量衡的标准屡有变更,仲景方的用药剂量,一直困扰着业界。
即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得最多的剂量单位“两”而论,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远的不说,同是明代人,张介宾说:“古一两,为(今)六钱”。
李时珍则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相差六倍之多。
清人徐灵胎说:“古一两,今二钱零”,王朴庄则说:“古一两,今七分六厘也”,章太炎又说:“汉之一两,当今三钱四分”。
日本学者采用公分制,也有一两等于1.42克和2克的不同说法。
这真叫人无所适从了。
二.有了一个标准
高等中医院校教材《方剂学》(1995年版)在“古方药量考证”中说:古今医家对古代方剂用量,虽曾作了很多考证,但至今仍分2至3 克+/-1方寸匕 则折合 寸匕上,等,60-80
三. 1/10的 ”(等6克,芍、姜、甘、麻、杏各3克,枣4枚;桂二越一汤,桂、芍、麻、甘各3克、石膏12克、枣4枚、姜3克。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古一两,今一钱”的标准,对某些方也许差不多,但对以上这些方,就有疑窦了。
再如石膏的用量,《伤寒》《金匮》均有“鸡子大一枚”之方,而在大清气热的白虎汤中石膏用量为一斤,照现在这样的药量折算则为一两,而且还是16两归斤的一两,实折今31.25克,去掉尾数,则为30克。
鸡子大一块石膏,今日实秤为50多克,而作为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变方,方中用石膏不过是清其郁热的厚朴麻黄汤,却用鸡子大一枚,比白虎汤的的石膏还多,有是理乎?从前,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姜春华先生,姜老也觉得不合适,他开玩笑说:“可能汉代的鸡蛋比现在小,但汉代的鸡蛋是多大?我们怎么知道?”今人于急性热病,当用石膏者,远不止30克之量,张钖纯治“脑膜炎”用至每剂120克;蒲辅周治“乙脑”暑热型,虽9岁儿童亦用至60克。
因此,按汉1两约等于今1钱即3克的折算法,1斤等于16两,则仲景白虎汤之一斤只合今30克就恐怕是“病重药轻”了。
又如仲景书中附子的用量,四逆汤用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桂枝附子汤用附子三枚,炮,去皮,一枚破八片。
附子是我家乡四川江油的特产,四逆汤的附子,常人取中者即使如乒乓球大,也在15克以上,大者则在20克以上。
桂枝附子汤用三枚,则有50克–60克之多。
再如麻黄汤中,杏仁七十枚,实秤为27.5克,此方君麻黄,臣桂枝,杏仁是佐药,没有用如此大量的道理。
桂枝汤中,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剂量都照“古之一两,今用一钱”,改了,但大枣原方是以“枚”计,无法改?只好照原书写上十二枚,这么一来,大枣用量就大大超过君药。
至于百合病诸方,俱用百合七枚;炙甘草汤,用大枣三十枚;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桃仁俱用五十枚;扺当汤用水蛭三十个,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仲景药量比今天重。
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
四.应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于此,前人早有认识。
如《活人书》云:“桂枝汤,西北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江淮间唯冬及春可行之,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一分,…夏至后可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或加升麻一分。
”张锡纯认为:古今气化或有不同,古人禀赋比今人强,故其分量与药味,恒有所增减。
古今气化有多大的差异?古人的禀赋是不是强于今人?不太好说,但是,他又说用药要因时、因地、
15克、党参
8月7
4枚,不
(原文如此-何)这就是清末民初的广东名医陈伯坛、谭彤辉、易巨川与黎庇留。
陈伯坛疏方仅三、五味,汤分量奇重,如附子、干姜等药,每味动辄数两,或多至12两者。
黎庇留也善用辛热药干姜、附子,虚寒痼疾,往往一剂而起,但误用也可杀人。
因而誉之者称其为“活神仙”,毁之者则称他是杀人狂。
(以上,见谢永光《香港中医药史话》及刘筱云《近世名医忆述》(载《香港现代中医药》))。
看来,岭南四家是与四川的“火神派”遥相呼应,有一些共同之点的。
由此也可见,无视古今度量衡的差异,固然是一种偏见,而不免食古不化之讥;但有一些重要的药,如石膏、附子,其用量是否都要按“古一斤,今一两,约等于30克”去用,则大有可啇,例如现在许多研究伤寒金匮的书,白虎汤的石膏用量都是30克;四逆汤,芍药甘草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附子汤等方的附子一律都是10克(如黄煌《张仲景五十味药证》,北京人卫,1998)。
是不是会直接影响疗效?我认为值得进一步探讨,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
五.某些特殊的剂量标准
常用剂量标准之处,还有一些特殊的剂量标准。
仲景有用“分”者,如防已黄耆汤用黄耆一两一分,气上冲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这里的“分”,是10分=1钱的
“分”。
但是在他的笔下又有不同的“分”,如“白散”用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
侯氏黑散用菊花四十分,白朮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茯苓、牡蛎、人参、矾石、当归、干姜、芎藭、桂枝各三分。
薯蓣丸用量也用“分”计,二十一味药中,薯蓣用三十分,甘草十八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
这里的“分”,却是汉制一分为今2钱半即7.5克之“分”。
此外,还有用“尺”的,如麻仁丸、厚朴大黄汤都用厚朴一尺。
这些,可视作仲景在“博采众方”中留下的一些痕迹,似可以通过和方中其它药用量的比较去确定一个合适的剂量。
六.看原方用药的比例及药量的增减
学习仲景用方,还特别应该注意原方中用药的比例。
如桂枝汤,如果桂枝、芍药都用9克-10克,大枣还用十二枚就不合比例。
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半夏、甘草、大枣),原方人参二两、甘草三两、大枣12枚,为甚么代赭石的用量只有一两?原是汗吐下后,胃气已伤,胃虚而浊气上逆,胃虚为本,浊气上逆为标,故重点放在补虚上,用赭石是降胃逆,但用量独轻,则唯恐其重坠伤胃。
中国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中医药特殊计量
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如次:
(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
(4克。
(5“如鸡子黄大”
(6
(7
(8
(9
(10
1石=四钧
1钧=
1斤=16两
1两=24铢
1圭=0.5
1撮=2 克
1方寸匕=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
=一钱匕
=1.5 克
一钱匕=1.5-1.8 克
一铢=0.65 克
一铢=100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3.9-4.2
1斛=10斗=20000毫升
1斗=10 升=2000毫升
1 升=10合=200毫升
1合=2龠=20毫升
1龠=5撮=10毫升
1撮=4圭=2毫升
1圭=0.5毫升
1引=10丈=2310厘米1丈=10尺=231厘米1尺=10寸=23.1厘米1寸=10分=2.31厘米1分=0.231厘米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 克
半夏一升
虻虫一升
附子大者1
附子中者1
乌头1
强乌头1
杏仁大者
栀子10
枳实1
厚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