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
文化或学科知识发展的相互作用、彼此关联
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综合课程的限制
知识的琐碎化问题 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技能问题 教师的知识问题 学校结构问题 评估问题
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
确立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 念的选择标准。
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 划与合作。 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
三种典型的学科课程
科目本位课程:有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 此缺乏联系的科目组成。
传统的六艺、七艺 要素课程说 泛智课程说 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说 功利主义课程说
三种典型的学科课程
学术中心课程: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 开发的课程。
特点:学术性、结构性、专门性 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 心 关综合课程论” 德国合科教学运动中的“经验综合课程论” 杜威的体验课程
综合课程的基本类型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主题源于学科知识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主题源于社会现实生活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主题源于儿童的兴趣、需要、动机、经验等
整合课程的五个层次
相邻知识系列的整合 性质相近学科的整合 人文、自然和社会学科的整合 文化的整合 儿童与文化的整合
是一种社会问题或生活领域取向的核心设计,是所有 学生必修的共同学问或普通教育。
核心课程概念的历史发展
核心课程概念的晚近发展
第一种取向:把核心课程视为学科取向的组织模式, 认为核心课程就是对所有学生都必要的、因而是所 有学生必修的学科领域。 第二种取向是把核心课程视为混合取向的组织模式, 认为核心课程是谋求学习者、社会、学科彼此之间 平衡与整合的课程组织模式,应以学习者的需要以 及社会生活的问题和领域为核心,融合必要的学科 知识。
整合性:指针对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 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出彼此的内在联系, 然后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学生经验的整合 学科知识的整合 社会生活的整合
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
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
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
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第二节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课程类型:是按照课程设计的不同性质和特点 形成的课程类别。 课程结构是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 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 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影响课程组织结构的因素
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
垂直组织的标准 垂直组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 序列组织起来。
连续性:将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 阶段予以重复。 顺序性:将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 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 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
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
水平组织的标准 水平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关系 组织起来。
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
以学生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 心,课程目标的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 生长需要。 在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 在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 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经验课程的优点
学习者成为真正的主体,扭转了把课程视 为学习者的控制工具的传统局面。 使儿童在与文化与学科知识交互作用的过 程中,人格不断获得发展。 摆正了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活的 关系。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课程的组织 教学的组织
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含义与基本标准
课程组织:
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 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 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 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要素
施瓦布:学习者、教师、教材和环境 麦克尼尔: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 古德莱德:范围、连续、序列、整合。
经验课程的不足
易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易忽略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 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传统教师 难以适应。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关系
本质上是儿童当前的心理经验与凝结在学科中的逻 辑经验之间的关系。 二者有明显的区别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分科课程与整合(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 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 或问题。
有助于知识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 率。
学科课程的不足
容易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肢解 学生完整的生活。 易忽略当代的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 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 学方法。 学科课程变革起来难度大。
经验(活动)课程
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三种典型形态
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核心课程的本质
核心课程是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 生成力的那部分课程。
社会取向的核心课程观:主要有“生活领域核心” 和“社会问题核心”,课程设计的基点是学习者 作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参与者的共同需要、 问题和关切。 经验取向的核心课程观:主要是“活动—经验核 心”,以学生直接感觉到的需要和兴趣为核心确 定课程
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 培训计划。
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
核心课程概念的历史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齐勒计划和帕克计划
齐勒计划:中心统合法和文化史阶段论,是文化核心 或学科核心—课程体系的核心 帕克计划: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统合—课 程内容的核心
20世纪30—50年代的核心课程概念
课程流派 课程的功能 课程开发所处的层次
主要的课程 类型 学科课程与经验(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与整合(综合)课程 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课程的根本职能就是使儿童从不成熟的经 验发展进入到成人成熟的经验。 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 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 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 将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综合学科课程: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 整合起来形成的课程。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学科课程的特征
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 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
课程组织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
学科课程的优点
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