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高考题型分类训练15 提炼材料观点并加以论证类

历史高考题型分类训练15 提炼材料观点并加以论证类

训练15 提炼材料观点并加以论证类
历史观点评价型问答题的解题步骤大概是:
(1)提炼观点。

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2)判断表态。

这又分四种情况:正确的,错误的,对中有错的,错中有对的。

(3)揭示真相。

客观对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

(4)认识升华。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

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

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

从历史观点产生的根源来讲,大致可以归结为社会偏见、态度倾向、阶级立场、方法论等几个方面,甚至还有可能混淆事实,颠倒黑白。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十九世纪,在“欧洲”观念这个大范畴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欧洲各国工商业的突飞猛进,打破了民族的界限和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状态,形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描绘的“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的局面。

——据陈乐民、周宏《欧洲文明的进程》
结合材料及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就“欧洲观念”自选一个具体论题,并对该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答案]示例:
论题:世界市场的形成是“欧洲观念”范围扩大的重要因素。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同时“欧洲”观念得以强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欧洲国家是工业革命开展的主体国家,“欧洲”观念的范围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大而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欧洲观念”的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在回答时要紧紧围绕着“欧洲观念”“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个主题,突出经济因素这个关键点即可,例如,结合世界市场的形成、两次工业革命等经济领域的重要
史实自圆其说即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当希腊人因繁衍太快而受到原有边境线的限制时,他们沿着地中海、尤克森海(又称黑海),建立起了殖民地。

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地中海的北部和南部海岸,都是白人后代的竞逐之地。

但是在1492年及之后,哥伦布和瓦斯科·达·伽马的航行刺激了人们勇敢地面对海洋,大西洋沿岸国家崛起,并最终在大半个世界范围内确立了霸权的地位。

飞机的发展将会再一次改变文明的格局。

沿着河流和海洋的贸易路线将会越来越少,人员和物资将会越来越多地直接涌向目的地。

当制海权最终在商贸和战争领域中让位给航空权的时候,我们将会看到历史上的又一次根本性变革。

——摘编自《历史的教训》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答案]评分要求:所提取观点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1)示例一①观点:技术的发展导致地理因素的影响变小。

②说明:由于技术的限制,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受到限制;随着航海技术和天文知识的进步,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世界市场出现了雏形;蒸汽机的发明和火车等的发明,使人类摆脱了风力和河流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由于飞机的发展,沿着河流和海洋的贸易路线将会越来越少,内陆国家因为航空运输而消除部分不利条件。

(2)示例二①观点:欧洲文明逐步向世界传播。

②说明:古希腊文明主要在地中海沿岸;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文明处于分散状态,交流较少;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国家崛起;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并确立了霸权地位;伴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世界逐步连为一体。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中信息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本题可以依据材料信息从“技术的发展导致地理因素的影响变小”“欧洲文明逐步向世界传播”的信息归纳要点,第二小问论证结合所学从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世界市场出现了雏形;蒸汽机的发明和火车等的发明,人类摆脱了风力和河流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等回答即可。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反映了187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单位:%)。

——节选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
[答案]示例一
论题:从1873~1930年,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色彩不断加深。

阐述:1873年,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手工产品为主,而在1873年以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农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且从1910年以后,成为中国最多的出口商品,这是因为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增多和西方在华侵略权益的扩大,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这一变化说明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色彩不断加深。

示例二
论题:从1873~1930年,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

阐述:1873年以后,中国出口的半制成品和制成品中的机制产品的比重虽然较小,但是其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

这是因为在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

随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增强了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机制产品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示例”仅供参考,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主要明确材料的内涵,本题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围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可以得出“从1873~1930年,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色彩不断加深”“从1873~1930年,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依据所学从1873年,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手工产品为主,而在1873年以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农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且从1910年以后,成为中国最多的出口商品角度分析回答。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
[答案]主题方向:①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年和1934年~1937年)。

②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少增多,选取任意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论证(1925年~1927年;1927~1934和1937~1940年等)。

③选取增减各一个时期,进行分析论证。

④从变化总的趋势看,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奋斗中不断壮大。

⑤其他合理的论题
示例1:论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
论证: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错误,大革命失败。

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5.7万急剧减少为1万。

②1934年,由于王明“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

加上长征路上,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巨大。

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30万急剧减少为4万。

总而言之: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剿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