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全国卷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必修

高考全国卷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必修

2015——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分封制、宗法制)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2017·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可知同一件事有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说法,所以答案选B。

A与C、D说法太过绝对。

考点:史学常识2、(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从题目可知考察的分封制起到的作用,把贵族分封到地方,应有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交流,所以答案选A。

材料并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秦朝开始)和贵族世袭(血缘关系),所以B、D排除;C指的是秦统一六国后实行的郡县制。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3、(2017·全国Ⅰ卷·25)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B解析:从表中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目增多,可判断出中央的势力有所增强,这就有助于解决边疆问题,所以答案选B.A、B材料无法体现;(A王国问题在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颁布推恩令得以解决;B材料涉及的是地方)D、区域应该是缩小。

考点:汉代的政治制度4、(2017·全国Ⅰ卷·26)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材料中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历史叙述。

(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的描述,记录。

我们要求要综合运用多种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所谓孤证不立。

)从材料中李世民当时的身份有不同的说法,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D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有说,可信度较低;但材料都有涉及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所以答案是C。

考点:史学常识5、(2017·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宦官读书识字从明初禁止到明中后期逐渐制度化,很明显是要适应决策过程中宦官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答案是A。

而B、C、D说法不符合史实。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内阁制6、(2017•全国Ⅱ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知由原来的私家编纂到魏晋以后由朝廷官修并且重视,联合所学的知识判断朝廷应该是有政治目的,所以答案是C。

A、B、D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史学常识7、(2015·全国Ⅱ卷·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材料分析可知从汉宣帝以后的皇帝都强调要和郡太守来治理国家,体现出郡太守(即地方)的重要性,所以答案是A;B并没有说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是二者的合作;C、D材料并没有体现。

考点:汉代政治制度8、(2015·全国Ⅰ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两汉时期(西汉和东汉),外戚(如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地位得到提高,而汉末皇帝一般都幼小是汉代出现外戚干政其中一个原因,所以外戚地位提高应该跟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答案是C。

A、材料没体现;B、D 不符合材料(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

一般指男系血缘,夏朝开始。

外戚是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

)考点:汉代政治制度9、(2016•全国Ⅱ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答案:B解析:从族谱记载知在清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骤然增多,这说明答案是B。

因为大量的移民已在台湾落叶生根,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必然会把祖先牌位也请过去。

A是偷换概念,材料并没有强调族谱的编修;C、D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清朝·宗法制10、(2016•全国Ⅱ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B解析:科举制的自由投考,差额录用,有利于更多的人参与选拔,所以是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的。

(如高考)A、说法太过绝对;B、无法体现;C、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11、(2016·全国Ⅲ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答案:B解析:题目问的是“这表明西周时”——那么“这”指的是材料中“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体现的是一种传承。

所以答案是选项B。

而选项A,从材料商周时期使用的都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新的文字。

选项C、D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宗法制、青铜器、铭文12、(2016·全国Ⅲ卷·25)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可知汉初是利用了秦朝的文书(国家档案文献)之力治理国家,所以答案是B。

A、无法体现崇尚儒家,而且秦朝用的是法家;C、说法错误。

D、材料无体现。

考点:汉代政治制度13、(2016·全国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解析:从材料分析可知宋太祖怕因为自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而闷闷不乐,这说明史官的书写对皇帝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所以答案是A。

B、太过绝对;C、并未体现双方有尖锐矛盾;D、并不是主要的反映。

考点:宋代的政治制度14、(2016·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从这一变化即“三司直属六部”到“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体现的应该是减少了处理事情的环节,有助于提高效率。

A、C错误从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趋势,可排除;D、材料无体现。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宋代已基本解决)考点:明代的地方行政制度15、(2017·全国Ⅲ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

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年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

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

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10分)答案:(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方面: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