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安忆的长恨歌 读书笔记

王安忆的长恨歌 读书笔记

读王安忆的《长恨歌》
上海是光鲜繁华的。

有多少亮眼的光就有多少龌龊的见不得人的暗。

王琦瑶也置身其中。

是有过辉煌的,因此背后的暗也更阴森,也更容易让人沦陷。

王琦瑶走到了这种命运的边缘,然后走进了可怕的漩涡,最后被凄凉地吞噬。

我把整个故事看成一个女人沦陷的过程。

王琦瑶本是那种安安分分的女孩子。

她有一颗平常心,虽然这平常心是刻意经营的结果,有意的不显山不露水。

没有意外的话,她仍然会这样默默地生活下去,直到死去。

可是意外竟然发生了。

于是她心里有了欲望。

“沪上淑媛”就是这个意外。

面对这小辉煌,王琦瑶的平常心开始动摇,心里有了轻微的震撼。

程先生和蒋丽莉认定这繁华是好东西,他们没有王琦瑶的半推半就和犹疑。

他们是“上海繁华”彻底的崇拜者。

这样,他们就想到了为王琦瑶争取“上海小姐”的称号。

为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可谓不遗余力,那股认真劲儿着实让人感动。

王琦瑶也被感动了,对这件事也渐渐上了心。

人总是想遵守礼尚往来的准则的,付出多少就想得到多少,并且想得到的越多越好。

王琦瑶也不例外。

她为“上海小姐”的比赛付出了越来越多的心血,渐渐的也倾注了越来越多的感情。

于是她开始憧憬美好的比赛结果,并且她越发担心和紧张了。

这就是欲望的表现。

到此为止,王琦瑶毫无根基的平常心就彻底垮了下来。

欲望是黑洞,填不平的,反而越来越大,无法得到满足。

王琦瑶得的是季军,称为“三小姐”。

她一想到“三小姐”的名号,一想到让人晕眩的光环,她的心就开始不安分。

她已经离不开这上海的繁华了。

她心里满是欲望,而只有这些看起来虚无缥缈的繁华,才能让同样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欲望得到些许平衡。

这时王琦瑶完全不用程先生和蒋丽莉的引导和“鞭策”了,她已经自己走上了这条追逐繁华的路,就像吸毒,走得越远陷得越深……
于是有了后来爱丽丝公寓里王琦瑶被李主任包养的情节,有了李主任死后,王琦瑶背井离乡到了邬桥的情节,之后她又回到上海更是情理之中了。

经过这一番折腾王琦瑶心里有了沧桑。

她蜗居在上海一个普普通通的弄堂里,过着安静的日子。

她生下了一个女儿,女儿的父亲却不敢站出来。

许多年后女儿嫁了人去了美国,她的人生又没了着落。

她为了幸福宁愿倾其所有,但仍得不到回应。

在她的生命里一切人都成了过客,所有人注定都留不下。

王琦瑶的悲剧看似是自己造成的,但人毕竟是社会中的人。

特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特定人物的悲剧。

首先,四十年代,中国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上海却仍然处在一片病态的繁华中,歌舞升平,灯红酒绿。

社会潮流里暗藏着及时行乐的歪风,这种意识形态转化到行动中就是对虚荣的盲目追求。

周身全是这种浮躁的气氛,个人价值观也免不了带上同样的色彩。

王琦瑶的心被这种空气腐蚀着。

第二点,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20世纪前期,人们被封建思想束缚着同时他们也是封建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人们在互相窥视,他们是恐惧的,因为他们怕自己破坏了“规矩”而成为众矢之的;同时他们又有一点变态的兴奋,希望有人自投罗网。

很不幸,王琦瑶冲破了他们的底线,她“不守妇道”住进了爱丽丝
公寓。

她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流言在蔓延……无怪乎,没有男人敢光明正大地接受她,因为没有人敢挑战社会的“威权”。

第三点是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王琦瑶的年代主权还是在男人的手中,女人只有听天由命。

蒋丽莉的母亲就是一例。

男人不喜欢她们了便抛弃,重新找一个女人,然后和另一个女人结婚生子。

这对他们来说是在自然不过的了。

而被抛弃的女人永无翻身之日。

这次轮到王琦瑶了。

她第一次跟了李主任,便注定了满盘皆输。

后来王琦瑶身边也出现了几个男人,但他们知道王琦瑶已是“残花败柳”,也就没有想过和她认真地生活。

第四点就是社会道德的沦丧。

这也是对第一点的承接。

代表人物是长脚。

他本是一个为人热情、心地善良的小伙子。

他面对的是上海的繁华,面对的是追逐繁华生活、很“讲究实际”的朋友们。

他努力地想融入朋友们的生活圈子、融入上海。

所以他一掷千金,努力地“讨好”所有的人。

他明知道繁华是别人的繁华,永远不会属于自己,却还在苦苦挣扎。

他最终还是撑不住了,为了几个金条亲手杀了王琦瑶。

想尽一切办法搞到钱,然后,全砸在所谓的“朋友”身上,没有办法了就会不择手段:这就是生活的魔力,它可以让天使成为恶魔。

故事的最后,王琦瑶捧着一盒金条苦苦地请求老克腊施舍一点幸福。

当时她可能已经预感到自己的悲剧命运了。

让人不禁心生凄凉……
读着这本书心里渐渐形成了一连串模糊的图像。

是彩色的,但绝不是闪闪发亮的那种,是晚上昏黄的路灯下那种阴暗的色彩,散发着一种怀旧的气息;是没有声音的,但昏暗狭窄的楼梯、人物的举手投足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个微不足道又能扯动人心弦的故事。

像王家卫的电影,感到很压抑。

作者的文笔让人倾倒。

尤其是全书开篇的关于“弄堂”“流言”“闺
阁”“鸽子”的几段文字,细腻传神。

不妨摘录几段:
“水泥铺的到底有些隔心隔肺,石卵路则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感觉。

两种弄底的脚步声也是两种,前种是清脆响亮的,后种却是吃进去,闷在肚里的;前种说的是客套,后种是肺腑之言,两种都不是官面文章,都是每日里免不了要说的家常话。


“上海的弄堂真是见不得的情景,它那背阴处的绿苔,其实全是伤口上结的疤一类的,是靠时间抚平的痛处。

因它不是名正言顺,便都长在了阴处,长年见不到阳光。

爬墙虎倒是正面的,却是时间的帷幕,遮着盖着什么。


“流言总是鄙陋的。

它有着粗俗的内心,它难免是自甘下贱的。

它是阴沟里的水,被人使用过,污染过的。

它是理不直气不壮,只能背地里窃窃喳喳的那种。

它是没有责任感,不承担后果的,所以它便有些随心所欲,如水漫流。

它均是经不起推敲,也没人有心去推敲的。

它有些像言语的垃圾,不过,垃圾里有时也可淘出真货色的。

它们是那些正经话的作了废的边角料,老黄叶片,米里边的稗子。

它们往往有着不怎么正经的面目,坏事多,好事少,不干净,是个腌臜货。

它们其实是用最下等的材料制造出来的,这种下等材料,连上海西区公寓里的小姐都免不了堆积了一些的。

但也惟独这些下等的见不得人的材料里,会有一些真东西。


……
这种细致入微的笔法用在对女人的描述上相得益彰。

王琦瑶的形象就这样跃然纸上。

我们不像读书,更像在听一个女人的心事。

哀怨的、絮絮叨叨的,却能说到你的心坎儿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