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修辞手法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 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 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 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 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光。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 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 焦裕禄等。 (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 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 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 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文中画线句中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答:① ② “刀法”喻“教育方法” “万像”喻“众多教育对象 “万龙点睛”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合”在这里是“环绕”的意思,“斜”在这里是 “延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作者在这里是用 描写景物来衬托心情,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绿树 有人的感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分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运用的 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这两句写故乡水的“万里送行”,是拟人手法。 表达了诗人初次出峡的喜悦之情与离开生活已久的故 乡的缱绻之情,又与题目“送别”照应。“仍怜”, 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
改写下面这句话,要求运用借代的修辞方 式,字数不超过8个字。 拿起武器来保卫祖国。
改写: 执干戈以卫社稷。
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 体不出现。
2、不同点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 为据的。 我就知道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 的厚障壁了。
6、比喻要贴切
①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 似的轻快。 (没有相似点)
②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 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 (喻体不当) ③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 家俱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 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 (前后不一致,前 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 作老虎,前后不一致)
7、准确理解比喻句
我猜他把那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 得稀烂,消化了。 本体是“看信”,喻体是“咀嚼食物”,相 似点是:仔细、反复、回味。 虽然这是些无关大局的小事,可是在这位观察别 人很精细的姑娘身上却投下了一个不太好的阴影。 本体是“印象”;喻体是“阴影”;相似点是 “暗淡”。
从下面诗句中选出以物喻人的一项(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C.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对偶
1、 配对式。
例1、1987年高考题: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 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 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渠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
给下面成语配对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非驴非马——不伦不类 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下笔成文——出口成章 说长道短——评头品足 守株待兔——缘木求鱼 旗开得胜—— 马到成功 万水千山 五湖四海—— 精雕细刻 粗制滥造—— 柳暗花明 山穷水尽——
四、夸张
1、扩大夸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 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 半。
3、超前夸张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 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选出下列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 A. 下了一天雪,到深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静极了, 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 B. 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犹如幼小时候读过的 “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C. 大家略有一点兴奋,但又很淡漠,不大相信,因 为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是谁都听得耳朵起茧了的。 D. 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我真不懂得 他们为什么要说这些昏话!
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 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 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 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借代要得当 这特别要注意语言环境的交代,否则,可能产生歧义 或让人摸不着头脑,如: 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解放军)——容易产生误 解。
比喻 比喻的种类
种类
本体
明喻
暗喻
借喻
喻词 喻体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成了水 墨山水。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
练习
大理人别有情趣,很有福气。几乎家家 院内是繁花,户 户门内有清流。好花还须绿 叶衬,这翡翠般的绿叶,正衬托着社会主义 幸福的“生活之花”呢。
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
பைடு நூலகம்
贾楠
《考试大纲》对本知识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并且,明确了“常见的修辞方
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反复、设问、反问。能力层级为E级。
其中“反复”是新课改后(2007年)增加的考查
内容,对此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 它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 手法进行判断、评价及运用的能力。
一、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 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 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
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
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
须出现。
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 圣马克堂热情地迎接着八方游客。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 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 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 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三、借代
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 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6、结果代原因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7、原料代本体 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C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要问我的意思,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 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 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 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 文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 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 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 着落?„„ 此人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将比喻指出来, 并说明它所说的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什么问题。 ①比喻句: 驼子摔跤 ②比喻所谈的是 的问题。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分量比例
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五、对偶
对偶的种类
1、正对
2、反对 3、流水
成分对偶 句子对偶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c.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 砭时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本体 社会主义幸福生活还须优
美的环境来衬托 优美环境
绿叶
翡翠
喻体
好花还须绿叶衬
绿叶
5、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 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 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 (飞机)成阵。
B项的“子曰诗云”是借代旧教育的读物。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 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 稻田禾苗密又密,卫星掉下来也要把它弹到半空中。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 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 这句夸张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 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 雪帘雾障里。
A 项是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所以 指代贵族子弟。其他三项都是比喻中的借喻。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作用 对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释 无疑应该十分审慎。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成为“空间 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纪念碑”的观点, 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饶 舌者不过是中华文明之树的蛀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