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练习题第五次1. 重商主义认为下述哪一种方式不是获取金银的方法( C )。
A. 开采金矿B. 暴力掠夺C. 国内贸易D. 通过对外贸易获取2.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技术创新国在哪个阶段会从模仿国进口产品( C) A. 产品成长阶段B. 产品成熟阶段C. 模仿国大批生产阶段D. 模仿国大批出口阶段3. 下列观点哪一种不属于重叠需求理论( C )A. 一种产品是否生产首先取决于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B. 两国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之间的贸易量越大C. 需求结构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没有直接关系D. 需求分为代表性需求和重叠性需求4. 按照征收目的不同,关税可以分为( C )A. 进口税、出口税和过境税B. 从量税、从价税和混合税C. 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D. 财政关税和过境关税5. 贸易创造是指( C )A. 成员国之间相互进口量增加B. 成员国之间相互出口量增加C. 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的增加D. 成员国之间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和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所带来的利益6.如果A 国的劳动力转移到B 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 B )A. A 国的厂商会因为劳动力的跨国流动而获得更多的利益B. B 国的厂商会因为劳动力的跨国流动而获得更多的利益C. A 国的劳动力会因为劳动力的跨国流动而遭受损失D.两国的劳动力和厂商都会因为劳动力的跨国流动而获得利益7. 技术转移对输出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 )A 、 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B 、 有利于推动本国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C、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D、可以大量节省研发费用,促进科技创新8.同国内投资相比,国际投资的主要特点为( D )A、国际投资货币单位和货币体制的差异性B、国际投资领域的市场分割及不完全竞争性C、国际投资目的的单一性D、投资环境的供给差异9.根据李斯特的观点,对于幼稚工业的保护不应该超过()A、30年B、15年C、20年D、10年10.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A )A、世界资源是有限的、一定的、国家的最主要目标是利用一切方法增强国家实力B、国际市场是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自由利用的市场C、增加财富的最好手段就是促使各国的市场开放,从而达到贸易自由化D、增加财富的主要手段是国际贸易,因而贸易自由化是资本注意国家应该采取的最好对外贸易政策11. 要素丰裕度是指( B )A、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的比例大小B、一国拥有经济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C、资本密集型产品D、劳动密集型产业12.下列哪种方式不属于进口配额的发放方式( B )A、竞争性拍卖B、按照过去的发放数额发放C、按申请程序发放D、按固定比例优惠发放13.下述哪一个不属于不公平竞争的范畴( D )A、低价倾销B、出口补贴C、污染环境D、采用先进技术占有国外市场14.贸易转移是指( D )A、成员国之间的进口量减小B、成员国之间的出口量减小C、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的增加D、成员国之间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和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所带来的贸易方向的转移15.下述哪一个不属于关税同盟的其他静态动态效应( C )A.减少行政开支B.改善贸易条件C.有利于扩大成员国、非成员国的投资D.减少走私16. 劳动力跨国流动的主要原因为( C )A. 自然资源的不均衡,促使劳动力从自然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的地区流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B. 所有国家都普遍鼓励劳动力流入C. 劳动力总量、结构以及供求的不均衡,导致劳动力价格的不均衡,进而引起劳动力在国际范围流动D. 经济增长比较快的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引发了劳动力的流动17. 超保护贸易理论的创始人是( A )A. 凯恩斯B. 休谟C. 蒙代尔D. 克鲁格曼18. IS曲线的左侧代表( B )A.失业B.通货膨胀C.贸易逆差D.贸易顺差19. 如果一国的经济同时存在失业和贸易逆差,其可以采用的政策措施为( C )A.财政扩张和货币扩张B.财政紧缩和货币紧缩C.财政扩张和货币紧缩D.财政紧缩和货币扩张20. 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且资本市场完全开放的小国来说,财政政策是( B )A.最有效的B.完全无效的依赖于货币政策的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21.总供给是指一个经济在其生产能力和生产成本既定时,所有厂商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意欲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22.BP曲线的右侧代表国际收支赤字23.在固定汇率下,当资本完全流动时,采用货币政策调节国际收支对本国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被证明是无效的24.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移动的条件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25.在浮动汇率下,当资本不完全流动时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会提高收入和利率26.经济危机一般包括繁荣、危机、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27.发展中国家在战后先后采用了鼓励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三种贸易政策28. 关税同盟的效果如何必须考虑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效应。
29. 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和金额施加以直接的限制,在规定的配内,商品可以进口,超过的则不准进口或征收较高的关税30. 出口补贴从静态分析得出的结论为国内生产厂商可以获得利益,但整个国民经济福利出现净损失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31.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欧洲15到17世纪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学派,是随着新兴商业资产阶级的发展而创立的一种理论体系,其主要政策主张为:强调金银等贵重金属的积累和主张贸易保护主义其理论体系的主要观点为,世界资源是有限的,一定的,因而国家的最主要目标在于利用一切手段增强国家实力;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越富有、越强大,国家富强的最好手段就是保持国际贸易顺差其对外贸易的主要政策主张包括:严禁金银出口;实行对外贸易垄断;实行奖出限入政策和主张大力发展本国工场手工业,鼓励商品出口32.出口替代战略----又称为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是指用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作为主要的出口商品,以此提高本国工业的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的策略其主要措施包括(1)放松贸易保护,大力鼓励出口(2) 对出口企业提供优先外汇安排和留成(3) 适当减免出口企业的所得税、营业税,并给与优惠政策(4) 向外国投资者提供各种优惠和便利这种策略一般为市场比较狭小,自然资源比较贫乏但海外交通比较便利的国家33.跨国公司----根据不同学者对跨国公司的不同理解,跨国公司的概念可以解释为以下几种。
第一,业绩标准,指跨国公司在国外的产值、利润额、资产额或雇佣人员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以上;第二,结构标准,在这个标准体系下,跨国公司应该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其一为,在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其二为,公司的所有权为两个以上国籍的人所有,其三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自两个以上的国家,其四为,公司的组织形式以全球性地区和全球性产品为基础;第三,行为标准,是指跨国公司应该具有战略目标和动机,以全球范围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世界各地的商业机会和分支机构总之,跨国公司是这样一种企业,它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经营活动,它有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和全球性战略目标,其分布世界各地的不同实体分享资源和信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34.自愿出口限制----自愿出口限制是指出口国家或者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下,或在进口国的压力下“自愿”规定某一时期内(一般为3—5年)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自动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这种情况的产生一般是由于出口商品对进口国的某些产业形成了威胁或者影响了某些部门的切身利益,进口国通常以造成“市场混乱”为由,要求出口国“自动”限制商品的出口,这种方式也属于非关税壁垒35.有效保护率----如果一个产业在生产最终产品过程中需要投入进口原材料或其他中间品,那么,关税对产业所生产的附加值提供保护的程度就是有效保护率。
如果以V 代表未征税时最终产品的附加值,即最终产品价格减去中间产品价格,V ’表示征税后单位最终产品的附加值,即最终产品征税后的价格减去中间产品征税后的价格,则有效保护率公式为:EPR=[(V ’-V)/V]×100%,可见,有效保护率反映了关税是一个产业单位产出的附加值在征税后发生变化的百分比36.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经济学家主要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解释?你觉得那种解释是比较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符合实际的?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资本丰裕型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丰裕型国家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国际贸易才具有发展的基础,但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通过对美国经济的研究发现,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度比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高出大约30%,对美国这样一个资本密集型国家而言,这显然是违反要素禀赋理论的,这种现象就被成为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提出他的观点以后,在西方经济学界引发了争论,许多经济学家对这种经济现象从不同角度给与了解释。
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包括,自然资源稀缺说、人力资本说、贸易壁垒说以及要素密集性转换说等,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解释是完全被理论界认同的,但我认为下述两种解释是比较符合实际的(1)自然资源稀缺说:这种理论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为,美国在制造其工业品时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而有些矿藏资源在美国是稀缺资源,需要大量进口,而这些采矿业在国外一般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因而在计算时就显得美国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多一些了(2)要素密集性转换说:这种理论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为,劳动本身是不一样的,美国的劳动力素质是比较高的,而这种比较高的素质是生产工业品的主要要素,而其他国家的劳动力素质相对美国是比较低的,这种低素质的劳动力生产的产品主要为初级产品,即美国出口的是熟练劳动生产的工业品,而进口的是非熟练劳动生产的初级产品,这样,在实际统计数字上体现为美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较多总之,我觉得上述两种说服在一定程度上对里昂惕夫之谜做出了解释37.简述“中心—外围”理论的主要观点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提出的“中心—外围”理论是服务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理论,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世界经济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个部分,普雷维什认为发达国家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这两部分在体系上具有整体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三大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两类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贸易条件是不同的,总特而言,国际贸易条件对发达国家有利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第二,外围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普雷维什认为,由于技术进步的利益在中心与外围分配不均,导致工业品和初级产品的价格走势不同;经济周期对中心和外围的影响不同,因为中心和外围的的市场结构不同,导致两类国家的贸易条件不同;工会的作用不同导致两类国家的工资走势不同;以及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弹性不同,导致市场价格不同等四个方面的原因,使得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第三,外围国家必须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普雷维什认为,外围国家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贸易条件,只能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摆脱自己对中心国家的依赖,即实施贸易保护主义限制中心国家对自己的工业品出口,平衡国际收支,使本国经济逐步走上工业化道路3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评价?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维农提出的,其主要观点包括(1)产品和生物一样都是有生命的(2)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创新、成长、成熟和衰退等几个阶段(3)新产品的传播还有一个比较优势在国际间转移的过程(4)新产品刚刚引进生产时需要比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而当产品进入批量生产以后则只是需要熟练劳动力就可以了(5)批量生产以后,生产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6)这种转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一为新产品阶段,其二为技术成熟阶段,其三为标准化阶段维农的生命周期理论将科学技术引入到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之中,并同其他因素结合分析,共同解释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变化,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并且将比较优势理39. H—O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对此如何评价?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仅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解释比较优势从而说明国际贸易的原因是不够的,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也是各国比较优势乃至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或者说是最主要的原因,为了论证他们的理论,赫克歇尔—俄林在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时给出了一系列假设条件,并且提出了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概念,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论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代表,是古典贸易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因为以前的理论都是以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为前提条件的,该理论突破了这种条件,说明国际贸易的实质乃是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品在不同要素丰裕度的国家之间相互交换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丰富了古典经济学的贸易理论,为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这种理论同样是具有局限性的,这主要表现为1)过分突出供给差异,单纯强调生产要素的供给对贸易格局的影响,忽略了需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2)假设条件过于苛刻3)三要素是理论基础,即劳动、土地和资本,背离了劳动价值论4)过于强调静态分析40.何谓产业内贸易?它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出现产业内贸易?同一产业内不同的企业利用其不同的技术和其他优势生产出规格和性能均不相同的同类产品,而后进行交换,这就是产业内贸易其特点表现为产业内贸易主要反映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性,并不反映比较利益,即使两国具有相同的要素禀赋,但由于产品的差异,并且各国无法生产所有规格的产品,因而可以产生国际贸易,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不同,又使得产品产生交换的必要性,因而规模经济本身就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和源泉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第一,某类产品的差异性比较大,生产厂商很难在该类产品所有的产品系列中都形成比较大的规模从而通过规模效益降低成本第二,消费者的不同偏好是形成规模经济的重要原因第三,参与国际交换可以充分发挥各国企业在同类商品不同性能与质量产品生产方面的优势获得贸易利益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论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与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国际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经济现象,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第一,联合一致,抵御外部强大压力,在经济、政治与军事等各方面都面临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一些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为了增强自己的国际地位与经济地位,需要联合一致,形成合力以应对外部力量的压力,这是许多经济一体化集团,尤其是欧洲经济一体化形成的直接原因第二,发展中国家维护民族经济权益和发展的需要,二战以后,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但随之而来的资金短缺、技术缺乏以及市场发育不足等问题长期困扰这些国家,迫使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经济区域,这也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原因第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区域内经济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促进了这一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由于减免关税,贸易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参与的各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从而导致这种模式在世界很多地区成为国际合作最主要的方式第四,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能力的高度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第五,“多米诺骨牌”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外的国家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迫使这些没有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家积极申请加入这些集团,从而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用第六,维护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提高国际地位和加强对外谈判力量,一体化的形成使得这些国家在对外贸易,也包括政治和军事方面形成合力,用一个声音对外进行谈判,从而为相关各国的利益提升创造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这表现为(一)对区域集团内部成员国经济贸易的影响第一,市场扩大,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一体化将相关国家的统一为一个大市场,不仅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规模效益的产生使得各国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从而提升了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促进了集团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使得各国的资源配置与整合更为合理,不仅使得区域内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外部资金第三,促进集团内部的国际分工和技术合作,由于失去了关税的保护,使得集团内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管理素质,淘汰了落后的生产能力,同时,各国为了加强其竞争力必然在技术方面采用更广泛的合作,从而最终提升了集团的竞争能力第四,促进了区域内部贸易的迅速增长和就业的增加,由于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得集团内部的贸易量大幅度增加,而规模效益的产生又使得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所有这些都会极大促进集团内部的消费,从而最终增加内部的就业,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五,有利于吸引外资,集团内部的利益会不断吸引外部资金投入的该区域,从而有效解决了区域内的资金问题,同时,这些外部资金不仅带来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也为集团创造了更多的税收和就业机会第六,增强和提高了集团的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作为整体进行对外交往,使得集团的整体经济地位在世界上得以大幅度提升,在进行相关的贸易谈判中处于相对有力的地位(二)对区域集团外部非成员国经济贸易的影响传统的观点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外的国家而言主要是消极的,但这有失偏颇,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外的国家和地区而言,是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的,这表现为第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直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为区域外的国家扩大出口创造了条件第二,对区域外国家的贸易份额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形成的贸易转移效果会直接导致其与区域外国家和地区贸易的减少第三,对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不利,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外资有非常强的吸引力,而国际资金作为一种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因而集团对发展中国家的吸引资金会形成比较大的压力42.请对比说明关税、出口补贴、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制四种贸易政策对生产者、消费者、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福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