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解读

情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解读

情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更是语言教学活动的基石。

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会对一个教学活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也能提升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语言教学活动内涵,提高语言教学质量,对幼儿的语言能力、认知和情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等领域密切相关”,所以借助语言活动的开展渗透情感教育势在必得。

一、把握教材内涵,激发幼儿情感教材中的每一个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大量的热情和心血,正确把握教材内涵对激发幼儿情感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我们拿到教材时,应该静下心来,反复地研究和品读教材,也可以用笔在教材的情感处做上记号,帮助记忆和梳理教学思路。

特别是对于情感比较内隐的教材,则更应该深入地认真剖析教材,直到心中非常明确教材的情感脉络和线索,以及教材的情感挖掘点所在,才能开始构架教学活动的框架。

很多语言教材隐含着丰富的教育情感因素,这类教材往往蕴含了作者丰富、多元的情感,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对教材单一的情感体验,把情感定位在唯一的脉络上,而应该多元地感受与把握教材所蕴含的丰富情愫,不但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语言学习的丰富性,而且往往还能在教学中产生“曲径通幽”的妙用。

1.情感细节。

教师要努力提升对教材细节处教育价值的挖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敏锐地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信息,并以细节为突破口,从细节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情感。

上海浦南幼儿园祝晓隽老师执教过小班语言活动《长大真好》,那天的展示活动是面向全市三、四百名教师开放的。

当活动进行到一半时,有一个幼儿说:“老师,我要脱衣服!”祝老师说:“好的。

”接着,又有几个幼儿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没过一会儿,全体的孩子都站了起来,喊着:“老师,我要脱衣服!”此时,台下所有听课的老师都把目光投向了祝老师,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她的抉择。

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是日常教学中,许多老师可能会劝阻幼儿不要脱掉衣服。

但是面对公开教学,这样做会显得不尊重幼儿,如果同意幼儿脱掉衣服的话,那么场面肯定会很混乱,而且会影响到课堂秩序。

怎么办呢?祝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说:“孩子们,你们像鸡宝宝一样,真的长大了,知道热了,要把外套脱掉。

现在请你们自己把衣服脱好了,挂在椅背上吧!”没想到,这些刚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很快速地完成了祝老师的要求,课堂秩序出奇地好!2.留白空间。

绘本故事《我讨厌你》描写的是两个好朋友间发生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画面非常有意思,一个小男孩出现在画面的最左边,最右边又画了另一个小男孩,在他们中间是很大的一个空白画面,其实这是作者故意留有的“空白”,意味着两个好朋友生气时不仅不愿互相理睬,而且在心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其实教材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和画面来表示,也可以隐蔽于文字和画面的“留白”处。

有时,“留白”之处的情感甚至分外浓厚,是作者“言不及而情自生”的有意为之的妙笔,其目的就是构成一个巨大的“情感体验场”。

在这些留白处,教师要鼓励幼儿展开想象,进行填补,这既是对教材思想情感内容的体验与丰富,又是对教材的延伸发展和超越,从中会十分有益于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幼儿的整体素养。

二、丰富教师教态,调动幼儿情感教态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审美系统中,教师利用有声语言进行讲授时,借助于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等教学辅助方式,生动形象地外化教材内容,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教学手段。

研究表明,教师的教态对教学语言表达起着一定的配合、修饰、补充、加深、评价等的辅助作用。

如:儿歌《一只小小老鼠》中,前两句“一只小小老鼠,出来偷吃大米”,需放低声音将面部表情、手势、姿态恰当配合、灵活运用,便构成了惟妙惟肖的情景教学和精妙入微的教态艺术。

一句充满感情色彩的话,需要亲切柔缓的语气及细腻的表情来表达,才能将句子中的含义明确地让孩子领会,有时甚至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达到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同时,教师丰富的教态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氛围。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的语言、表情都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必须是积极的、肯定的,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才可能较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活动过程的重点和难点之间的联系,用自己的情绪去带动、感染幼儿,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例如:当不愿举手发言的幼儿偶尔举手发言时,要及时鼓励,“你的回答真精彩,如果能保持就更好了。

”对不能完整表达的幼儿能较完整地表述时,要及时表扬,“你的表述很完整,希望你一直保持。

”……教师一句贴切赞美的语言,一个赞许的眼神都可以使幼儿增强自信,有时还可以使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新的开端。

师生间的亲密融洽性无疑为开展教学活动取得了一条温馨的情感之路。

教师亲切的态度是诱发幼儿良好情感的纽带。

在课堂中以表情姿势助说话,可以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更准确、更丰富,更易于激发幼儿的情感,所以教师应注意提高教态艺术水平。

幼儿的学习是以看、听等直接感观为主,所以“教态”对我们幼教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通过实验总结出的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足以证明了丰富的教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创设适宜情境,丰富幼儿情感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

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地丰富幼儿情感,才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

而丰富幼儿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创设合适的、真实的、幼儿感兴趣的情境。

在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通过现场实境、直观教具、角色扮演、音乐渲染、及多媒体等手段将幼儿带入情境,激发幼儿的情感。

1、利用真实物品创设教学情景让幼儿自然地联系生活,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2、利用角色表演创设教学情景。

角色表演帮助幼儿设身处地地体验教材中人物的情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丰富幼儿的情感。

3、利用艺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美”是教育的磁石。

一段优美的旋律,一幅美丽的画面,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语言活动的教学实践中,我大胆地将图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引进了幼儿的语言情境中。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

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在语言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幼儿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

4、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音像结合,让幼儿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学作品的优美意境。

“注重情境感受,促进幼儿创造性言语的发展。

”丰富生动的情境给幼儿以真实生动的情感体验。

真就是美,美则激发创造。

情境教学从观察入手,大量的观察,在儿童眼前展现一个个富有美感的,意象广远的情境,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表象,给他想象添上了有力的双翼,使他的创造力能够升腾。

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让幼儿表演卖火柴的小女孩,不仅可以帮助幼儿体验小女孩生活的贫困和需要关心、需要帮助的情感,激发幼儿的同情心,还可以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小女孩得到帮助以后的美好生活,让想象的空间无限拓展。

四、联系生活实践,发展幼儿情感《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所以,任何脱离幼儿实践生活经验的情感是没有意义的。

在语言活动中,我们还应跳出教材,让幼儿联系自己最真实的生活体验来丰富和发展他们的情感。

大班绘本阅读活动《老鼠娶亲》也是应彩云老师执教过的一个教学活动。

在这个案例中,应老师借助这个故事为载体,将教材的情感点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浅显的故事道理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幼儿的语言学习在完整的表述、同伴的倾听、相互的合作中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应老师首先通过提问和环节设计的层层深入让幼儿明白世界上没有最强的事物的道理。

然后让幼儿大声地说出自己和同伴最强的本领,引导幼儿学会肯定自我,关注同伴。

最后的提问“你有没有不强的地方?怎样让自己不强的地方变得强起来?”使活动达到了最高潮,既让幼儿学会正视自己的不足,又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柳斌老师曾说:“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心的事业。

没有感情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新一代‘四有新人’。

”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十分重视情感教育,迫切需要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投入。

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要注重在活动中帮助幼儿提升情感,丰富语言教学的内涵。

二、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开发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在早期阅读中,遵循“学”与“思”相结合的思维训练规律,采用“听中带思,阅前必思,说前得思”的阅读训练策略,让幼儿逐步学会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的能力和求异、求新的思维。

1、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

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

在阅读活动中,要十分注意激起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励的环境,以便能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

”为此,在阅读活动中,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仔细倾听、善于倾听他们的语言表达,及时抓住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赞赏、激励,如:“你讲得真棒”、“你讲得真好”、“你真会动脑筋,讲得跟别人不一样”、“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语言鼓励,甚至奖励五角星、小红花等等。

这样,幼儿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更能得到培养和体现。

2、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幼儿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

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的求异性,使幼儿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例如阅读活动《小兔逃跑》,采用“感知—探索”的教学结构,让幼儿由故事名称引起思维的想象、推理,带着“小兔为什么要逃跑”的疑问去观察、查询画面提供的故事情节。

当幼儿初步看懂画面时,又通过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小兔变成小鸟,妈妈要变成大树?为什么小兔变成花,妈妈要变成花匠?”等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讨论,使幼儿从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

而当幼儿掌握故事内容时,又及时地引导幼儿进行想象迁移,与幼儿同玩“你变我也变”的游戏。

在游戏中,幼儿思维的独特性、求异性、变通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要是你变成白云,我就变成蓝天;要是你变成小鸡,我就变成老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