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工作创新实例评选

组织工作创新实例评选

组织工作创新实例评选1 建立和完善组织部门新闻发布机制今年初,制定实施《中共绍兴市委组织部新闻发言人制度(试行)》,及时发布组织工作有关重要政策、重点工作、重大活动以及干部群众普遍关注、需要回应的重点、热点问题。

5月份以来已先后召开“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市县联合竞争性选拔干部”等4个新闻通报会,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人事报、香港大公报等境内外主流媒体以及省、市媒体应邀参加了相关通报会,为绍兴科学发展大局强化干部、人才和基层组织保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2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从2004年开始,对县级党政正职人选实施市委全委会成员推荐提名,2009年,制定出台《市委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重要干部人选暂行办法》,把推荐提名的范围扩大到部门党政正职人选,并对提名的方法和程序作了进一步规范。

县(市、区)对下一级党政正职人选也普遍实行了全委会成员推荐提名。

2004年以来,市县两级先后对47批次290名正职人选实施了全委会成员推荐提名。

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单位党组织、组织部门、干部群众等多元主体推荐提名试点工作,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3 实施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专项考察办法2009年,制定出台《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专项考察实施办法》。

专项考察综合运用跟踪了解、实地走访、个别谈话、综合分析等方法,重点了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完成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以及处置突发性事件时的表现情况。

考察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今年以来,已对对口支援青川和纵横集团破产重整两个项目进行专项考察。

4 推进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2008年在全省率先开展较大规模的市级部门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工作,交流重点是副县(局)级后备干部以及执纪执法、干部人事、项目审批和资金管理等重要职能处室的科级干部。

经过宣传发动、民主推荐、考核赋分、双向选择、面试竞岗、组织考察、人选配置等程序,共有74名中层干部交流到新单位、新岗位工作。

通过跨部门交流,突破了中层干部交流瓶颈,促进了干部资源优化配置,增强了干部队伍整体活力。

5 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为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今年年初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试行)》,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进行了具体规范,明确了向社会、有关单位干部群众、市委常委会成员、全委会成员、其他相关组织和人员等5种不同对象公开的具体事项。

信息公开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范围,采用媒体或网络公告、召开新闻发布会和通报会、编发《干部工作情况通报》等方式进行。

6 领导干部研究型培训“绍兴模式”2005年以来,先后选择了“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危机应对与政府作为、经济转型升级与政府服务创新”等50多个绍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进行专题研讨。

采取“集中辅导、现场教学、专题调研、制订计划、研讨答辩、跟踪评估”相结合的模式,让学员带着问题集中学习,带着问题向专家求教,带着问题到现场求证,针对问题思考对策举措,提高了领导干部运用所学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市累计举办各类专题研修班72期,培训各级领导干部2500余人次。

7 探索异地联合办班的新途径今年4月~6月,绍兴市与无锡市联合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两地各选调20名学员参加培训,学制2个月,先后在无锡、延安、绍兴进行理论学习、党性锻炼、专题调研、现场教学、研讨答辩等活动。

培训突出对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研究,围绕“十二五”发展主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城乡统筹发展、党的建设等10方面重大问题,形成了一批研究性成果。

干部教育培训异地联合办班开创了全国异地合作办班的先河,为整合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拓宽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8 2009人才·科技·创新周2009绍兴人才·科技·创新周活动,共组织开展了创新发展恳谈、人才智力与创新成果对接洽谈、高新技术成果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四大类26项活动。

共有89位上级领导、院士专家出席活动,30多位院士专家深入21家企业现场,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

近1000名海内外硕博士与会,其中有153人次与17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引进了一批紧缺人才,全市357家用人单位推出4500多个招聘岗位,近万人进场交流,达成意向2271人次,创绍兴历届人才交流会之最。

9 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乡镇(街道)团委、妇联副职为进一步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改善乡镇(街道)干部队伍结构,不断夯实共青团、妇联基层组织基础,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年轻干部培养链,今年8月,面向社会公开考录19名乡镇(街道)团委、妇联副职,采用公务员考录的方式进行,并对“大学生村官”实施加分政策,为引导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导向。

10 干部选任“三会监督”2003年,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派员列席县(市、区)委、市级机关部门党委(党组、工委)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会议的暂行规定》,2008年,又增加了会前有关事项报告和会前人事材料审核的环节,形成了会前报告、会前审核、会议列席的监督机制。

2008年至2010年5月,共派员参加县(市、区)和市级部门会前审核28次,提醒和纠正11起,涉及干部职位21个,各项整改意见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11 乡镇党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制度2009年,全市建立乡镇党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制度。

述职内容包括党建工作的有效做法、成功经验、存在问题等五项,分述前准备、述职汇报、述职评议、述后整改四步实施,建立综合评价机制、督促整改机制、组织调整机制等三项机制,保障述评结果运用,增强了乡镇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的压力、动力和合力。

12 先锋工程“五好”基层党组织创建从2004年开始,我市把农村“三级联创”活动的做法拓展到企业、社区、机关事业单位等其他各个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在全市面上广泛部署开展以争创“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制度建设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为主要内容的先锋工程“五好”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

五年来,全市共创建绍兴市级“五好”基层党组织500个,绍兴市级“五好”示范基层党组织70个,并涌现了一大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典型。

13 驻村指导员制度从2004年开始,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

通过推行“双向选择、竞争择优”的方式,从市、县、乡镇三级机关和事业单位挑选一批素质高的党员干部,派驻到行政村尤其是软弱涣散村、经济薄弱村、环境整治村和信访集中村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发挥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富民强村的服务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党务村务的督导员、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广员的作用。

同年,这一做法在全省得以推广。

到今年为止,全市已先后下派6批共14508名农村指导员。

14 绍兴党员在线服务平台绍兴党员在线服务平台是一个集党员管理、教育、服务和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电子党务平台,包括党务公开、党员管理、党员服务、网上党课、在线互动和党建短信等六个板块。

该平台是全市30万党员的网上“红色家园”,广大党员只要登录“党员在线”,不仅能了解党内各类重要信息、咨询党务工作,还能参加网上课堂在线学习,进入“红色部落”与其他党员进行交流。

通过基层党建短信服务系统实现短信发送、信息收集和短信调研等功能,为各级党组织、基层党员提供随时、随地、随身的党建信息服务。

15 农村党员干部“承诺与问责”2008年起,绍兴县在全县村干部、后备干部和农村党员中推行了“承诺与问责”制度。

按照村干部、后备干部和农村党员各自不同的身份、职责,确定不同的承诺与问责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承诺、履诺、问责、追责、保障五个环节,力促他们各司其职、各显其能,进一步激发和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活力、战斗力和感召力,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落实。

实行农村党员干部“承诺与问责”制度以来,绍兴县2万余名农村党员干部已承诺事项31500件,其中村级承诺办实事1988件,资金投入3.1亿元,95%以上承诺按期兑现。

16 加强市场商会党建工作中国轻纺城市场现有商会19家,会员4358名,登记在册党员567名,有14家商会建立了党组织。

近年来,绍兴县把党组织建在市场商会上,努力把商会会员培养成党员,充分发挥市场党员的“核心会员”作用。

积极开展“亮身份、亮岗位、亮业绩,争创示范经营户”的“三亮一创”活动和“诚信市场创建走在前、文明市场创建走在前、素质提升走在前、招商隆市走在前”的“四在前”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市场党组织、党员队伍的建设,有力促进了轻纺城市场的繁荣和稳定。

17 在推荐提名干部中同步实施公信度测评诸暨市在民主推荐提名重要干部人选时,向参与推荐的全市正科级领导干部、市委委员发放《民主推荐提名重要干部人选工作公信度测评表》,征求他们对当次民主推荐提名重要干部人选工作公信度的总体评价,以及是否发现拉票等行为。

今年初,在配备11名空缺镇乡(街道)、部门党政正职工作中,全市177名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对民主推荐提名工作公信度总体评价“很满意”的占40%,“满意”的占53%;市委委员对民主推荐提名工作公信度总体评价“很满意”的占66.7%,“满意”的占33.3%。

18 村一级按产业设置党小组2008年村级组织换届后,诸暨市枫桥镇党委打破传统的以地域划分农村党小组的模式,在新择湖村进行试点,将该村党支部89名党员按从事行业不同,划分为废钢经营、防水材料生产、农业、老年等8个党小组,并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和考核办法。

从事同一行业的党员经常性开展组织生活,既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又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了组织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

19 设立基层组织建设观察点2007年,诸暨市确定了1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8个经济薄弱村、6个矛盾突出村以及2个村改居后的农村新社区、21家“凝聚力工程建设”示范企业、7家上级组织部门党建工作联系企业为观察点。

诸暨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三人一组,由一名副部长带队,负责联系1个乡镇,结对1个村(企),帮扶1户贫困家庭。

定期开展“三联系”走访,及时下达上情、上传下情,增强了组织工作针对性、有效性。

20 干部任用能岗相适度改革2008年起,上虞市探索实行干部任用能岗相适度改革。

以岗位职责管理和适岗能力评价为突破口,实施以“自主择岗、考核评岗、组织定岗”为内容的干部选配新方式,开展适岗能力综合量化考评、干部任职意愿申报、后备干部分类储备和职位配备预案管理等。

从2008年以来,共组织539名市管领导干部进行择岗意愿申报,对560名领导干部进行综合量化考核,有4612名干部群众参加民主测评,2832名干部群众参与个别谈话。

干部任用能岗相适度改革进一步强化了能力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倡导了崇尚能力、选贤任能的用人导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