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安全教案
1、什么计算机病毒(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并出示课件)
计算机病毒是指专门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讨论计算机病毒对人体是否有害(学生展开讨论)
所谓计算机病毒只是一种形象性的叫法,这一名词是由生物医学上的“病毒”概念引申而来,它与生物医学上的“病毒”一样有传染和破坏的特性,但它不是真正的生命体,所以对人体是无害的。
熊猫烧香病毒是2006年10月16日由25岁的湖北武汉新洲区人李俊编写,2007年1月初肆虐网络,它主要通过下载的档案传染。对计算机程序、系统破坏严重。除了通过网站带毒感染用户之外,此病毒还会在局域网中传播,在极短时间之内就可以感染几千台计算机,严重时可以导致网络瘫痪。中毒电脑会出现蓝屏、频繁重启以及系统硬盘中数据文件被破坏等现象。
学习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计算机病毒的社会危害性,谴责病毒制造者和有意传播者的不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2.树立对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计算机安全使用习惯。
3.树立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认识到盗版软件的危害性。
二、过程与方法
围绕“某位同学向老师求助遭遇病毒应该怎么办”的话题展开学习,通过对一些病毒新闻事件的回顾,开展小组协作和研究性活动,从而意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掌握正确的计算机病毒防范的知识,树立正确网络安全道德意识。
学生讲述自己看到的一些计算机病毒爆发的情况,
教师总结,课件出示计算机病毒感染征兆。
2、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方法
A、播放动画片《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小组讨论总结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方法。
3、教师用课件展示介绍常用的杀毒软件。
学生活动4
1、教师演示对U盘进行杀毒的过程
(U盘是一种目前最常用的信息存储工具,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上午好,前段时间收到了一名同学的来信,(展示画面)。
请大家讨论一下,小明同学的电脑怎么了
学生回答……
现实生活中的熊猫是我们的国宝,很可爱,但是出现在图片中的这只熊猫却是一种计算机病毒。名字叫“熊猫烧香”。
教师总结:这是计算机中了病毒的一种表现。
学生活动2
请同们阅读资料,并结合课本P31,回答问题
3、计算机病毒的特征(通过与生物病毒的对比,引出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A、传染性
B、破坏性
C、潜伏性
D、隐蔽性
E、可触发性
学生活动3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1、计算机感染病毒后会出现哪些征兆。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深入,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异常的情况比如电脑速度变慢,图标被改变,电脑不停的关机……这些都是中了计算机病毒的表现。请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你们见过的计算机病毒爆发是什么样子的
计算机安全教案
《计算机小卫士》教学设计方案
太原市迎泽中学王伟
课题名称
计算机小卫士
科目
初中信息技术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者
分析
近年来,由计算机病毒爆发而引发的新闻事件较多,所以七年级学生对计算机病毒充满了神秘感。虽然他们对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有一定的了解,可能也是受害者,但对病毒的制作者一夜成名却有一种“膜拜”心理。因此本节课要从病毒制造者的目的和病毒的危害性讲起,让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尊重知识产权,在使用电脑过程中时刻关注计算机安全,学会防治病毒。
小组练习:
A、对U盘进行杀毒;
B、引深练习,对指定磁片进行杀毒。
学生活动5
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
1、课件出示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原因。
师引用国家相关法律条文强调: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有意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是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教师介绍新闻事件:“熊猫烧香”病毒制造者被判刑,很有才华的一个年轻人因为报复社会而犯罪,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使自己原本的大好前程蒙上了阴影,限制了今后的发展。
(学生对病毒虽然有种恐惧心理,但是对病毒制造者一夜成名,会因为年龄小的关系反而产生一种盲目崇拜。)
2、小组活动,阅读课文,讨论如何文明规范使用计算机。
3、课件展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你给小明写封信,告诉他应该如何处理遇到的问题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3.了解常用杀毒软件和使用方法。
4.了解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方法。
5.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防治计算机病毒和清除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操作方法
学习资源
多媒体教室、学案、自制课件、U盘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1
1、教师出示小明发给老师的一封求助信:引出关于计算机病毒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