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介绍和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介绍和基本原理

2020/5/25
z
z
z
m=1/2
m=1
m=2
H0
m=1
m=0
m=0
m= -1
m=-1/2
m= -1
m= -2
I = 1/2
I=1
I=2
2020/5/25
(2)核磁矩在外加磁场(Z轴)上的分量μz取决于
角动量在该轴上的分量(Pz),且
Pz
m
h
2
Pz 的取值与m有关,只能取不连续的数值。
由μz=γ×Pz
自旋轴
2020/5/25
右手法则
2、原子核自旋能级分裂 (1)核磁矩的取向:当核置于外磁场H0中时,相 对于外磁场,原子核到底有多少种取向?通常用m (磁量子数)表示,取值范围为I,I-1,…,-I共 (2I+1)种取向。 核磁矩在外磁场空间的取向不 是任意的,是量子化的。这种现象称为核磁矩的空 间量子化。
号就是靠所多出的低能级核的净吸收而产生的。
2020/5/25
磁核在各能级上的玻尔兹曼分布是热运态平衡。当 低能级的磁核吸收了射频辐射后,被激发至高能级 ,同时给出共振吸收信号。但随着实验的进行,只 占微弱多数的低能级磁核越来越少,最后高、低能 级上的磁核数目相等(饱和),从低到高与从高到 低能级的跃迁的数目相同(体系净吸收为0,共振 信号应消失)。但是上述“饱和”情况并未发生! 说明必然存在着使低能级上的磁核保持微弱多数的 内在因素,这种内在因素就是核的驰豫过程。
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3) I=1/2: 1H1,13C6,19F9,31P15
I=3/2:11B5,35Cl17,79Br35, I=5/2:17O8,127I
2020/5/25
这类原子的核电荷分布呈现球体分布,核电荷分布 均匀,并象陀螺一样自旋,有核磁矩产生,对应的 核磁共振波谱图简单明了。自旋量子数 I=1/2原子 核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内容。例如1H核可看作核 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核绕自旋轴转动时,除了产 生核磁矩还会产生一感应磁场,类似于一小磁体。
EzH0m2h H0
2020/5/25
1H :E 11 22 h H 0, E 11 22 h H 0
2
2
E
h
2
H0
由核能级分裂现象说明,高场强(外磁场强度大) 的仪器比低场强仪器测得的核磁共振信号清晰。
2020/5/25
4.1.2 原子核的磁共振吸收 1、原子核的进动
当带正电荷的、且具有自旋量子数的核绕自旋轴 旋转时则会产生磁场,当这个自旋核置于外磁场中 时,该核的自旋磁场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使自旋
2020/5/25
例:计算在2.3488T磁场中,1H的共振频率。
2 .6 0 2H 0
7 1 5 8 0 2 1 .39 4 (T 1 8 s 1 8 T ) 1M 00 H 2 3 .14
例:计算1H共振频率为500MHz所需要的Ho。
H 02 2 2 3 ..6 1 7 4 5 51 0 1 1 80 069 0 1.7 1T 2
轴与外磁场保持一夹角θ的回旋(摇头旋转),这 种回旋称为核的进动 。进动频率o 与外加磁场关 系可用 Larmor 方程表示:ω(角速度)=2πo=γHO
2020/5/25
回旋轴
0
2
H0
2020/5/25
2、核磁共振吸收条件 在外磁场中,原子核能级产生裂分,由低能级向高 能级跃迁时,需要吸收能量。当射频振荡线圈产生
4.1.3 原子核磁能级上粒子的分布 不同能级上分布核数目可由Boltzmann 定律计算:
2020/5/25
N N ij ex E p ik E T j ex k p E T ex h k p T
磁场强度2.3488T;25C;1H的共振频率与分配比
共振 2H 频 0 2 .6 率 7 2 1 3 5 .2 8 0 2 1 .4 39 4 1 8 .0 0 8 M 0 0
电磁波的能量(h)等于核能级差△E就会有NMR
(核自旋发生倒转)。
E
h 2
HO
h (电磁波频率)
2
HO,
o
2
HO, o
2020/5/25
共振条件
(1)核有自旋(磁性核)
(2)外磁场,能级裂分;
(3)照射频率与进动频率相等
0
2
H0
(4)符合跃迁选 m律 : 1(只能发生在相邻 ) 能
2020/5/25
N N ij ex 6 .p 6 1 .3 2 1 8 6 3 0 0 1 41 2 6 0. 0 3 0 2 6 0 0 1 960 8 JJ K s 1 s K 1 0.999
Ni、Nj分别为高能级(激发态)和低能级(基态) 核的数目,两能级上核数目相差1.610-5;核磁信
2020/5/25
§4.2 核磁共振仪 1、永久磁铁:提供外磁场,要求稳定性好,均匀, 不均匀性小于六千万分之一,扫场线圈。 2、射频振荡线圈:线圈垂直于外磁场,发射一定 频率的电磁辐射信号。主要发射60MHz或100MHz。 3、射频信号接受线圈(检测器):当氢核的进动 频率与辐射频率相匹配时,发生能级跃迁,吸收能 量,在感应线圈中产生毫伏级信号。
值为2.67519108 T-1s-1 ;Ⅰ为自旋量子数。
2020/5/25
1、核自旋分类(用核自旋量子数Ⅰ来描述)
(1) I=0的原子核: 16 O8; 12 C6; 32 S16 无自旋,没有核磁矩,不产生共振吸收
(2) I=1或正整数的原子核: 2H1,14N7 原子的核电荷分布呈现一个椭圆体分布,电荷分布不均
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介绍和基 本原理
2020/5/25
2020/5/25
§4.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4.1.1 原子核的磁矩
原子核是带电粒子,通过对原子光谱精细结构研
究,发现了核的自旋运动,若原子核存在自旋,就 会产生核磁矩。
p
p h I(I1)
2
称为磁旋比,每种核都有特定值对于1H1 核,其
(1)对同一种核 ,为定值, H0变则射频频率变。 1H:1.409 T 共振频率为60MHz 2.3488T 共振频率为100MHz
(2)不同原子核, 不同产生共振条件不同,需要 磁场强度H0和射频频率不同。
(3)固定H0,改变(扫频),不同核在不同频率 处发生共振产生吸收。也可固定,改变H0(扫场) 不同核在不同磁场强度处发生共振产生吸收。
知,3)核能级分裂:若无外磁场,由于核的无序排 列,不同自旋方向的核不存在能级的差别。在外磁 场作用下,核磁矩按一定方向排列,对1H核磁矩有 两种取向,即m=1/2,是顺磁场,能量低;m=-1/2, 逆磁场,能量高。从而产生了能级的分裂现象。每 一种核磁矩取向所对应的能级可通过下面公式求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