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略合作协议书

战略合作协议书

人民银行滨州市支行与惠民县政府银政战略合作

协议书

甲方:中国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

乙方:惠民县人民政府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全面实施滨州金融支持惠民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巩固和提升惠民县经济发展优势,中国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惠民县人民政府双方商定,力争在未来3年内惠民县企业贷款年增速保持10%左右,重点项目、重点产业贷款增速高于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新增贷款占全县贷款增量的比重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培育至少5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责任

在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提供金融服务等方面努力向惠民县倾斜,引导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服务,全力调配各类金融资源支持惠民县经济产业发展。

(一)加强与发改局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按照有关政策要求,鼓励和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惠民县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争取更多的惠民企业享受到国家重点项目扶持政策。

(二)深入开展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强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的调控引导作用。扩大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引导涉农信贷资金向惠民县涉农企业有序、合理流动,同时注意做好政策推动实施和效果跟踪评估工作。督促市级金融机构针对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制定对县级机构专门的考核激励政策,督促县级机构加大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力度。推动涉农金融机构把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三农”金融服务的抓手,实行主办行制度对其提供优质服

务,并督促县人行做好组织协调和跟踪指导。

(三)加强与惠民县人民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企业的沟通协作,针对惠民县企业特点和规模,加大支小政策贯彻落实,支持企业信用增级、融资担保等业务开展,增加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切入点。积极引导市县两级金融机构改进和提升小微企业服务水平,全力支持惠民县小微企业发展。

(四)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惠民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特点的融资产品,促进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主导产业和领域的转型调整。

(五)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保险机构的合作,创新银保合作新模式支持惠民产业发展。拓展“贷款+保险”模式,对投保增信的新型生产经营组织放宽抵押担保条件、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授信额度、适度降低贷款利率。引导保险机构根据企业实际,丰富企业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覆盖面,积极开展信用违约保险、企业信用保险、责任保险等,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六)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强银行间市场融资宣传,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引导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积极发行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券,确保资金全部用于支持惠民辖内的企业融资,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七)定期组织召开惠民县银企座谈会,准确、及时了解掌握惠民县经济金融发展情况和制约因素,商讨加快发展对策,提出工作建议。结合惠民的发展战略,科学制定支持惠民发展的授信政策和融资计划,分机构确定年度投放的融资规模、重点投放区域及各自金融支

持措施,打造惠民县信贷资金“洼地”。

二、乙方责任

与上级各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分业监管部门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共同推动滨州支持惠民“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进行沟通交流,联合修订完善惠民县金融支持惠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主导,有关部门广泛参与并分工协作的工作体系,营造有利于惠民经济发展的投融资环境。结合惠民县实际出台针对性政策,解决困扰企业融资发展的实际问题。

(一)加大对惠民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组织领导。在全县范围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扶持惠民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领导力量、组织保障、政策措施上全力推进惠民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形成推动惠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立足长远发展,研究制定具体任务分配方案,建立上下衔接、部门联动、互为支撑的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及时协调解决好各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

(二)推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推动完善土地使用权抵押政策。根据中央和上级统一部署,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积极稳妥推进土地使用产权、农户住房财产权确权登记,为土地使用权、农户住房财产权抵押融资提供司法保障,形成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农户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的新模式,为银行落实金融债权创造条件。

(三)强化信用宣传和法制建设,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创造良好的经济金融发展环境。注重发挥新闻舆论宣传引导作用,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信用建设,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信用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做好配套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的制修订工作,为惠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甲乙双方共同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