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精制方法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
(2)pH值
红霉素在pH9.8时,在乙酸戊酯与水相间的分配系数等于44.7, 而在pH5.5时,红霉素在水相与乙酸戊酯间的分配系数等于14.4。
(3)温度
(4)盐析 (5)带溶剂
带溶剂是指这样一种物质,能和被萃取物质形成复合物而易溶于溶
媒中,形成的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容易分解
第十章 发酵产物的提取的两相之间分配系数的不同而 使溶质的得到纯化或浓缩的方法
根据参与溶质分配的两相不同分类: 液固萃取、溶媒萃取、双水相萃取、反胶团萃取、超临
界萃取
一、溶媒萃取法
1、溶媒萃取的基本原理 利用该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使 之从一种溶剂转入另一种溶剂,从而使杂质去除
相的分离并节省了能源开支。
5、双水相萃取技术的特点
(1) 系统含水量多达75 %~90 % ,两相界面张力极低(10 7~10 – 4
N· m - 1) ,有助于保持生物活性和强化相际间的质
量传递
(2) 分相时间短(特别是聚合物/ 盐系统) ,自然分相时间一般 只有5~15min。
(3) 双水相分配技术易于连续化操作。
只要两聚合物水溶液的憎水程度有差异,混合时就可发生
相分离,且憎水程度相差越大,相分离的倾向也就大。
3、常用的双水相体系
高聚物/高聚物体系:聚乙二醇(简称PEG) / 葡聚糖(简称
Dextran) 和PEG/ Dextran
高聚物/无机盐体系:硫酸盐体系。常见的高聚物/ 无机 盐体系为: PEG/ 硫酸盐或磷酸盐体系。
萃取效率是以分配定律为基础的
Nernst 分配定律(1891):在一定温度下,当某一溶
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达到平衡时,则该溶质
在两相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数,称为分配系数。
C 对萃取操作来讲:萃取相和萃余相中溶质的浓度之
B
K CA
比就是分配系数;用K表示。 在达到平衡时,设溶质在萃取相中浓度为CA ;在萃 余相中为CB 。则:
(4) 目标产物的分配系数一般大于3 ,大多数情况下,目标产
物有较高的收率。
(5) 大量杂质能够与所有固体物质一起去掉,与其它常用固 液分离方法相比,双水相分配技术可省去1~2 个分离步骤, 使整个分离过程更经济。
(6) 设备投资费用少,操作简单,不存在有机溶剂残留问题。
6、双水相萃取的工艺流程
的选择依赖于萃取过程的目的和方向,在PEG/DEX系统
中,蛋白质的分配系数随着DEX相对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 若想在上相获得较高的蛋白质收率,对于PEG聚合物,应 降低它的平均分子量,相反,若想在下相获得较高的蛋白 质收率,则平均分子量应增加。
(2) pH 值的影响
改变两相的电位差
如体系pH 值与蛋白质的等电点相差越大,则蛋白质在 两相中分配越不均匀。
pH 值的变化也会导致组成体系的物质电性发生变化,也 会使被分离物质的电荷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分配的进行。
(3)离子环境对蛋白质在两相体系分配的影响
在双水相聚合物系统中,加入电解质时,其阴阳离 子在两相间会有不同的分配。同时,由于电中性的约束, 存在一穿过相界面的电势差(Donnan 电势) ,它是影响荷电
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等分配的主要因素。同样,对于粒
子迁移也有相似的影响,粒子因迁移而在界面上积累。故 只要设法改变界面电势,就能控制蛋白质等电荷大分子转 入某一相。
(4)温度的影响
分配系数对温度的变化不敏感
成相聚合物对蛋白质有稳定化作用,所以室温操作活性
收率依然很高,而且室温时粘度较冷却时(4 ℃) 低,有助于
K
CA
CB
2、常用溶媒萃取的工艺 (1)单级提炼法
溶剂 提取液
混合器
分离器
残余液 发酵液
(2)多次提炼法
溶剂
提取液
溶剂
提取液
溶剂
提取液
混合器
分离器
混合器
分离器
混合器
分离器
发酵液 残余液 残余液 残余液
(3)、多级对流萃取
溶剂 最后提取液 提取液 A 90% 第 一 混 合 器 分 离 器 A 70% 提取液 第 二 混 合 器 第 三 混 合 器
A 50%
分 离 器
分 离 器
发酵液 一级
残余液 二级
残余液 三级
最后残余液
3、影响溶媒萃取的主要因素
(1)乳化与去乳剂 乳化:液体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中的分散体系 乳浊液的形式:水包油、油包水 常用的去乳化的方法:过滤和离心、加热、稀释法、加电 解质、吸附法、顶替法、转型法
常用去乳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代十五烷基吡啶)
4、双水相相平衡关系
5、影响物质分配平衡的因素
(1)聚合物及其分子量的影响
不同聚合物的水相系统显示出不同的疏水性,水溶液中
聚合物的疏水性按下列次序递增:
葡萄糖硫酸盐< 甲基葡萄糖< 葡萄糖< 羟丙基葡聚糖< 甲基纤维素< 聚乙烯醇< 聚乙二醇< 聚丙三醇
同一聚合物的疏水性随分子量增加而增加,其大小
国内自20世纪80 年代起也开展了双水相萃取技术研究。
2、双水相的形成
将两种不同的水溶性聚合物(或盐溶液)的水溶液混合 时,当聚合物浓度达到一定值,体系会自然的分成互不相 溶的两相,这就是双水相体系
形成原因:由于高聚物之间的不相溶性,即高聚物分 子的空间阻碍作用,相互无法渗透,不能形成均一相,从 而具有分离倾向,在一定条件下即可分为二相。一般认为
例如:链霉素在中性下能与二异辛基磷酸酯结合,从而在水相萃
取到三氯乙烷中,然后在酸性下再萃取到水相
二、双水相萃取
1、发展历史
始于20 世纪60年代,从1956 年瑞典伦德大学Albertsson
发现双水相体系
1979 年德国GBF 的Kula 等人将双水相萃取分离技术应 用于生物产品分离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工艺流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目的产 物的萃取; PEG的循环; 无机盐的循环。
7、双水相的应用举例
分离和提纯各种蛋白质(酶) 用PEG/ -(NH4) 2SO4 双水相体系,经一次萃取从α- 淀粉 酶发酵液中分离提取α - 淀粉酶和蛋白酶, 萃取最适宜条件 为PEG1000 ( 15 %) -(NH4) 2SO4 (20 %) ,pH = 8 ,α- 淀粉 酶收率为90 % ,分配系数为19. 6 ,蛋白酶的分离系数高达 15. 1。比活率为原发酵液的1. 5 倍,蛋白酶在水相中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