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⒉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二、过程与方法⒈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⒉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
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计主要采取如下方法:⒈吟诵法。
根据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⒉讲析法和点拨法。
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⒊讨论法。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
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
”语文课应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
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有助于培养和激发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法指导,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⒈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
针对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⒉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
但《登高》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课时安排2-3课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刺骨的寒风凛冽地吹着,江边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浑浊的江水滚滚翻腾,向前奔涌。
几只孤鸟在天空中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走来。
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满身疾病,步履蹒跚……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愁潦倒,孤独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
而让他时刻不忘的国家此时也是战乱频仍。
重阳佳节独自登上高楼,面对万里江天,面对一片衰败,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大家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吧?他在哪里?这是历史上的哪天?明确:夔州,长江边一座山上。
是767年的秋天,重阳节前后。
二、整体感知,知人论世师:被后人称为“诗圣”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怎会落到如此地步呢?他为何在这天来到长江边?你对他又了解多少?请简要说说。
㈠走近诗人⒈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曾经学过的杜甫的作品,介绍杜甫的生平。
⒉老师补充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特点。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南瑶湾村。
他的家庭是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地主家庭。
13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杜预的文治武功,杜甫常引以为荣。
因为杜预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所以杜甫常自称“杜陵布衣”,这是指其郡望。
又由于他在长安时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所以又自称“少陵野老”。
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⒈美美地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播放《登高》配乐朗读,同学们美美地听,注意:⑴读准字音,把握节奏;⑵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⒉美美地读——训练语感,把握情感。
⑴第一次读:再次播放《登高》配乐朗读,请学生跟着小声仿读;⑵第二次读:老师范读,作节奏、轻重音指导,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颈联的“悲秋”的“悲”字,然后学生自主朗读,酝酿感情。
⑶第三次读:全班齐读,注意节奏舒缓,读出诗歌的感情。
⒊朗读方法小结⑴读准字音;⑵注意轻重;⑶把握节奏;⑷读出感情。
四、赏析探究师:题目《登高》已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写景诗,请同学们自读全文,并把本诗的意象找出来,思考一下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诗人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㈠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⒈诵读•思考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语言有什么特点?明确:六种。
风、天、猿、渚、沙、鸟。
十四字写六种景很凝练。
补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⒉涵咏•体悟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所学过的常用的8种鉴赏方式:诠释、评点、旁涉、比照、联想、想象、妙悟、辨析等对诗句选一个点或一个角度进行一番赏析。
在诗作之首,诗人就以传神之笔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
风急——秋天本来是容易刮风的季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曾经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曾写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可见刮风是秋天的季节特征之一,而江边的风要比其它地区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的季节特点。
不仅如此,这个“急”字,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
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它地方更凉,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就会特别的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意彻骨。
这种寒凉,不仅是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
天高——诗人站在江边高岸,抬头远望,见到的是高远的天空。
本来秋日的天空往往会令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但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因人的心情而异的,对于心情愉快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而对于一位被国难家愁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诗人杜甫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空空荡荡。
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心中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可复习意象与意境的知识:意象: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如王维《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达了诗人投身清新的大自然中,无比喜悦、闲适的意境。
猿啸哀——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并且用“哀”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而且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渚清——“渚清沙白鸟飞回”紧承上句,继续描写诗人站在高处所见到的景象。
“渚”是江中的沙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之感,所以说“渚清”。
沙白——接下来诗人由沙洲自然写到了沙子,在描写沙子的色彩时,作者用了一个“白”字。
从色彩学角度来看,蓝白黑之类的色彩属于冷色调,这种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沉郁的情感。
鸟飞回——杜甫笔下是“鸟飞回”,有几只鸟?一只,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 “回”说明鸟在盘旋。
然后,诗人又抬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飞动的鸟。
由于风大,鸟在风中飞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回旋地飞。
如果我们联系到诗人当时的艰难处境,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写到“鸟飞回”了。
为什么呢?因为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
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
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到处飘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补充: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总结: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
可见诗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我们读的时候,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㈡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下面我们看第三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两个千古名句,这两个千古名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变得苍茫、变得壮阔起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
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而身心交瘁的诗人更不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
当诗人想到,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自己也将要象这随风飘零的黄叶一样,结束这短暂的一生,这样的联想是多么的悲凉啊。
问: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明确:“落木”更好,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
“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
从颜色上看“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