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关键词句,赏析语言特色考向1 指出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容(说明文中比较多见)确定词语的指代对象,是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时经常涉及的一个问题。
人们为了行文简洁,经常用指代词语指称已说过的容。
因此,掌握确定指代词语指称对象的方法,对培养现代文阅读能力很有帮助。
●解题方法从代词前面的文字中找答案。
大多数情况,“这”“那”等代词指代的容都是它前面的某个句子或某个短语。
考向2 根据语境填写动词、形容词或关联词这是考查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有效方法。
●解题方法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其次看所填词语与主语、宾语或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最后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选择最合适的词语。
考向3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首先,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
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其次,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容。
第三,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容。
●解题方法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从句子的结构入手。
如果是单句,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确定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句子的含义。
3.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如果是总领句,必须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容,准确理解它的涵4.从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
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
对以上这些句子,要从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分析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才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考向4揣摩词语的准确性(说明文中比较多见)通常的问法是某个词是否可以替换、调换或删掉。
●解题方法1.进行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替换、调换或删掉的。
2.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
3.分析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
4.下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或不矛盾。
考向5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要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达效果,还要善于修饰句子,用好形容词、修饰语,或者适当运用修辞格,使句子变得生动出彩。
●解题方法1.从句式入手(比较少考)。
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
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
2.从修辞角度入手(重点掌握)。
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②夸,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
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一定要分析并总结出是xxx的特点,一定要把特点答出来,这是得分的关键点。
3.从用词的角度入手。
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4.从表达方式入手。
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注意区分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答题模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写出、抒发或交代)了……。
考向6指出散文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
●解题方法1.先指出散文的语言特色。
常用的词语有: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
2.然后结合具体段落或句子进行分析。
答题模式:本文的语言具有……的特点,如“……”(段或句)中……(简要分析)。
课堂练习一、[2012·]改编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爱不言愁(节选)平①自小,父母就溺爱他。
由于个头长得比一般孩子高,不到9岁,父亲就让他去体校,那一年,他还不会自己系鞋带。
②体校的要很严历的,一切都得自己动手,他又是里面年纪最小的,很难适应艰苦而枯躁的训练环境,经常被教练训得哭鼻子。
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了,背着老师偷偷写信给母亲,说实在不想练了,要妈妈早点接他回去。
信发出不到一个星期,母亲就在校门口出现了。
③那一回,他没有随母亲回去。
母亲那一副魂不守舍、心急如焚的模样,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震撼与愧疚。
他觉得,是自己的自私和娇气,给母亲和全家人带来了担忧和伤害。
也从那一天开始,他改变了想法,心里有了苦闷,只和教练商量。
即使是受了委屈,也只暗地里向好友倾诉。
除此之外,在所有的亲朋好友眼里,他一直是、帅气的模样。
④后来,他成为职业运动员,开始从事各类严酷和激烈的比赛。
和别的运动员不一样,他只习惯向父母报喜,告诉自己工作和生活上的好消息。
当取得冠军时,就在第一时间给家里打,和亲人分享成功的喜悦。
⑤他的比赛越打越好,渐渐地,在全国也有了名气,开始进入电视直播的视线。
那一次,在一场重要的比赛中,夺标呼声最高的他,首轮即遭淘汰。
走下赛场那一刻,他哭了。
但他很快稳定了情绪,正愁着这次如何打时,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儿子,这几天吃得好吗?睡得好吗?”“很好,妈,你放心吧,我会打好每一场比赛的!”“好的,妈相信你。
你是最棒的!”⑥母亲说这话时,他并不知道,十几分钟前,父母一直在看他的比赛直播。
当他泪洒赛场的那一刻,荧屏前的父母也是泪雨滂沱。
就这样,在聚少离多的日子里,他给父母的里,都是说不尽的喜讯和快乐;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也很少提及父母,按他的理解:“他们年纪大,身体又不好,受不了刺激。
我又是一个公众人物,时刻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里度过,比赛有输有赢,不跟他们诉苦,就是不想让他们跟着我受煎熬,包括受到生活之外的干扰。
”因而,在父母眼里,儿子永远是那个无忧无虑的、长不大的男孩。
⑦带着这样的心境,他来到了2008年8月的。
这一次,他一路过关斩将,如愿以偿地捧得了冠军奖杯。
同样是报喜,此刻,面对母亲的声音,他早已泣不成声,眼里幻化出的,尽是当年母亲来体校接他时,那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
还是母亲率先打破僵局:“儿子,想说你就说出来吧,你是最棒的!”⑧他就是林丹,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冠军,一个习惯向父母报喜不报忧的男人。
而父母,也习惯以一种默默无闻的方式,给儿子传递着爱和无忧的心境,让他顺利登上人生之巅。
1.选文第②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2分)改为,改为2、诵读选文,结合文意说说“大爱不言愁”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分)3.结合选文品味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当他泪洒赛场的那一刻,荧屏前的父母也是泪雨滂沱。
4.第③段中,“也从那一天开始,他改变了想法,”请结合上下文,理解他之前是什么“想法”,改变了的“想法”又是什么?5.请说说第⑦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2分)6.选文中第⑧段说“而父母,也习惯以一种默默无闻的方式,给儿子传递着爱和无忧的心境”,你认为在林丹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真的“无忧”吗?请从文中摘录相关信息谈谈你的认识。
(2分)7.品读选文,谈谈你得到的人生感悟。
(2分)答案:1.历——厉躁——燥2.指林丹认为自己生活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不想父母为自己担忧,不想父母跟着自己受煎熬,因而只向父母报喜不报忧,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父母也用一种默默无闻的方式,给儿子传递着爱和无忧的心境,彼此之间,这是一种大爱。
(意近即可)(2分)3.表现在他伤心痛苦时,父母也一样为他伤心痛苦,只是他不言愁,父母也不言忧,体现他们之间的理解与真爱。
(意近即可)4.之前的想法是:生活中有了苦闷和忧愁,遇到委屈和挫折,向父母倾诉,得到父母的鼓励与支持。
(意近即可)(1分)改变的想法是:心里有了苦闷,只和教练商量。
即使是受了委屈,也只暗地里向好友倾诉。
不再让父母担忧和受到伤害。
(意近即可)(1分)5.与第③段相响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1分)同时也表现林丹对父母的感激和爱(1分)6.不是,他们一直随着儿子的喜忧而喜忧。
(1分)例如:①正愁着这次如何打时,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②当他泪洒赛场的那一刻,荧屏前的父母也是泪雨滂沱③还是母亲率先打破僵局:“儿子,想说你就说出来吧,你是最棒的!”(任意摘录一处即可)(1分)7.提示:围绕“父母与子女了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或“亲人朋友之间多分享快乐,不要轻易将自己的忧愁放大和传递给亲人朋友”或“相互鼓励,多报喜,少报忧,勇敢独立前行,为亲人朋友减轻负担”等均可。
要求言之有理,语句通顺。
(2分)二一双脚上的修养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
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交流。
在这紧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
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
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
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
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
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地盯着我,手执拖布,如临大敌。
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我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
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色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
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到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
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
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在恶作剧式地涂鸦着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
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
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
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了,擦地女工也得以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
但就在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了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
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
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