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 期末复习资料(详)

区域经济学 期末复习资料(详)

一、名词解释区域开发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增长极:把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中心地理论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任何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都有一个最大的销售范围,占有一定范围的市场区,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才可能达到最大的销售额,也就是每一个产品或服务有自己的限界值。

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工业布局和厂址位置的理论。

可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内容。

前者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工业布局;后者指厂址的选择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克拉克主要研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换规律,总结了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规律,及其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不同产业收入的差异。

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

这些产业群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通过群体效应获得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二、简答1简述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①指生产要素不是都能够流动的,其中有些能够流动,有些则是固定不动的②指能够流动的生产要素其流动性是有限的或不完全自由的。

1)管理体制。

如户籍管理制度2)主体利益。

资本追逐利润率3)历史文化。

人口流动频率与文明程度成正比(2)生产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①企业规模经济②外部经济或集聚经济(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空间是有距离的.不仅要耗费时间,而且要付出费用,克服空间分离的耗费即距离成本。

距离成本限制了自然天赋优势的发挥和空间集聚经济得以实现的程度,使经济活动局限于一定的空间范围。

所以它构成区域经济存在的又一重要蔓础。

2简述区域经济学中的点轴面架构一、节点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经济活动内聚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极化作用,使经济活动向区域的经济中心集中,这样的中心就被为节点。

2.节点一般表现:由人口集中分布而形成居民点和集镇。

3.节点差异的原因:集聚规模、主要功能、空间形态分布4.节点的空间分布体系:是其职能类型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在区域空间组合中的结果和表现形式5.节点的特征(1)有明确的位置(2)有大小和形状(3)具有不断集聚的作用(4)内部存在明确的功能分区(5)有数量和质量的概念二、轴线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连接节点之间的线状经济景观就是轴线,轴线是一个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基础设施,也是经济活动空间的基本条件。

3.轴线的特点(1)有固定的终点和起点(2)有一定的长度和方向(3)有一定的质量标准4.发展轴:若轴线上出现了若干个节点三、域面是节点和轴线存在的空间基础。

域面特征就是一般区域的特征,是区域的质量特征。

域面的范围就是经济活动的范围,所以应当是经济区域的范围,特定条件下是指行政区域。

四、节点、轴线和域面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系统组成了多种多样的区域空间网络系统。

包括1.城镇系统2.城市-区域系统——城乡系统(包括经济枢纽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区域产业系统)3.区域网络系统4.区域空间系统。

其中节点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域面是起基础作用的要素,轴线是起联接作用的要素。

节点的具体表现就是不同的城市功能:综合性、单一性。

域面对节点来说,是经济中心的吸引地。

轴线是节点与域面联系纽带,是经济发展血管。

每一个系统会出现不同的特色。

3试分析评价自然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发展系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即主张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

•社会公平一方面是本代人的公平,消除区域间贫富差异过分悬殊、两极分化极其严重的现象,实现资源在区域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是代际间的公平,即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资源、享受优美环境的权利,实现社会财富在代际间的合理转移。

•社会发展则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要求相适应,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自然资源利用有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就其经济观而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即为集约型的生产方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方式。

•这是一种在生产中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中多利用少排放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经济发展应同时兼顾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经济数量的增长是有限度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去提高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才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自然资源的作用是在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就自然观而言,区域经济发展主张人地关系的协调,保护资源与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内涵为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以谋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这其中资源和生态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条件,社会发展是目的。

4简述均衡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描述和开发。

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

第二部分是打破低水平均衡战略的理论设计。

5简述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包括地区的GDP的增长和人均GDP的增加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对中国是必需的。

6简述钱纳里的区域经济发展六个阶段理论(1)第一阶段——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

传统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

(2)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革、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

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利用区域内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提高产业和区域的竞争能力。

(3)第三阶段一一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渭的重化工业阶段。

(4)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5)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

(6)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

7简述主导产业的选择依据(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Q>2以上或Xij>0.5(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一般而言,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地区范围大,对区位商和产值比重的要求相对较低;地区范围越小,要求越高。

一个城市选择主导产业要求的区位商和产值比重比大经济区要求高,因为城市具有更高的外向性,而大区具有更强的综合性。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产业应该考虑如下因素第一,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第二,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第三,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8简述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思想不同地区的要素丰裕程度不同,一个地区在某种要素方面比较充裕,那么密集利用该要素的产品将具有成本优势,进而出口该产品;相反,一个地区缺乏某种要素,那么密集利用该要素的产品将处于成本劣势,进而进口该产品。

但是,要素的流动可以替代商品的流动,要素流动导致不同地区要素价格均等化,从而使贸易变得没有必要。

9地区间贸易发生的原因何在?自然资源引起的地区贸易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存在,导致两地生产不同产品,或生产成本的巨大差异,导致贸易的发生比较成本差异引起的贸易即使两个地区都能生产同种产品,而且其中一个地区生产两种产品成本都更低,仍可以找到合适贸易条件,进行地区间贸易。

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都是直线,那么两地区的贸易导致完全分工。

但生产条件是多样的,同一产业在同一地区可能有些有竞争力,有些缺乏竞争力,所以往往现实是不同地区往往有多样的产业布局。

10中国城市化发展存在哪些问题?一.中国城市化滞后源于两大障碍:经济障碍和制度障碍。

城市化的经济障碍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弱质,包括产业结构弱质和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企业弱质。

城市化滞后是对传统工业化的否定。

二、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三、中国城市规模结构偏小四、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大五、中国城市化的质量有待提高11区域规划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哪些作用?第一,优化空间结构,解决区域不平衡发展问题。

第二,调整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为促进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在地区上的平衡,应当通过规划的手段协调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第三,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区域政策在其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落后地区开发应该高度重视区域规划,要在制定区域政策的同时,制定与之配套的区域规划。

第四,综合开发优势资源,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区域优势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和区域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的整体发展作用很大,区域规划作为区域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如何优化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是其重要的功能。

13浙江实行产业优化升级的思路是什么?(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开展10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0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力争建成4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

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