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油基础知识一、冷冻机油的组成和种类冷冻机油一般是以深度精制矿物油或合成油做基础油,加入一定量的抗氧剂、抗磨剂、极压剂、抗泡剂等调制而成。
常用的制冷剂及用油种类对应选择,如下表所示油分为:石腊基矿物油和环烷基矿物油)其中S8P,HC-10为石腊基,GRD10A,HC-7 ,WF-7A,WF-10A为环烷基。
烷基苯:SH-4、SH-5、GRC5A, GRC7A酯类油:RL 5Hplus二、主要冰箱压缩机厂用冷冻机油理化指标1.美国太阳石油公司(P9GS-AJ、1GS)2.嘉实多(HC-10、HC-7P)3.福斯(WF-7A、WF-10A)4、湖北杰生5.福润联(SH-4、SH-5)6.有利凯玛(RL 5Hplus)7.日本能源(S8P)倾点,℃<-60 GB/T3535絮凝点,℃<-60 GB/T12577闪点,℃172 GB/T3536微量水分,ppm 27 SH/T0207F极压负荷,lbf 900 SH/T0187绝缘强度,KV 50 GB/T507酸值,mgKOH/g 0.02 GB/T4945铜片腐蚀(100,3h),级 1 GB/T5096 三、冷冻机油理化检测方法、标准及仪器⑴色度:反映石油产品颜色深浅的物性指标。
物理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油品的精制深度和内在的质量。
测定标准:GB/T6540-86,与ASTM D1500等效。
检测仪器:石油产品色度计⑵粘度:粘度是阻碍液体流动的自身阻力,是液体的内摩擦力。
物理意义:它是润滑油流动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
粘度的表示方法有多种,粘度的大小可用动力粘度、运动粘度、恩氏粘度、雷氏粘度、赛氏粘度等来表示。
我国主要采用的是运动粘度和恩氏粘度。
运动粘度的检测依据:GB/T265-88,相当于ASTM D445-96/IP 71/75.检测仪器:毛细管粘度计,运动粘度检测仪⑶粘度指数:评价润滑油的粘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程度即粘温性能好坏的指标。
物理意义:粘度指数高,表示油品的粘度随温度变化小,油的粘温性能好。
反之亦然。
检测依据:石油产品的粘度指数可通过计算得到。
计算方法在我国的GB/T 1995、GB/T2541或美国的ASTM D2270、德国的DIN 51564、ISO2902、日本的JIS K2284等标准中有详细的说明。
通常粘度指数均用查表法得到。
⑷安全性指标:反映油品的安全性指标有闪点、燃点和自燃点闪点:在规定条件下,加热油品所逸出的蒸汽和空气组成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发生瞬间闪火时的最低温度,以℃表示。
物理意义:闪点是表示石油产品蒸发倾向和安全性的指标。
油品蒸汽压愈高,馏分组成愈轻,则油品的闪点愈低,油品愈易燃;反之,馏分组成愈重。
通常,开口杯法用于测定重质润滑油或深色石油产品的闪点,闭口杯法用于测定蒸发性较大的燃料或轻质润滑油(一般闪点在150℃以下)的闪点。
检测标准:GB/T267-88(布氏开杯闪点);GB/T3536-2000(克氏开杯闪点)。
检测仪器:开口闪点测定仪(布氏开杯法);开口闪点测定仪(克氏闪点法)燃点:在规定条件下,当火焰靠近油品表面的油气和空气混合物时即会着火并持续燃烧至规定时间(5S)所需的最低温度,以℃表示检测标准:GB/T3536(克氏开杯测闪点),该标准与ASTM D92等效。
检测仪器:闪点、燃点测定仪⑸低温性能:表征油品低温使用性能的指标主要有:倾点、凝点、絮凝点、浊点、U型管流动性等指标。
倾点:在规定条件下,被冷却的试样能流动的最低温度,单位以℃表示。
物理意义:倾点是反映油品低温流动性的好坏的参数之一,倾点越低,油品的低温流动性越好。
检测标准:GB/T3535-83,该标准与ISO 3016-1974等效。
检测仪器:倾点、凝点检测器检测方法:在规定的条件下将油品冷却到预定温度,将试管倾斜45o,经1min后液面不移动时的最高温度即是油品的凝点。
凝点:试样在规定条件下冷却至停止流动时的最高温度。
单位以℃表示。
纯净物质的凝点是一个恒定值,含有杂质的物质其凝点降低。
物理意义:对于石油产品,凝点主要是与馏分的轻重,特别是与其化学组成有关,一般来说,馏分轻,则凝点低;馏分越重,则凝点越高。
但是,在重质油品中,含蜡量的高低实际上对凝点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
含蜡越多,凝点越高。
检测标准:按GB/T510-83进行。
检测仪器:倾点、凝点检测器絮凝点:絮凝点是冷冻机油和制冷剂的均匀混合物产生絮状物的温度。
物理意义:表征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低温相溶性的重要指标。
如果油品的絮凝点值过高,则可能造成毛细管和膨胀阀堵塞,使制冷剂的循环中断。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保证油品具有较低的絮凝点。
检测标准:按GB/T12577进行。
检测仪器:冷冻油絮凝点测定仪浊点: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清澈、洁净的液体石油产品,由于出现蜡结晶而呈雾状或浑浊时的温度,以℃表示。
物理意义:表征冷冻油低温性能的指标之一,油品的石蜡含量高,则浊点高。
浊点过高,析出的石蜡可能会造成毛细管和膨胀阀的堵塞,使制冷剂的循环中断。
因此实际生产中,应保证油品有较低的浊点。
检测标准:GB/T6986-86,该标准与ISO 3015-1974等效。
检测仪器:浊点测定仪U型管流动性:衡量冷冻机油低温条件下(压力恒定)流动性的具体指标物理意义:U型管流动性是衡量冷冻机油低温条件下(压力恒定)流动性的具体指标之一。
U型管流动性实测值越低,表示油品的低温回油性能越好。
检测标准:按GB/T12578测定。
该标准参照DIN 51568-74标准。
检测仪器:流动性测定仪(U形管法)⑹抗泡性:润滑油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受到振荡、搅动等作用,使空气进入润滑油中,以致形成气泡,因此要求评定油品生成泡沫的倾向及泡沫的稳定性。
物理意义:用来评定油品生成泡沫的倾向及泡沫的稳定性,是润滑油的一项重要使用性能指标。
检测标准: GB/T12579-90,该检测法是参照采用ASTM D892标准。
检测仪器:泡沫特性测定仪。
⑺密度: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质量。
物理意义:密度,粘度,折射率和硫含量是石油烃的特征参数。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定可以区分烃油的结构类型。
检测标准:GB/T 2540-88检测,与ASTM D1298、D941、D1481和DIN 51757等效.测试仪器:液体比重计,比重瓶,比重器或数字式密度计。
⑻相溶性:反映冷冻机油与制冷剂溶解性的指标。
物理意义:相溶性是反映冷冻机油与制冷剂相溶性指标。
如果油品与制冷剂的相溶性差,制冷剂与冷冻机油分离成两相,冷冻机油因密度较小而浮在制冷剂之上,从而造成上下粘度不同,启动压缩机时,因底部制冷层的粘度很小,将造成滑动部件损坏或影响传热效率等问题,因此油与制冷剂一定要有较好的相溶性,即油与制冷剂两相分离的温度应尽可能低,以保证制冷压缩机的正常运转。
主要通过与冷媒的两层分离温度和絮凝点来表征。
检测标准:两层分离温度按SH/T0699 标准检测。
⑼机械杂质:是指存在于润滑油中不溶于汽油、乙醇和苯等溶剂的沉淀物或胶状悬浮物。
这些杂质大部分是砂石和铁屑,以及由添加剂带来的一些难溶于溶剂的有机金属盐。
物理意义:机械杂质和水分都是反映油品的洁净程度的质量指标,通常润滑油基础油的机械杂质都控制在0.005%以下(机械杂质在0.005%以下被认为是无)。
检测标准:按GB/T511-88标准检测。
检测仪器:机械杂质测定器。
⑽残炭:指油品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受热蒸发、裂解和燃烧后形成的焦黑色残留物,以质量百分数表示。
物理意义:残炭是表明润滑油中胶状物质和不稳定化合物含量的间接指标,也是矿物润滑油基础油的精制深浅程度的标志,油品中含硫、氧和氮化合物较多时,残炭就高。
一般经深度精制的油品残炭小。
检测标准:GB/T268-83检测仪器:残炭测定仪(康氏法)⑾水分:存在于石油产品中的水含量。
润滑油中的水分一般呈三种状态:游离水、乳化水和溶解水。
冷冻机油对水分的要求十分严格,尤其是用氟里昂作制冷剂的全封闭冷冻机油和半封闭制冷压缩机油,其水含量一般不得超过35×10-6。
当冷冻机油的含水量超过50×10-6时需进行脱水处理,含水量超过100×10-6就要做报废处理。
检测仪器:卡尔费休仪检验依据:按GB/T260-88法测定。
微量水分按SH/T0207标准进行,该标准与ASTM D1533等效。
⑿苯胺点:油品在规定条件下,和等体积的苯胺完全混溶时的最低温度。
物理意义:油品中各种烃类的苯胺点是不同的,所以苯胺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油品的结构。
各种烃类的苯胺点高低顺序是:芳香烃<环烷烃<烷烃。
通常,油品中芳香烃含量越低,苯胺点就越高。
某些轻质油品,预先切割成几个窄馏分,并测得用硫酸处理前后的苯胺点,还可计算出各单独馏分中的芳香烃含量。
检测依据:GB/T262检测仪器:苯胺点测定器⒀酸值(总酸值):中和1g油品中酸性物质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以mgKOH/g油表示。
检测标准:可参照GB/T264-83、GB/T4945-85(颜色指示剂法)、SH/T0163-92或GB/T7304-87(电位滴定法)等标准进行。
⒁化学稳定性:指润滑油在加热和在金属的催化作用下抵抗氧化变质的能力。
主要通过抗氧化安定性和热稳定性来表征。
抗氧化安定性:指抵抗由于空气(或氧气)的作用而引起其性质发生永久性改变的能力。
检测标准: SH/T0104、DIN 51593(菲利普试验法)检测仪器:稳定性试验仪(菲利普试验法)化学稳定性:指石油产品抵抗热影响,而保持其性质不发生永久变化的能力。
物理意义:冷冻机油的热稳定性与冷冻机油的类型和结构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石蜡基和烷基苯冷冻机油的热稳定性高,环烷基冷冻机油的热稳定性较差。
检验标准:SH/T0698,该标准参照JIS K2211(密封试管法)检验仪器:密封试管法⒂润滑性:反映机械运转过程中接触面的磨损程度的指标,润滑性能包括油性、抗磨损性和极压性3个方面。
检测标准: SH/T0187与ASTM D3233等效。
检测仪器:法莱克斯试验机⒃抗腐蚀性:抗腐蚀性是在规定条件下,油品与相接触的金属表面产生腐蚀倾向的试验。
油品的抗腐蚀性能主要通过铜片试验来确定。
铜片腐蚀试验的检测标准:GB/T5096-85,该标准是参照采用ASTMD130-1983而制定的。
另外,还可采用SH/T0195-92润滑油腐蚀试验方法,该标准参照采用ΓOCT2917-45而制定的。
腐蚀等级分为1、2、3、4级,每一级又作a、b、c、….分级。
检测仪器:铜片腐蚀测定仪(GB/T5096-85)⒄击穿电压:击穿电压是评价油品耐受极限电应力的能力。
物理意义:击穿电压是评价油品耐受极限电应力的能力,是冷冻机油绝缘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击穿电压值越高,表明油品的电绝缘性能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