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PPT
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
• 影响: • 1.军政大权先朝议再有皇帝最后裁决,一定 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 2.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把 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 3.奠定了中国二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考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 考点三:选官制度的变化
• 背景 • 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 2.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 议决定 • 3.康熙帝时为了扩大皇权,在宫里设南书房。
考点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 • • • 建立 1.时间:雍正帝时期 2.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3.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 令。 • 作用 • 1.提高了行政效率 • 2.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 • • •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 • • • 考点一:耕作方式的演变 考点二:耕作技术的演变 考点三:水利灌溉 考点四:经营方式的转变
真题链接
(2014.全国乙.17题)明清时期,篡修族谱以尊 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 小族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真题链接
(2014全国一卷26题)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 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 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是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考点一:程朱理学
• 思想观点 • 1.二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 有物;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 来;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掌 握天下之理 • 2.朱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 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 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考点一:程朱理学
• 影响 •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备受推 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 2.朱熹编撰的《四书章句集注》成教科书为后世 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的学派
考点二:陆王心学
真题链接
(2014.全国甲卷.25题)唐高祖自认为是老子的后 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 武则天时期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 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的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教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础社会基薄弱
专题三:中国古代经济制度
第3课:宋明理学
• 考纲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 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 考点一:程朱理学 • 考点二:陆王心学
真题链接
(2015.全国乙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 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可 以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儒者: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考点一:商朝的政治制度
1.王位的传承:父子相传与兄终弟及并行。 2.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中央设有相、卿掌管政务。地 方封侯、伯,定期向商王纳贡以及出征。
考点二的:对地方进行统治,拱卫王室。 2.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3.义务:镇守疆土、随从征战、缴纳贡赋、 朝觐述职。 • 4.权利:诸侯在封地内可以对卿大夫再次分 封。
真题链接
(2017·全国卷I)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 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 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 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 1.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中央集权加强。 • 2.唐朝:中后期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 削弱了中央集权。 • 3.北宋:军事上将主要将领的兵权和地方精 锐收归中央编为禁军;行政上派遣文官担 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 地方赋税小部分留归地方,大部分归属中 央。
考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 2.内容 • 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 加强君主专制: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 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 维持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 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考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 • • •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宋明理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考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考点二:先秦诸子思想
考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 • • • 1.背景(原因)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阶级:士阶级活跃,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平民百姓开 始接受教育
考点一:秦朝的统一 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
考点一:秦朝的统一
• • • • • 条件: 1.各诸侯国企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2.人民渴望统一。 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强盛。 4.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定都咸阳。
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
• • • • 内容: 1.皇帝制度,取自于“三皇五帝”。 2.三公九卿: 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为副职丞相,执掌奏章,下达诏 命,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 3.郡县制:长官为郡守与县令。
• 背景 • 1.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 陷入危机 • 2.王阳明认为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考点二:陆王心学
• 思想主张 • 1.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将人心与心外无物联系起来;穷理不必想 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 2.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将人 心和伦理联系起来;“致良知”即去掉私欲恢 复良知,“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 实践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4.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盐铁、户部、 度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 5.元: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 行使宰相职权。
考点三:选官制度的变化
• 1.西汉: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做官 的主要途径。 • 2.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 依靠门第。 • 3.隋朝:隋文帝开始采取分科取士的方式选 拔官吏;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 形成。 • 4.唐宋元:完善了科举制
考点二:先秦诸子思想
• 道家 • 1.老子:世界观方面认为世界的本原为“道”, 政治观为“无为而治”,哲学观认为世界万物、 人类社会总处在不断运动中,有无、难易等 相互依存,不断变化 •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 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考点二:先秦诸子思想
•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 法家: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提出了系统 的法治理念;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 发展趋势。
考点二:西周的分封制度
• 影响: • 1.积极影响:在前期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 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 2.消极影响:由于诸侯拥有较大的独立性, 在后期诸侯逐渐做大,王权衰落,分封制 瓦解。
考点三:西周的宗法制
•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财产继承权 上的矛盾。 • 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 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 3.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考点一:明朝废宰相和设立内阁 • 考点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考点一:明朝废宰相和设立内阁
• 废除宰相制度 • 1.原因:宰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 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 2.时间: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 3.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 3.特点: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 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 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考点二:儒家主流思想的确立
•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 政治:起用儒生参与国家政务;在中央设立 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 • 文化:规定儒家经典为“太学”教科书,教育 为儒家所垄断。 •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 统思想,逐渐成为二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
考点一:明朝废宰相和设立内阁
• 内阁的出现 • 1.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 2.过程: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 问;明成祖正式出现内阁;明代中后期内 阁有了票拟权。 • 3.评价:加强了君主专制;内阁始终不是法 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 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考点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中国古代史
•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 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 专题三:中国古代经济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 • • •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 考点一:商朝的政治制度 • 考点二:西周分封制 • 考点三:西周宗法制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考纲要求:了解汉代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 过程 • 考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 考点二:儒家主流思想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