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课件
第三章作业(4)
5.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想做一个实验来证明,当两个人挤进一间公用电话亭打电话时,男人和女人会表现 出不同的焦虑状态。请指出各种变量。
6.一位心理医生想要改善病人对她的印象,每次病人对她说了好话之后,他就以点头、微笑和特别注 意加以回报。请指出各种变量。
第三章作业(5)
7.在一项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是对某一特定的阿拉伯数字作简单的按键反应。这个特定的数字出 现的概率是可以变化。结果之一是,错误率降低,反应时间则延长。请指出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第三章作业(3)
4.阅读下列文字,并分析其中的各类变量:“当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有人看着你时,许多人会感觉 到,但要描述却很难,你可能感觉到目光停在你后脑勺或脖子上的某处。美国科维兹大学的科学家进 行实验,试图证明或推翻能感觉他人目光的说法。实验很简单:在房间中央,实验者背对研究者坐着, 研究者在规定的时间朝他看。实验者如感觉到研究者的目光便立即指出。有数百人参加实验,结果惊 人:在95%的情况下,他们感觉到投向他的目光!在后脑勺部分有一种瞬息间的压力感──似轻风吹 动。”
究者作了什么样的逻辑推论? 11.在上述各个环节中,研究者哪个环节处理得不够好?
学习评价方式
1.自己独立做一项实验研究(30%) 2.期末理论考试(60%) 3.平时作业、发言(10%)
引论
一、科学与实验
1.科学的目的、任务、特征
2.实验的本质
二、理论与实验
1.理论的特征
2.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因素型实验
是指目的在于探明心理或行为规定要因的实验,即探求规定心理或行为的条件是什么 的“什么型实验”。
函数型实验
是指目的在于探明实验条件和心理或行为之间函数关系的实验,即其实验的目的在于追求 各种实验条件是怎样规定心理或行为的“怎样型实验”。
二者的关系
第一阶段 因素型实验 (要因探索)
实验心理学课件
课程性质: 实验心理学是高等院校心理学各专业方向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教学目的与目标
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态度; 形成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发展进行心理实验的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 促进对实验心理学普遍适用性的认识; 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
1.请分别列出3个不同类型的命题(真命题、伪命题和假设),对“真命题”,你信其真的信念是 如何获得的?
2.我们是如何提出假设的?即假设背后的思维活动是什么? 3.证伪一个假设的途径有哪些? 4.分析一篇心理学文献中的研究假设. (1、4书面作业发email to )
作业和讨论题(2)
推翻假设:科学的游戏规则 (课堂练习:在10分钟之内尽可能多地提出假设,然后去试图推翻它们)
选择自变量应注意的问题:
1.操作性自变量和选择性自变量的区别 2.自变量的数量 3.自变量的水平数
确定因变量应注意的问题:
1.因变量指标的有效性 2.因变量指标的灵敏性 3.因变量的可操作性
三、选择实验被试
1.被试类型 2.被试应具备的特征 3.被试抽样方法
四、 选择实验类型
因素型实验 函数型实验
教学原则
科学性原则; 严密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规范性原则。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班组讨论、小组合作研究、专题实验、见习等方法和计算机技 术、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教学。
教学模式 学生的研究学习
教学过程
知识应用
课
课
课
课
堂
堂
外
外
讲
讨
练
设
授
论
习
计
思
研
研
论
维
究
究
文
方
设
评
撰
式
计
价
8. 训练一支鸽子看见绿光就啄键盘,看见红光就不做反应。正确啄键盘后,鸽子会得到谷粒作为 奖励。请指出各种变量。
第四章 心理实验研究的设计类型
第一节 组间设计 第二节 组内设计 第三节 混合设计
本章主要问题:
1.各种实验设计有哪些优缺点? 2.拉丁方设计有哪些特点? 3.什么是所罗门四组设计? 4.为什么说实验设计类型是实验研究的动态因素?
Company。 G.W.Heiman: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1995,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K.S.Bordens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1996,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J.J.Shaughnessy: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2000,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第四节 结果整理
1.缺失值的处理 2.数据分布分析 3.统计处理
第五节 假设验证
1.解释结果 2.评估理论
第三章 实验基本变量
一、自变量 二、因变量 三、额外变量
一、自变量
1.定义及其操作 2.种类(刺激、环境、
被试、暂时差异)
3.交互作用
二、因变量(1)
1.界定 2.种类 2.1 反应时 2.2 延续 2.3 反应量 2.4 准确性 2.5 语言 2.6 肌肉 2.7 腺体
一.组间设计(1)
1.组间设计的界定 2.组间设计的优点
2.1 变量间的独立 2.2 无累积效应
一.组间设计(2)
3.组间设计的缺点 3.1 被试差异与实验条件的混淆; 3.2 研究效率低; 3.3 对实验处理效应不敏感
4.克服组间设计缺点的方法 4.1 随机分配被试; 4.2 匹配被试
是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实验设计必须规定其相应的实验逻辑、确定 实验变量、选择实验被试和实验类型。
规定实验逻辑 确定实验变量 选择实验被试 选择实验类型
一、规定实验逻辑
指针对将要研究的问题有目的地事先规定出一个逻辑模式,以便这个模式能够从多 方面为实验变量的因果关系假设提供合理的推理依据,即规定出实验推理的逻辑结 构。
第一节 假设析出
命题:真、伪 假设:坚定性(可靠性)、可操作性、明确性 操作定义:构造概念的一种规则,据此可对此概念进行重复观测。 推翻假设:科学的游戏规则
启示 人间正道是沧桑!
假设的来源
理论推导 实践需要 前人研究 个人兴趣
第二节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 指为了判明各种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而规定的操作程序。判明因果关系
三. 混合设计(1)
1.混合设计的界定 1.1 特点 1.2 多自变量 1.3 交互作用
三. 混合设计(2)
2.随机区组设计 2.1 定义
所谓随机区组设计(random block design)是指将实验处理随机地分配到一个区组或重复的实验单位 的设计类型。它通过使用区组方法减小了误差变异,分离出了由被试差异所形成的额外变量,并且 使之不出现在实验处理效应和误差变异中。
三、额外变量(2)
3.控制 3.1 消除 3.2 恒定 3.3 抵消 3.4 对立 3.5 随机 3.6 统计
本章作业
请分析一篇研究文献的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并指出: 1)是如何对自变量进行操作的,是否恰当? 2)选择的因变量指标是否符合信度、效度和敏度要求? 3)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是否严格?还有哪些可能的额外变量没有得到控制?
写
研究问题 问题取向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程序 第三章 心理实验研究的基本变量 第四章 心理实验研究的设计类型 第五章 心理实验研究的评价 第六章 经典研究技术
本课程参考用书
孟庆茂:实验心理学。1999,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 滢:实验心理学。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1999,浙江教育出版社。 周爱保:实验心理学纲要。2000,甘肃人民出版社。 B.h.Kantowiz: 实验心理学。200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D.G.Elmes,B.H.Kantowitz: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1999,Brooks/Cole Publishing
2.2 被试分配模式
区组 实 验 处 理 区组效应
B X1 X2 X3 X4 E
1 S11 S12 S13 S14 EB1
2 S21 S22 S23 S24 EB2
3 S31 S32 S33 S34 EB3
4 S41 S42 S43 S44 EB4
效应E EX1 EX2 EX3 EX4
2.测一个人估计时间的准确性,设计了如下实验:一只绿色小灯泡与电钟相连,主试按键让灯亮10 秒,然后让被试按键复制10秒的时间。指出各种变量。
第三章作业(2)
3.你可以设计下面的实验,绘制一条你自己的保存曲线:让你的同学挑30个英文单词让你学习,学 到你能够一次就把这30个单词写出来才算学会。然后从学会算起间隔20分钟、30分钟,1、2、4小 时,1、2、4、7天,分别再现一次。以间隔时间为横坐标,以再现百分比为纵坐标,画一条保存 曲线,指出该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因果关系的关系条件
1.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
4.附加条件:促发条件、代换条件、
共济条件
变量之间因果关系逻辑基础
变量之间必须具备共变关系 变量之间的时间顺序即因前果后 必须排除附加条件
二、确定实验变量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额外变量(extra variable)
二、因变量(2)
3.指标 3.1 信度 3.2 效度 3.3 敏度
4. 天花板效应与地板效应 5.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类型
三、额外变量(1)
1.界定 2.种类(特殊的额外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