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时 1 主题一、人们在土地上耕耘引导课:餐桌上的发现教学目标:了解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需要。

帮助学生引发思考,产生了解食物来源的愿望。

教学准备:了解当地的饮食、菜肴和食物构成及特点。

知道这些食物、蔬菜的来源以及与土地的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活动:一、导入谈话:我们每个人天天都要吃饭,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之一。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探究我们每天的饮食是从那里来的,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二、探究活动阅读课文2-3页。

同位交流:餐桌上有哪些食物,汇报回答:餐桌上的食物很丰富,有扁豆、西红柿、土豆、南瓜、菜心、鱼、肉、米饭、苹果等。

阅读豆博士的话,得到什么启发,明确:食物是保护和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

食物是每个人正常生活离不开的,是必须满足的需求。

小组讨论:思考乐乐和小文的话,讨论:通过事例说明我们每天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交流汇报:例如,大米、面粉等粮食是从土地上种植出来的。

白菜等蔬菜也是从土地上种植出来的。

鱼类等水产是从河湖中捕捞的,肉类是通过养殖生产出来的。

三、总结阅读妞妞的话,使我们知道:人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食物都是来自土地、河湖、海洋,来自养殖。

作业设计:思考:食物是怎样产生出来的,板书设计:餐桌上的发现食物是保护和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

我们所需要的食物都是来自土地、河湖、海洋,来自养殖。

1第二课时 2萝卜的故事教学目标1(以萝卜的生长过程为例,体验农、业劳动的过程2(了解农业的收获与农民收入及生活的关系3(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活动及过程1(导人。

“同学们回家以后,了解了自己家经常吃的主要食物,有的同学还了解了这些食物的来源。

现在请几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发言简要记录在黑板上,并告诉学生:“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们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食物大多是在土地上通过劳动获得的。

但是,人们是怎样通过农业劳动从土地上取得收获的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虎子和爷爷是怎样种萝卜的吧。

”2(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本课题的七幅图画,通过讨论或谈话的方式知道:第—幅图画是播种。

在烈日下,按照一定的间距,爷爷用镐刨坑,虎子在弯腮把萝卜种子点在坑内,并把坑用土覆盖好。

第二幅图画是间苗。

因为播种的时候,每一个穴位里都要撒几粒种子,种子发芽以后,每个穴位里都会长出一撮萝卜苗,但是不能够任其生长,因为那样萝卜就长不大。

所以要拔掉幼弱的萝卜苗,只保留—棵最健壮、长得最大的幼苗,这叫做间苗。

第三幅图画是除草。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杂草也会随着长起来,并且和农作物争夺土壤里的水分和养料,为了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尽管天气非常炎热,虎子和爷爷仍然必须在烈日下给萝卜松土和除草。

第四幅图画是给正在生长的萝卜培土。

萝卜只有在疏松的土壤里才能够越长越大,因此在萝卜的生长过程中,要给萝卜周围培土。

第五幅图画是灌溉。

第六幅图画是收获。

收获的时候是用镐把土刨松,这样把萝卜拔出来的。

第七幅图画是在获得了好收成以后,虎子和爷爷有了收入,精打细算地把收入用于日常生活。

3(阅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从收获中留下自己需要的以后,要把剩余的部分拿到市场上卖掉?”“为什么收获的季节是最开心的季节?”4(阅读教科书中“虎子家卖萝卜的收入和支出账目”。

教师引导学生讨沦: “虎子家为什么要用卖萝卜的钱买这些东西?”对照虎子家的劳动收入方式,讨论:和自己家的收入方式有什么不同?自己的父母是怎样通过劳动来维持家庭经济来源的‘15(总结。

家庭作业2从种植到收获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的规律。

2(了解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3(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区适宜种植农作物有一定的规律,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的道理。

4(形成尊重农业劳动,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

5(知道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十分丰富,从而产生自豪感。

6(知道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着人类的生存,从而对生养我们自土地产生由衷的敬意。

教学活动及过程第一课时(3)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从虎子讲述的‘萝卜的故事’中了解到,从每年月初种植到5月底收获是萝卜最佳的生产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好的收成。

这是为什么呢?2(解决问题讨论。

请学生阅读本课题第一段的课文,讨论:光照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光照、温度和农作物的生长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一年中“在自然条件下,只有在一段时间里的光照、温度才适合有关农作物的生长”:还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回家以后对父母和长辈的调查,谈一谈本地区主要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季节和时间,由此得出“什么季节适合种什么农作物,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的结沦。

3、教师讲解。

4、教师小结。

家庭作业了解一种农作物的来历。

第二课时(4)1(导人。

农作物的种植不仅和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都能够种植或出产的。

比如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蔬菜、水果,并不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有的是本地出产的,有的是从外地运来的。

”2、全班讨论。

阅读教科书第9页的课文,讨论:“你知道哪些农作物生长所要求的土壤、气候是不同的?”通过交流知道,有的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像水稻、甘蔗等;有的作物3喜欢温暖,像小麦、棉花;有的农作物喜欢沙质土壤,像花生;有的农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像玉米等杂粮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种植。

阅读中国政区图,通过政区图上的图例了解主要农作物在我国的分布。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南方几乎不生产小麦?水稻在北方也有,可是为什么要少得多?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通过探究知道:(1)小麦——喜欢在温暖、干旱的环境中生长,易结穗。

南方太热、潮湿,不适合小麦的生长。

温度太高就会疯长枝叶,不容(2)水稻——和小麦的习性完全不同,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喜欢生活在水里,所以南方种植得多。

北方虽然也有种植,但必须抓准农时,不然天气转冷,到了霜降,水稻的籽粒还没有成熟,就不会有收成了。

(3)小麦、棉花喜欢温暖和强烈的阳光,我国中部及新疆部分地区具备这样的气候条件,所以有着广泛的种植。

(4)水稻、甘蔗等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和充足的雨水,所以在我国南方种植得比较多。

青稞适应高寒条件,所以只在西藏和青海地区有种植。

(5)水果——对阳光和水的要求都比较高,我国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以及新疆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这些地方有出产。

(6)玉米等杂粮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在很多地方都能够栽种。

3(探究活动。

观察教科书第10页图画所出示的小麦、玉米、甘蔗、大豆、苹果、花生等农作物,并讨论:“这些粮食、蔬菜、水果最早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讨论明确:现在人种植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都是人类从野生的植物物种中经过漫长的年代,通过选育、驯化培育出来的。

4(阅读与总结。

阅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布置家庭作业。

妞妞的困惑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所造成的危害。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活动及过程4第一课时(5)1(导入。

2(全班讨论。

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1页的图画和课文,教师提问学生:“我们是普通的消费者,面对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中有残留农药,我们怎么帮助学生通过论知道,要购买有绿色农产品标志的商品,购买有纯大然、无污染、公害标志的农产品。

3(探究讨论。

对于豆博士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妞妞的另外一个困惑,应该怎办呢,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4(教师小结:概括讨论中的要点,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了解商店和市场出售的食物、蔬菜、水果中,有没有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标志的农产品;问—问爸爸、妈妈是否认识绿色农产品的标志。

主题二在希望的田野上第一课时(6)课题1、从传统到现代教学目标:1、了解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实践中,人类发明了简单的农具,这些农具是人手的延伸,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2、通过体验,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的态度。

教学准备:搜集本地区常用的简单农具的资料,既可以是文字、图片等文本资料,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准备一些小农具实物。

教学过程:1、导入:农作物的生长不仅依靠自然规律,在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还要靠人们的辛勤劳动,为此,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简单的农具。

它们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劳动的效率,所以,这些看似简单的农具,其实都凝聚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

2、观察活动。

探究教科书12页的插图出示的是什么农具,做什么用的,使用这些农具有什么好处,3、体验与交流:本地区经常使用哪些简单的农具,使用这些农具有什么好处,4、阅读书第13页的课文和插图,并思考:这四幅图反映了农业生产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生产效率有什么变化,5、总结:农业生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之源。

人类从双手采摘开始了农业劳动,后来人类学会了种植与收获,从徒手劳动到发明简单的手工农具,从依靠人力、畜力发展到现代农业机械化,无不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凝聚着劳动者的伟大创造。

5第二课时(7)课题2、劳动者的创造教学目标:1、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自豪的态度。

教学过程:1、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从简单手工工具到现代农业机械的伟大成就。

其实劳动者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去参观瞻仰一下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吧~2、阅读讨论。

阅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讨论:“农业生产中的“靠天吃饭”是什么意思,”3、探究活动一。

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4页有关四川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都江堰是怎样发挥作用的,”4、探究活动二。

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5页新疆的坎儿井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在新疆干旱少雨地区,为什么要利用坎儿井地下暗渠来运输和使用天山雪水,”5、教师总结。

教师肯定学生的探究,鼓励他们今后多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

课题3、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提升和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赖自然的局面,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2、简单了解我国农产品的进口与出口情况,以及我国与世界的农业交流,增强国际理解。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农业科技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8)1、导入。

2、阅读与介绍。

欣赏和阅读书中第16页袁隆平院士的照片和文字,并讨论:谁知道袁隆平院士的事迹和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吗,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补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