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8篇)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法学法:主动探究法、实验操作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自学导航1、完成课本估一估。
2、提出自己的疑问供小组成员讨论。
3、小组合作,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成果,同学认真听,认真评,并提出置疑。
4、在我们学过的整数加减法中,计算法则是什么?1.25+2.41=3.66-1.25=5、概括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6、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它起什么作用?三、当堂训练1、0.2+5.5=1.2+9=5.03+3.24=4.5+1.05=2、判断对错,有错的题目在下面空白处订正。
4.285.23 0.8+ 4 + 1.17 + 0.64. 32 6.30 1.4()()()四、作业布置1、练一练4、5、6题写作业本。
2、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二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P64-P65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三、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已学会了加与减的互逆关系、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学生在解决问题学习中积累的数量关系的学习经验。
四、教学设想将数学概念“嵌入”数学学习背景与结构之中,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概念位于数学背景的“哪个”位置,这对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是极其重要的。
五、教学思路关系——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六、教学过程:1、制造冲突,聚焦“数量关系”⑴课件出示⑴根据这两个已知的数量,同学们猜猜要求的数量可能是什么?⑴学生找出求和、求差、倍数三个问题?⑴展示淘气问题,鸭的质量有多少千克?⑴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算不出来?⑴教师小结,已知数量与要求数量之间没有关系。
2、辨别比较,引入“等量关系”⑴教师提问,如果有关系是不是就能算呢?⑴分别出示两种关系⑴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⑴这个关系能确定鸭有多重吗?⑴学生交流、讨论⑴教师小结:上面两个关系不能确定鸭有多重,但是能确定鸭的质量的范围。
⑴教师:你觉得什么样的关系就能确定鸭的质量呢?试着用手比划一下。
⑴课件出示:3、自由创造,感知“等量关系”(1)出示学习单,学生自主填写相等的关系。
(2)分别展示以下三种情况鸭鸭鹅鸡鸡鸭鸡鸭鹅(3)学生根据相等的关系分别算出鸭的质量。
(4)小结:在数学里我们把这样相等的关系叫做等量关系。
4、自主尝试,表示“等量关系”(1)出示(2)这个等量关系,谁能用一句话说清楚。
(3)你能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4)小结:鸭的质量×2=鹅的质量(5)有不同的式子表示吗?(6)小结,像这样的式子叫做等量关系式。
5、数形结合,感悟“等量关系”(1)出示(2)请看,这三个人的身高有关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3)请你表示出妹妹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4)学生自主完成。
(5)交流表示方式:等量关系式、线段图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笑笑身高……(6)对比线段图和式子,发现用图表示更直观。
(7)展示下面的等量关系,进行交流和讨论6、走进生活,寻找“等量关系”(1)课后练习(2)动画中寻找等量关系(3)寻找教室里的等量关系七、板书设计等量关系(直观)鸭的质量×2=鹅的质量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笑笑身高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笑笑身高-20=妹妹身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三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的第二课时(四年级数学下册P22例3、例4.)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并能分别描述物体相对关系。
﹙2﹚会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3﹚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1.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2.画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教学准备:自制幻灯片、直尺、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请两个同学根据方向说一说自己和身边同学的位置关系。
(2)教师引入课题并板书:位置与方向﹙二﹚二、探究新知(一)、出示例3左图幻灯片1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1067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你能在图中找到上海和北京的位置吗?说一说这两城市的位置关系,组织学生讨论:1、问题一: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这时以哪地为参照物?﹙出示幻灯片2 )(1)组织学生讨论,并用量角器量一量,再同桌相互说一说。
(2)组织学生汇报本组讨论、测量结果,其他组评价。
要求学生汇报时句子说完整,意思表达清楚。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3小结: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的方向约1067千米处,这时以北京为参照物。
2、问题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时又以哪地为参照物?﹙出示幻灯片4 )(1)组织学生讨论,并用量角器量一量,再同桌相互说一说。
(2)组织学生汇报本组讨论、测结果,其他组评价。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5 小结: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约1067千米处,这时以上海为参照物。
(4)引导学生把问题二和问题一作比较,讨论两问题不同之处?学生汇报两问题的区别:参照物选择不同,两物体位置关系就不一样。
(5)教师:两物体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方向刚好相反,但距离是一样的。
3、巩固训练:教材第22页“做一做”,出示幻灯片6,组织学生先观察题目再说一说这两同学的位置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相机出示幻灯片7、8(二)、教学例4:出示例4的路线图,幻灯片9根据路线图,说一说每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
(1)组织学生讨论:从图中你能得知哪些信息?(2)组织学生思考,并汇报如:方向标,表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50米;有3段赛程;……(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量出每段赛程所走的方向角以及路程,并相互说一说所走的路线。
(4)分组汇报各赛程的方向和路程,要求汇报时语言要表达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幻灯片10 (从起点出发沿着东偏北45°方向行200米到达1号站点。
)11 (从1号站点出发沿着西偏北30°方向行150米到达2号站点处。
)12 (从2号站点出发沿着西偏南40°方向行250米到达终点。
)课堂练习:(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组织学生讨论画路线示意图,先要确定什么?(3)引导学生明确先要确定方向标、1厘米代表多少米、出发的位置等。
(4)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由小组内的一名学生描述自己确定的那条路线路,其他学生按这名同学的描述绘制路线图,再小组内讨论每个人绘制的路线图是否清楚、准确,并加以修改和完成。
(5)展示各小组画的路线示意图,全班评价。
课堂小结: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位置与方向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作业安排:教材第23页“做一做”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四教学目标1.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提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方程的解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
1.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5y 36÷x=97?8+9m 10-x=3?54+x>9 5×7=35 6y+6=48 2x+3x=202.解方程。
10-x=5? x+1 0=20 x+3=1 2 x-11=5二、走进新课。
1.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解:等式成立。
2.请你用发现的规律,解出我们前面列出的方程。
4y=20xx y=5003.解方程。
(1)x÷3=9 x=27(2)7y=28 y=44.下列解法正确吗?(1)x-19=19解:x-19+19=19-19 x=0正确解法:x-19+19=19+19 x=38(2)3x=36解:3x÷ 3=36÷3 x=12三、随堂练习。
1.解方程。
(1)6x=156(2)3x=630(3)59+x=120(4)x÷28=0四、小结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成立。
五、作业。
教材P71第5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篇五设计说明本节课针对方程的整理和复习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个层次: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使学生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旨在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想到更多的实例。
引导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与方程有关知识的过程。
会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
第二个层次:请学生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有关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对方程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什么叫解方程、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的性质)、在解决问题时如何找等量关系、如何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等知识进行回顾。
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⑴独立思考,构建知识网络1.学习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方程的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组内交流。
(学生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2)构建知识网络。
师:怎样展示相关的知识才能一目了然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已学的有关方程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方程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并学会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展示构建的知识网络方程设计意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通过展示,使学生明确这一板块所呈现的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⑴复习,分项整理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6、7题。
请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