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简史之秦汉美术
秦汉墓俑等
有人认为秦始皇陵陶塑兵马俑的布局是,1号 坑右军、2号坑左军、3号坑军幕,还有未建成 坑中军。但从现在来看,秦兵马俑通过严谨的 布局,排列成面向东方、气势磅礴、威武雄壮 的军阵场面,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 、军容整肃、勇于攻战的宏伟气派。
第四章 雕塑艺术
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墓俑等
秦兵马俑是秦代造型艺术取得划时代 成就的标志。秦俑的主要艺术特点是 :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 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 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 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考古实测长安城总面积约为36平方千米,每面 城墙约长6千米,12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 每个城门有3个门道。
西汉长安布局示意图
第五章 建筑艺术
都城与宫苑
东汉洛阳城原为周代的成周城,北倚邙山,南临 洛水,全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除南面城墙因洛河 改道被冲毁外,其余三面城墙遗迹尚存;墙垣有 曲折,全城共设12个城门,城内有南、北两宫和 太仓、武库,有城内金市、郊外南市、马市。 综观汉代长安、洛阳的平面布局,具有由不规整 形(战国都城为代表)向规整型(曹魏及隋唐的都城 为代表)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征。
四川出土东 汉陶女舞俑
四川出土东汉劳动群俑
四川出土东汉庖厨俑
河南辉县出土东汉 陶狗、陶猪
第四章 雕塑艺术
题材广泛的汉代木佣:
秦汉墓俑等
西汉前期木俑以长沙马王堆、湖北江陵凤凰山、 云梦大坟头和广州马鹏冈出土的为代表,写实传 神,轮廓线条美观,彩绘典雅。 西汉后期木雕艺术大有进步,木俑以江苏连云港 、高邮等地和长沙杨家湾刘骄墓出土的为代表, 五官清晰,神态活泼,手势生动,刀法明快。 甘肃武威磨嘴子出土的西汉中后期木雕,雄浑质 朴,神态感人。
第四章 雕塑艺术
秦汉墓俑等
从各坑的结构形制及兵马俑装备看,1号坑 是以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主体部队;2号 坑为弩兵、战车、骑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 队;3号坑是统领1、2号坑的军事指挥部。 它们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在总体设 计上,既担负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 对秦始皇历史功业的纪念。
第四章 雕塑艺术
第四章 雕塑艺术
汉代石刻
霍去病墓石刻是早期中国雕塑最具代表性作品, 体量巨大,多以形取材,因材生形,不同程度保 留石头天然形态,甚至保留原有石皮;动物多卧 姿,马踏匈奴和跃马的四肢间并不镂凿空,石蟾 大部未施斧凿,这种看似半成品式风格,是工匠 们充分考虑到雕刻的功能和意义而做出了主动的 选择,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 为度,决不过多雕镂,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力 度感,堪称汉代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代表。
第四章 雕塑艺术
秦汉墓俑等
(4)徐州北洞山西汉某楚王墓墓道侧龛出土仪 卫、侍从俑200多件,彩绘精细完好,表情严峻 肃穆。(书上66页图2-21) (5)咸阳正阳乡汉景帝陵南区从葬坑估计埋藏 逾万彩绘陶武士俑,清理出部分。俑均戴武弁 帽,着战袍铠甲;伴随出土有金属、木制兵器 。皆用模印与手塑结合制作 ,比例恰当,面目 和悦,形象优美。(书上67页图2-22)
吻( 1907-1909) [罗马尼亚]布朗库西
吻( 1907-1909) [罗马尼亚]布朗库西
四 川 峨 眉 出 土 抚 琴 石 俑
洛 阳 孙 旗 屯 出 土 东 汉 石 辟 邪
西安出土汉墓石兽
第四章 雕塑艺术
东汉佛教雕刻
汉代石刻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土,东汉时中土已有佛教美术 创作。 山东滕县画像石中的六牙白象,沂南画像石中顶有 头光、施无畏印的佛像,均属东汉佛教雕刻遗迹。 四川乐山麻浩崖墓享堂后壁上方的浮雕坐佛像,有 头光,头顶有高肉髻,身著通肩袈裟,右手施说法 印,左手执襟带状物,结跏跌坐。乐山柿子湾崖墓 中亦有浮雕坐佛像,因风化较重,形象不及前者清 晰。
中国美术简史
第二编 秦汉美术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第四章
雕塑艺术
第一节 秦汉墓葬中的陶 俑、木佣和其他雕塑艺术品
第四章 雕塑艺术
概况
1、秦汉时代陶塑、石雕、木雕、青铜铸像及工艺装 饰雕塑等均建树辉煌,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 峰。秦兵马俑壮阔的气势、汉大型仪卫性石雕雄浑 质朴的风格,深远影响后世。 2、秦汉雕塑拙重、粗犷、严峻、阳刚,整体看不及 后世精巧细腻,这种“客观简朴性”却是时代文化 精神的象征。秦汉文化精神是先秦自强不息精神的 延续,是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雕塑艺术以力量 、气势、体积感,恰当地表现了这个征服空间、开 拓空间、占据空间的时代。
原来错置于墓冢 周围的各种石刻 动物,烘托出霍 去病的戎马倥偬 (kǒng zǒng)、 出生入死的战斗 生涯的艰苦。
霍去病墓石雕 马踏匈奴
霍去病墓石雕跃马
霍去病墓石雕伏虎
霍去病墓石雕鱼
第四章 雕塑艺术
东汉石人
汉代石刻
东汉石刻人像多用方柱形石材作,具有凝重雄 健的格调。 四川灌县都江堰出土李冰石像,雍容大度,既 是人像,又是观测水位的水则。登封中岳庙东 汉石人,原存山东曲阜鲁王墓前石人神态肃穆 恭谨,属石翁仲性质。
赵佗先人墓附近之跽坐石人
汉代石刻
(1)河北石家庄市西北郊西汉南粤王赵佗先 人墓附近之跽坐石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 型石刻,用青石雕成,男像高174厘米,女像 高160厘米,造型相似,皆为椭圆睑,尖下巴, 大眼直鼻小口,头戴平巾帻,腰间系带,作双 手抚胸跽坐状,身上无衣纹。其跽坐姿态及古 朴风格,与西汉昆明池石刻牵牛、织女像相近, 而异于山东曲阜及四川灌县等地出土的站立东 汉石人相异。
青铜铸像
甘肃武威出土东汉铜奔马
甘肃武威出土东 汉车马出行仪仗
甘肃酒泉出土东汉铜独角兽
汉 代 青 铜 贮 贝 器
第五章 建筑艺术
都城与宫苑
都城与宫苑
秦都咸阳始建于战国中叶秦孝公时,遗址在今 咸阳市东成阳原上,南临渭水,北倚土塬,地 势北高南低。宫殿区设在成阳北阪上,东西横 贯全城,居高临下,气魄雄伟。考古发现了秦 宫l、2号遗址,并发掘了l号遗址,证明它是 一处台榭式建筑,还发现壁画残片、压磨光洁 的朱红色地面、壁炉设备、大浴室和贮藏室。
第四章 雕塑艺术
汉代石刻
“马踏匈奴”石刻是霍去病墓石刻的主雕刻。像高 168厘米的主题雕刻,以一匹器宇轩昂、傲然卓立 的战马来象征霍将军;以战马将侵扰者踏翻在地的 典型情节,来赞颂将军在抗击匈奴建树的奇功;匈 奴虽败而未放下武器,这是告诫人们切勿放松警惕 。作品外轮廓雕刻极其准确有力,马头到马背部分 ,作了大起大落的处理,形象十分醒目。总之,马 踏匈奴石刻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 西汉纪念性雕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第四章 雕塑艺术
秦汉墓俑等
(2)咸阳杨家湾汉墓从葬坑中,出土骑兵俑500 多件,步兵俑1800多件。骑兵俑通高68厘米,步 兵俑高44-48厘米,多数敷彩,造型洗练,神态 威武,装备精良,反映了文景时期国力增强,骑 兵壮大的概貌。(书上65页图2-19) (3)江苏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坑出土数千陶兵 马俑。1号坑南北宽约2米,东西长约28米,兵马 俑排列成密集的多路纵队面向西方,立俑和跪坐 俑皆戴头盔,穿战袍,弓弩手背箭壶,步卒持械 ,神态机警肃穆,气势咄咄逼人。(书上66页图 2-20)
第四章 雕塑艺术
汉代石刻
东汉石俑的表现题材多样。河北望都2号墓骑 马俑最完好,表现某位买鱼沽酒、骑马而归的 怡然自得神态;马腹与基座之间已作镂空处理 ,标志着圆雕技艺益加成熟。
东汉石兽
东汉石兽东汉石刻的新成就,主要体现在造型 劲健的大型石辟邪上,或雄健豪迈,或雄强凝 重中含秀丽灵动。
四川彭山出土 东汉石雕双人 像
第四章 雕塑艺术
概况
秦汉文化精神与雕塑风格达到了高度和谐,相得益 彰,这种和谐是史未再出现。 3、汉初一度流行黄老之学,但这种主柔守雌的思想 并非统治者的真意,而是适应时势的权宜之策,休 养生息,无为而大有为。于是,汉武帝开始在抗击 匈奴、交通西域上,创立了不朽业绩,弘扬了向上 、积极、博大、沉雄的时代精神,也对中华民族的 长远发展居功至伟。
秦都咸阳遗址的现代恢复建筑
第五章 建筑艺术
都城与宫苑
西汉长安与东汉洛阳 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将秦代兴乐宫改建为 长乐宫,七年又在长乐宫,西边建未央宫,遂定 都长安。惠帝时完成了长安城墙的夯筑。汉武帝 时大兴土木,长安建设达到极盛,建章宫、上林 苑、太液池、昆明池等宫苑极其奢华。考古发现 长安城形制布局,基本上符合《周礼•考工记》“ 面朝后市”的规制;城市平面大体上近似方形, 由于城址北临渭水,南部长乐、未央两宫东西错 列,故而平面形状不甚规整,除东城墙比较端直 外,其余三面均有转折。
第五章 建筑艺术
陵园礼制建筑
陵园与礼制建筑 1、秦汉陵墓都有高大的覆斗形封土,秦始皇陵 和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最为高大。封土周围有双 重陵垣,皆四向辟门。通常情况是陵前建享堂, 陵侧建寝殿。 2、西汉诸陵都在渭水南北。东汉诸陵多在洛阳 北邙山上,规模小于西汉诸陵。 3、东汉大墓前通常建立双阙,并设置石兽、墓 碑、墓表,加强了陵墓建筑的纪念气氛。
秦始皇陵1号铜车马
秦始皇陵2号铜车马
第四章 雕塑艺术
2、西汉有不少大型青铜铸像 用于上林苑、未央宫、建章 宫等宫苑装饰。西汉最宏伟 的景观青铜像是 “高三十丈 ,大七围”的仙人承露盘。 存世西汉鎏金铜马、军吏铜 俑、铜羽人等均甚精美。 3、东汉的大型青铜雕塑以铜 马为著。 西安汉城遗址出土西汉铜羽人
第五章 建筑艺术
都城与宫苑
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仿建了六国宫殿 。完成统一后,秦始皇积极筹划迁都渭水 南岸,以便接近东出潼关的渭南大道。“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 ,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考 古发阿房前殿的巨大夯土台基和秦代瓦当 等建筑遗物。
秦都咸阳及西汉长安布局示意图
甘肃武威 磨嘴子出 土西汉老 叟六博木 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