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第七节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四章第七节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四章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提出的。

A.埃里克森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斯腾伯格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象的C.行为的D.伦理的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B.认知结构C.价值体系D.策略系统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A.态度的认知B.态度的评价C.态度的情感D.态度的意向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内化了的成分B.动力性成分C.非智力成分D.态度的核心成分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向D.道德行为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认知性道德情感15.()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16.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此时其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主要处在()。

A.依从B.认同C.内化D.参与17.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8.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划分为()。

A.顺从、认同和内化B.顺从和认同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19.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20.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据客观结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21.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信念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D.道德知识22.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好孩子”取向阶段23.学生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其价值内化程度处于()水平。

A.组织B.反应C.接受D.性格化24.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不稳定的25.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B.评价成分C.情感成分D.行为成分2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A.自律道德B.无道德规则C.他律道德D.依存性道德27.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A.品德B.态度C.意向D.个性29.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30.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景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31.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A.权威阶段B.可逆性阶段C.公正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32.()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B.柯尔伯格C.加涅D.皮亚杰33.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0~5岁B.6~8岁C.8~10岁D.10~l2岁3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35.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36.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A.依从B.认同C.同化D.内化37.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3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39.认同的出发点就是()。

A.得到他人认可B.试图与榜样一致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D.与他人相接近4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B.态度C.意向D.技能4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D.道德观42.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4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

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4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认识D.道德情感45.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无规则水平46.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47.( )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信念D.道德评价48.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49.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50.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51.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

A.6岁B.7岁C.8岁D.9岁(三年级)52.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A.依从B.认同C.内化D.坚定53.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行为处于( )。

A.他律阶段B.无道德规则阶段C.自律阶段D.独立阶段54.道德判断处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是(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55.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

A.道德信念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C.价值内化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56.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

57.“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解析: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58.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59.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 )形成时期。

A.情感B.意志C.个性D.伦理60.( )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A.直觉B.想像C.伦理D.主观6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 )。

A.动荡性B.平稳性C.过渡性D.适应性二、多项选择题1.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包括 ( )A.教养方式B.人际关系C.个人信念D.社会风气E.同伴群体2.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 ( )A.依从B.服从C.认同D.内化E.同化3.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 ( )A.爱国主义情感B.义务感C.责任感D.羞耻感E.自卑感1.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有( )。

A.义务感B.责任感C.事业感D.自尊感E.集体主义2.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学技术包括( )。

A.说服B.角色扮演C.榜样学习D.奖励与惩罚E.价值的辨析3.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 )。

A.接受B.注意C.评价D.组织E.性格化解析: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

4.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包括(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相对功利水平E.普通伦理取向水平5.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包括( )。

A.自我中心阶段B.相对功利阶段C.权威阶段D.可逆性阶段E.公正阶段9.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哪些特点( )。

A.盲目性B.被动性C.不稳定D.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10.下列哪些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

A.权威B.民主C.放纵D.信任E.容忍11.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 )。

A.直觉的道德情感B.自发的道德情感C.想象的道德情感D.灌输的道德情感E.伦理的道德情感12.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 )。

A.爱国主义情感B.集体主义C.义务感D.责任感E.事业感13.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

A.低年级学生B.高年级学生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E.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1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