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素角度看人体生命

元素角度看人体生命

元素角度看人体生命姚东阳(陕西德融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汉中723200)摘要:建立直观的思维模型,从元素角度分析人体生命,有助于对体内环境与外环境物质信息交换过程细化观察和宏观整合,理解生命本质,对整合现有相关理论,健康养生有益。

关键词:元素;思维模型;人体生命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Elements of humanYAO Dong-yang(Shaanxi Derong New Energy Corporation Limited,Hanzhong723000,Shaanxi,China)Abstract:By a thinking model,the elements of human help to study the material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process of body,or may help to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life.This may integrate the existing relevant theory and beneficial health keeping. Key words:elements;thinking model;human life不同的观察层面和角度有不同的观察结果,综合分析有助于接近客观的理解和合理应用。

不断深入细化观察和宏观整合是接近本质的一种方法。

宏观上看,人体由表面的皮肤毛发和皮肤下包容的生命组织形成。

在头部和躯干部,由皮肤、肌肉和骨骼围成为两个大的腔:颅腔和体腔。

以功能分:消化、神经、呼吸、循环、运动、内分泌、生殖、泌尿系统[1]。

再细分则为组成各类组织器官的细胞和相关联的液体、气体或固体环境。

细胞内又存在各类细胞器和细胞内溶液。

再进一步细化则为各类大分子结构,再分则是组成大分子的小分子单元,以及溶解或吸附的离子。

以目前物理、化学、生物学认识的极限则为各类元素、电子。

人体内物质充满变化和运动,在微观粒子和宏观人体层面上存在复杂的和谐、平衡。

本文从硬件方面以元素层面观察为基础,综合分析,以期有助于对人体健康养生,代谢调理方面做一些有益探讨。

1原理人体由60多种元素组成。

氧、碳、氢、氮这四种元素占人体总量的96%,钙、磷、钾、硫、钠、氯、镁这七种占3.95%.,以上十一种元素占人体总量的99.95%,称为人体内必需的宏量元素。

所余仅占0.05%的其它元素称为人体中的微量元素。

组成人体元素的性质决定了相关各类组成物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

宏观的生命结构和生命机能与这些元素相关联[2-4]。

人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和地壳中的元素含量,是人体选择化学元素的先决条件。

元素在地球上丰度的总趋向一般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降低。

目前公布的人体必需的11种常量元素,在地壳、海洋或大气中大量存在,,生物可得性高,尤其氧、碳、氢、氮这四种元素,构成了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也大量的存在于原始海洋,地壳以及现代大气地壳和海洋中。

这些组成生命有机体的原料,构成了生命的最主要元素。

人体中必需的常量非金属元素氢、氧、氮、磷、硫等都是一、二、三周期的典型非金属元素,电负性较大,原子半径较小,价电子数多,易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共价化合物。

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它们相互结合小分子,在原始地球中逐渐由这些小分子形成氨基酸、嘌呤、核糖,脱氧核糖等有机分子,进而发展进入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的自然合成。

这些生物大分子再在原始海洋中组成多分子体系。

随着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逐渐过渡到现代生命,并组成人体。

人体必需的常量金属元素钾、钠、钙、镁都是第三、四周期的活拨金属元素,在溶液中大量以游离正离子的状态存在于体液中以维持体液的电荷与渗透压平衡。

氯元素与这些金属元素组成海盐的主体成分。

元素碳在周期表中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们的自相成键能,以及生成不同类型键,并易与氢、氮、硫、磷、氯等主要生命的非金属元素共价组合。

人体是皮肤包裹的一团分化协作的细胞,浸泡在专用的少量海水(体液)中,形成整体意识,独立行动的生物综合体。

细胞则是各类细胞器包裹在细胞膜内,有独立微型海洋环境(细胞液)的生命综合体。

细胞与体液环境吸收营养,排放废物,执行各自功能。

细胞内则由细胞器完成内部更精密的功能,其吸收和排废由细胞器和细胞液完成,总体以细胞为单位与体液交换。

人体则以内部所有,集体宏观,通过饮食排泄,冷热等,与更大的环境接触交换。

每一层界面都为其内部建立相对稳定独立的环境和输入输出的保护。

分散于原始海洋的单细胞、细胞团生物,不断的协同进化,最终包裹在皮肤容纳的小型海水环境中,形成更高效的进化能力,摆脱单纯原始海水环境限制。

共生生命体中、分化的皮肤起到环境屏障作用,保护内部的生命体,内部的生命体则分化为消化、呼吸、运动、生殖等功能。

适应和进入淡水、陆地、空中等等不同于原始环境的新的环境,生命也在适应中进化,包括形成人体的生命综合体状态。

人体包裹在更坚固、更多功能的容器内,携带食物、空气、水和其他与进化相关的材料、工具、信息、伴生生命,逐渐在适应大气层之外的宇宙空间环境。

从细胞角度看,人体内的微型海水环境,溶解有适宜浓度范围的营养物质、盐分、以及细胞活动排放的垃圾废物。

人体通过饮食排泄,以不同大小结构形式,补充有益元素和清理废物。

若海水太淡,则细胞吸水膨胀水肿,堵塞细胞之间的缝隙和通道,营养无法运入,垃圾无法运出,出现肥胖、糖尿、痛风、风湿、尿毒等等宏观异常现象。

细胞健康应从双方面开展,减少垃圾摄入,同时增加盐和水,在保证渗透压同时溶出代谢垃圾。

若体内海水中垃圾多、海水淡。

细胞水肿低效,则发指令调整,宏观反应则是改变人饮食,口重嗜盐,从而口渴补水且浓度有效析出细胞内产生的水溶性垃圾代谢物,排泄清理。

同时若食品比较咸,则食量减小,也就减少了垃圾食品的摄入,进出双向调控。

饮食过淡则体虚无力,稍运动则汉多。

出汗提浓细胞周围海水矿物质浓度,排出废物,改善细胞工作效率。

细胞内则依靠钾元素形成另一个渗透压,来吸收营养,排放废物。

干炒粗盐热敷、一些含有益盐分的热温泉浸泡,拔火罐负压都与局部细胞外液渗透压和清洁度有关,间接影响细胞内环境。

范围区别内外,内包含于外之中,层层环境。

内外相互影响,动态平衡变化。

物质和信息双重属性为本源。

2元素2.1思维模型现代物理和化学描述人类世界常规物体由大量分子或原子组成,分子或原子统称为微观粒子。

原子直径的数量级大约是10-10m。

常规物体所包含的微观粒子数目巨大,典型的数值是阿伏伽德罗常数NA=6.023×1023/mol。

原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atom)指化学反应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但在物理状态中可以分割。

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

化学中认为原子是构成一般物质的最小单位,称为元素。

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具有核式结构。

原子的质量极小,一般为10-27kg量级,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静质量1.67×10-27kg)和中子(静质量1.67×10-27kg)上。

原子核外分布着电子(静质量9.11×10-31kg),电子跃迁产生光谱,电子决定了一个元素的化学性质。

最初正反粒子的分化和不同宇宙原子核自旋及电子公转确定粒子的极性和旋转电场,最终决定人类观察到的有机大分子自旋方向。

所有质子数相同的原子组成元素,每种元素大多有一种不稳定的同位素,可以进行放射性衰变。

当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时,这个原子就是电中性的;否则,就是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

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而中子数则确定了该原子是此元素的哪一个同位素[5]。

太阳系的核心太阳自转、发射能量、吸引物质和体系自平衡的引力;外围行星自转公转,且类木行星拥有复杂的卫星系统;拥有小行星、彗星、远端的奥尔特星云等复杂体系,相对于太阳系而言内部空间宏阔,充满物质、空间、运动和能量,各星球本身元素丰富,温度(能量场)引力(力场)特征明显,其中地球进化出丰富的生命体系和文明。

太阳系半径以太阳风能影响到星际介质的距离(大约是冥王星距离的四倍)计为39.44AU×4×1.5×108km=2.3664×1010km;太阳半径696000km,两者比值为0.34×105。

太阳质量是天文学上用于测量恒星、星团或星系等大型天体的质量单位,约为2×1030千克。

太阳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

以现今成熟的认识认为太阳系有8个明显的行星[6]。

原子的直径约10-10米,电子的直径约10-18米,原子核的直径在10-15米数量级,约为原子直径的十万分之一,相当于标准足球场中心的一粒大豆,电子相当于足球场外围的几粒微小沙粒(10-10÷10-15=105,比例系数为105)。

原子的质量极小,一般为10-27kg量级,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静质量1.67×10-27kg)和中子(静质量1.67×10-27kg)上。

原子核外分布着电子(静质量9.11×10-31kg)。

类比元素周期表,基准态外围有8个电子的为氧原子。

(1.67×10-27×8+1.67×10-27×8)÷(1.67×10-27×8+1.67×10-27×8+9.11×10-31×8)%=99.97%。

上下对比:直径比太阳系对太阳与原子对原子核数量级一致,质量比太阳对太阳系与原子核对原子数值相近。

可见光频率4.2×1014~7.8×1014Hz。

1地球年约等于60×60×24×365=31536000秒。

将电子绕原子核一周为视为其微观一年,地球年与它的年的比值为1×3.1536×107×4.2×1014~7.8×1014=1.32×1022~2.46×1022。

原子核直径约10-15m数量级,太阳直径139.2万km,合1.392×109m,太阳和原子核直径数量级比109÷10-15=1024。

在大比值尺度上1022与1024大致相近。

若以没有经过大气过滤的更广泛的紫外光计(频率3×1016~7.9×1014Hz),则直接都在1024级比例上(太阳系中地球为第三颗行星,并非外层行星,紫外线比红外线波长短频率高,其作为震荡源的电子公转周期短,为内层电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