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的兴起·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第21课第三世界的兴起
教材分析
第三世界的兴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亚、非、拉大批国家经过长期斗争,取得民族独立或在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取得重大胜利;二是第三世界国家以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形成为标志。
团结起来进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建立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三是以“七十七国集团”形成为标志,第三世界国家在打破西方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的局面,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第三世界的形成;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亚洲其他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埃及“七月革命”;阿尔及利亚独立;非洲独立年;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人民收回收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斗争;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南北问题;七十七国集团。
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①第三世界的形成使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第三世界为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表明,第三世界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从史实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重大事件;第三世界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的重大事件。
难点: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二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二战后,世界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
此外,世界政治格局还有一个重大变化,这就是第三世界的兴起。
本课我们就来学习二战后第三世
界的形成、发展及主要斗争。
(板书课题)
(请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提问,什么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指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是毛泽东在1974年提出来的。
第一世界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第二世界指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世界指亚、非、拉独立的发展中国家。
当今世界,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第一世界,第二世界一般不再使用,第三世界的概念仍在使用。
一、亚洲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板书)
1.越南、朝鲜、中国革命的胜利(板书)
二战之前,亚洲独立国家主要就是日本。
其他国家大多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请学生举例)亚洲人民很早就开始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运动。
二战后,亚洲各国利用日本投降、殖民体系崩溃的有利时机,迅速掀起独立运动。
越、朝、中三国经过艰苦斗争,建立人民政权,获得民族独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板书)
印度是英国最大、最重要的殖民地,被英国殖民者称为“英王王冠上一颗最明亮的宝石”。
印度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长期斗争,迫使英国在1947年同意印度独立。
在印度独立过程中,英国殖民者有意挑动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间的对立,以最大限度的维护英国殖民利益,因而印度独立是以印巴分治的形式实现的。
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组成印度,伊斯兰教徒占多数的地区组成巴基斯坦。
东巴和西巴,即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
尼赫鲁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并要求记住,他曾长期担任印度国大党主席,曾九次入狱,印度独立后担任首任总理直到1964年逝世。
尼赫鲁为印度的民族独立和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3.亚洲其他新兴独立国家(板书)
(将下列内容制成投影片,打出并简略讲解,指导学生在地图册中找到位置。
)
在亚洲人民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同时,非洲人民的独立斗争也在不断高涨。
二、非洲的民族独立浪潮(板书)
1.埃及“七月革命”和阿尔及利亚独立(板书)
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北非开展起来。
1952年埃及爆发反帝反封建的“七月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英国控制的法鲁克王朝,实现真正的独立。
1956年,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打败英、法、以的侵略,取得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胜利。
纳赛尔成为深受埃及人民爱戴的国家领导
人。
埃及革命后不久,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发动反法武装起义,(1954年),迫使法国于1962年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阿尔及利亚是非洲第一个通过长期民族解放战争取得独立的国家。
给非洲其他国家的独立运动以极大的鼓舞。
2.“非洲独立年”(板书)
五六十年代,民族解放运动席卷非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独立。
1960年就有刚果、乍得等17个国家独立,因而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到60年代末,英、法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基本被摧毁。
3.纳米比亚独立(板书)
到七八十年代,非洲独立运动进入深入发展的阶段。
1990年3月,非洲最后一个殖民地纳米比亚宣布独立。
至此,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取得最终胜利,欧洲殖民者奴役非洲的历史结束了。
(讲课时,请同学看《非洲独立进程图》,要学生注意有关国家的位置)
下面我们再看拉丁美洲。
二战后,拉美民族运动主要表现为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板书)
19世纪早期,拉美许多国家已纷纷独立,但不久美国开始独霸拉美,拉美人民不断进行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古巴革命和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板书)
古巴人民不甘心屈服于亲美傀儡政权的统治,于1959年在卡斯特罗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推翻了亲美独裁政府,建立了革命政府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区主权的斗争(板书)
(指导学生看课本《巴拿马运河区》图)巴拿马虽小,战略地位却很重要,巴拿马运河可使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程缩短1万多公里。
运河自通航以来就控制在美国手中,运河区成为美国在巴拿马的国中之国。
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人民为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主权进行不懈的斗争。
1977年美巴签订新的运河条约,巴拿马收回运河区的海关、司法等主权,到1999年条约期满后,巴拿马将完全收回运河及运河区的主权。
亚、非、拉一系列国家赢得独立和捍卫民族主权斗争的胜利,形成了战后世界一大政治力量。
他们为反对西方国家的控制和掠夺,又展开了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四、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板书)
1. 万隆会议(板书)
万隆会议也叫亚非会议,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会议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回答)1955年,包括中国在内20多个国家参加的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会议体现了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会议表明亚、非、拉国家开始作为一支新兴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2. 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板书)
不结盟运动是在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冷战”的背景下出现的。
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不结盟运动奉行什么政策?“不结盟”是不与谁结盟?(学生回答略)所谓“不结盟”是不与美苏这样的大国结盟,它奉行独立、自主、非集团的政策。
这一政策获得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到80年代不结盟运动已有101个成员国,包括了第三世界的大多数国家,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一贯支持不结盟运动,与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3.南北问题和“七十七国集团”(板书)
(指导学生看课本脚注了解“南”“北”含义)南北问题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问题。
政治上,发展中国家反对西方少数国家对国际政治的控制与操纵,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在经济上,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的由西方国家控制操纵的世界经济秩序,要求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表现是什么?它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什么?(学生看课本回答,略)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表现为经济贸易和国际分工极不平等,它使发展中国家在赢得政治独立后,经济上依然受到西方国家的沉重剥削,造成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债务负担,造成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在这种形势下,第三世界国家在1964年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组织“七十七国集团”,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展开斗争。
该组织的形成,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斗争中由分散走向联合。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三世界的兴起。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第三世界的兴起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参照本教案前的教材分析。
)
(布置作业,略)
(北京市老山中学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