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专题细胞信号转导》PPT课件
《专题细胞信号转导》PPT课件
G蛋白:
1、概念:又称鸟苷酸结合蛋白,一般是指任何可与鸟苷酸结合的蛋白质的总称。 2、结构与分类: (1)异三聚体G蛋白
①结构:由α、β、γ等3个不同的亚单位构成的异聚体。 (GDP-αβγ ↔ GTP-α、βγ)
② 分类(依据α亚单位的结构与活性): Gs家族:具αs亚单位(对效应蛋白起激活作用):3种 Gi家族:具αi亚单位(对效应蛋白起抑制作用):9种 Gq家族:尚不清楚,7种亚单位
Ca2+∙CaM依赖 性蛋白激酶
PKC
(同一类受体可产生多种第二信号;不同种类受体可产 生同一第二信号。 表明细胞内的不同信号转导通路并 非独立存在,而是存在着多种交互的联系)
级联反应: 即催化某一反应的蛋白质由上一步反应的产物激活或抑制。
优点: ①通过单一种类的化学分子
便可调节一系列酶促反应 ②使信号逐级放大
遗传性受体病 家族性肾性尿崩症 甲状腺素抵抗综合征
重症肌无力 自身免疫受体病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
继发性受体异常
损伤性:膜磷脂分解 代偿性:ligand
1.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因编码LDL受体的基因突变,使细胞表面LDL受体减
少或缺失,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
LDL-R
1、合成障碍 2、转运障碍
(2)Ca2+的作用机制:通过活化钙结合蛋白进行。 举例:钙调素(CaM)(无活性)+Ca2+ ↔ Ca2+∙CaM (有活性)复合物 →激活蛋白激酶或磷酸酶→作用于 底物蛋白,调节细胞内代谢
三、鸟苷酸环化酶与cGMP(酪氨酸激酶类受体) 1.GC的分类:
(1)膜结合性GC: 是一种跨膜蛋白,起受体作用,其主要配体为神经肽 受体域:接受第一信号的刺激 催化域:分解GTP成为cGMP(第二信号)
➢ 心电图示左室肥厚及心肌缺血 ➢ 心脏多普勒检查显示主动脉壁增厚、异常光
斑、主动脉狭窄 ➢ 7岁时每于剧烈运动即心绞痛发作 ➢ 8岁时奔跑后突发前室间隔心肌梗死 ➢ 10岁于冠脉搭桥术后猝死
该患者患有何种疾病?
其信号转导障碍的分子机制是什么?
细胞信号转导(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Nitric Oxide Signaling Pathway
五、蛋白激酶使底物磷酸化:
受体类型/效应器: 偶联G 蛋 酪氨酸激酶类
白受体
受体(GC)
偶联G 蛋 白受体
AC
配体闸门通道 PLC
第二信号:
cAMP
cGMP NO Ca2+ IP3 DAG
蛋白激酶: 底物蛋白磷酸化 生物学效应
PKA
PKG
核内受体----雄激素、孕激素、雌激素、甲状腺素受体 胞液内受体----糖皮质激素
第二节 重要的细胞跨膜信号转导通路
一、腺苷酸环化酶与cAMP:
这是偶联G蛋白受体作用机制的一个典型例子 1、腺苷酸环化酶(AC)的结构及作用 (1)AC的结构:
氨基-M1-C1-M2-C2-羧基 (M1、M2为疏水区域,各6个越膜区域) (C1、C2为细胞质区域,能结合ATP并具酶活性)
③作用机制: 配体与受体结合
→ 受体蛋白空间构象改变,与G蛋白α亚单位相接触 → α-GDP转变成为α-GTP,α与β、γ亚单位分离 → α-GTP作用于效应器,实现细胞内外信号传递 → α-GTP转变成为α-GDP,α与效应器分离,重新与β、γ
亚单位相结合恢复静息状态。
另:① β亚单位的浓度对G蛋白的作用强度起反向调节作用 ② 被G蛋白结合的效应蛋白(如离子通道、酶分子)种类 取决于细胞的类型和α亚单位的类型。
实验室检查: 血清总胆固醇(TC) 21.3 mM (2.82-5.95 mM) 甘油三酯(TG) 1.2 mM (0.56-1.7 mM)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0.8 mM (1.03-2.07 mM)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9.6 mM (2.7-3.2 mM)
临床病例
(2)小分子G蛋白
21000~28000d, 小G蛋白超家族成员 至少有50余种
位于细胞内
只有G α功能 (如Ras 蛋白的活化需接头蛋白和尿苷酸 释放因子的中介; 而其失活则需要GTP酶激活蛋白的帮助 )
(四)细胞内受体
胞内受体多为DNA结合蛋白,存在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维甲酸受体等。
1、DAG活化蛋白激酶C(PKC)
(1)细胞膜上的PKC受DAG作用而活化,对Ca2+亲和力加强→ 使底物蛋白酶磷酸化
(2)DAG的去向:①重新利用(经循环反应后) ②被DAG脂酶分解
2、IP3动员细胞内Ca2+的释放:
(1)IP3作用于内质网膜上的IP3受体,使其的Ca2+通道开放, Ca2+从内质网进入细胞质中。----- Ca2+的释放机制
细胞信号转导
临床病例
男性, 6岁时因自幼皮肤黄色瘤就诊。患儿 出生时臀部即有一绿豆粒大小之疹状黄色瘤,此后, 黄色瘤渐扩展为条纹状及片状,且颈后、肘部和膑 骨等肌腱附着处及眼内眦部先后出现斑块状、条纹 状黄色瘤。5岁后双手指、足趾伸肌腱及跟腱先后 出现大小不等的结节状黄色瘤。
临床病例
体检: 心脏听诊主动脉瓣区可闻Ⅲ级收缩期杂音
在没有激素作用时,热休克蛋白(Hsps) 与受体形成复合物,阻止了受体向细胞 核的移动及其与DNA的结合。当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受体构象发生变化,导致热休克 蛋白与其解聚,暴露出受体核内转移部位及DNA结合部位,从而激素-受体复合物向内 转移,并结合于DNA上特异基因邻近的激素反应元件(HRE)上(见图),激活或抑制靶基 因,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与参与体内的免疫与炎症反应。
雌激素 甲状腺素
* X代表任一核苷酸
DNA序列(双股)
5′AGAACA×××TGTTCT3′ 3′TCTTGT×××ACAAGA5′ 5′AGGTCA×××TGACCT3′ 3′TCCAGT×××ACTGGA5′ 5′AGGTCATGACCT3′ 3′TCCAGTACTGGA5′
目前已知通过细胞内受体调节的激素有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雄激素、孕激素、 雌激素、甲状腺素(T3及T4)和1,25-(OH)2-VD3等,上述激素除甲状腺素外均为类固 醇化合物。
膜受体被激活
激活G蛋白
活化磷脂酶C(PLC)
催化细胞膜上的4,5-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IP2)分解生成: 二酰甘油(DAG) 1,4,5-肌醇三磷酸(IP3)
(IP3使胞内Ca2+库中的Ca2+释放到细胞质中)
Activation of PKC through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二) 受体的分类 1、细胞表面受体:可分为离子通道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具有酶活性的受体---水溶 性化学信号分子及其他细胞表面信号分子 2、细胞内受体:位于胞浆或胞核内 --- 脂溶性化学信号分子
(三)常见的膜受体
1、具有酶活性的受体
举例:酪氨酸蛋白激酶相关受体
①结构:配体结合区-----越膜区 ----- 激酶活性区 ②机制:
变时所引起动作电位的定向传播,主要由于细胞内 外离子浓度的差别以及各种电压门控的离子通道交 互启闭所造成,在神经细胞中表现尤为突出。 3.机械信号:如磨擦力、压力、牵张力及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所 产生的切应力等。
(二) 化学信号 根据作用的距离范围:
1、内分泌系统的化学信号:激素 (最远) 2、神经系统的化学信号:神经递质 (最近) 3、旁分泌系统的化学信号: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
(调控机制同cAMP)
四、一氧化氮(NO)信号(第二信号)
某种信号途径(如G 蛋白偶联受体)
胞内Ca2+库释放 (间接)
导致Ca2+浓度 上升
配体闸门通道(直 接)
NO合酶活性上升
NO调节细胞内代谢:如可以提高cGMP浓度而 产生一系列代谢反应
催化精氨酸转化形成NO 和瓜氨酸
近期的研究已表明,一氧化氮具有免疫调节、神经传递、血压生理调控和血小 板凝聚的抑制等生理功能。
(2)可溶性GC: 存在于细胞质中 由两个亚单位(均含有一个酶活性部位)组成; 需由NO(第二信号)激活,可将GTP分解成为cGMP。
2、cGMP的作用:
(1)直接作用于离子通道:如视网膜光感受器,使Na离子通道 开放,Na离子入胞,使膜去极化,产生光感效应。
(2)直接作用于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G):作用于靶蛋白, 调节胞内代谢(促糖原合成,加快DNA复制→细胞分裂)
AC共有6个亚型,受到不同的调控并分布于不同组织。
(2)作用:
催化ATP分解形成cAMP作为第二信号(在G蛋白的作用下AC被激活)
2、cAMP的作用方式及调控 (1)作用方式:
① 在嗅觉上皮细胞中可调控离子通道的通透性 ② 在绝大多数细胞中,特异性地激活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A(PKA)→PKA激活CREB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是一些基因表达的调节因子)→CREB结合于相关基因的 CRE区,在其他特异性转录因子的调控下,启动基因的表达,表达的蛋白产物对细 胞产生各种生物学效应。(如促糖原分解,特异蛋白合成→细胞分化)
数目
3、与配体结合障碍 4、内吞缺陷
(1) LDL受体的代谢
囊泡 核 内体
溶酶体
高 尔基体
粗面 内质网
核
(2)表现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LDL受体减少 ❖ 血浆LDL水平升高 ❖ 早发动脉粥样硬化
2. 重症肌无力 因存在抗n-Ach受体的抗体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细胞通过位于胞膜或胞内的受体感受胞外信号的 刺激,经复杂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的转换来影响 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这一过程称为细胞信号转导。
第一节 信号与受体
一、信号 配体:受体所接受的外界信号统称为配体,包括神经递质、激素、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