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师大附中2010年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一、1.A(是试点的结果,不是原因)2.C(A应该是“只要是在同一地区”的学生;B中各类学校和学生前应加“全日制”的限制;D 是“按照当地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应标准执行”)3.D(原文中“还要争取通过医疗救助制度和社会慈善捐助等多种途径,帮助他们解决医疗费用问题”,而不是“必须由现有的…”)二、(一)4.D(宽恕,饶恕)5.B(A,①表现“自幼矫然不群”C,①表现其处逆不惊D①表现他不相信好人会受冤屈②表现他整顿纲舟)6.B(任伯雨提升为左正言时,上书徽宗……)7.(1)朝廷使者上奏了他的事迹,伯雨被召,担任了大宗正丞,刚到任,又提升为左正言。
(上:上奏;状:行状,业绩;甫:刚、始、才;擢:提拔各1分,通顺1分。
)(2)大臣们惧怕他的多言,皇上让伯雨做给事中,私下告诫他少说或不说是根本。
(俾,使,权,掌管,做;密谕,暗中告诫,私下告诫;真,根本。
各1分,通顺1分。
)(二)8.颔联写游赏黄州的山水,闲云倒影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
颈联写残灯暗淡的雨夜,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中。
(分析2分)诗人看似游赏山水,闲适自得;但实际上,酒醒人散见雁来,诗人倍感孤独寂寞、政治上受排挤的失落。
(感情两个方面3分,只写一个方面得1分)9.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的典故,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垂钓进行对比。
(艺术手法2分,对比、用典、虚实结合,答对两点即可)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在,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
(诗句解说2分)诗人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用意2分)(三)(1)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三、(25分)11⑴ B E(B项中的“父亲从太阳岛回来无比兴奋”表述不当,因为事实上父亲并未去过太阳岛。
E项中的“音乐中的描绘和现实的反差让‘我’心中充满了失望”表述不当,小说原文是“心中便有了失望”。
)11⑵①父亲的社会地位不高,为了维持家庭生计,需要常年离家到城市务工的农民形象;(2分)②父亲勤劳质朴,为了家庭而不辞辛苦,常年辗转在不同的奔波劳碌;(2分)③父亲热爱并向往美好的生活,对生活始终怀着最单纯朴素的愿望和追求;(2分)④虽然父亲是一个地位不高、挣钱不多的农民,但有着很强的自尊心,用说谎的方式在儿女面前维护父亲的尊严;(2分)⑤贫穷和落后的乡村生活使这个到城市闯生活的农民父亲,显露出自己的不文明和与城市的不协调,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被罚款便是证明。
(2分)(以上五种特征,每种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种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11⑶①小说的开端即交代了父亲向往太阳岛就是因为歌曲《太阳岛上》描绘的美好图景,所以题目可以自然而巧妙地引出故事的发生;(2分)②小说的所有情节都与太阳岛有关,因此题中的“太阳岛”便成了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首尾圆合,使得小说结构完整;(2分)③“太阳岛”是父亲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寄托,是维护和表现父亲尊严的凭借,对表现父亲心理和性格有重要作用;(2分)④“太阳岛”是“我”(儿女们)理解父亲、爱护父亲、表达孝心的介体,所以“太阳岛”既串起了往事一件件,又见证了子对父的拳拳深情,从而升华小说的主旨。
(2分)(以上四点,每种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11⑷[观点1] 合理。
①从艺术表现上看,这种结局似在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匠心独具,令读者震撼。
②从情节构思上看,因为前文的描写可以作为这种结尾的伏笔,父亲不能具体讲述太阳岛的景色,搪塞儿子说“反正人挺多,干啥的都有”,而且连门票都只让孩子们看一眼就赶紧收回去了,所以这种结尾在整体情节上有铺垫,有照应。
(①、②两点满分共4分,角度明确,解说合理即可)③从人物塑造上看,这样的父亲更加符合地位不高又维护尊严、向往美好生活却缺少文明行为的父亲形象。
④从揭示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才可以展现这个家庭中的另一种感动——子对父的拳拳真情,从而升华小说主旨。
(③、④两点满分共4分,角度明确,解说合理即可)[观点2] 不合理。
①艺术表现上有些突兀,前文父亲只是将门票在孩子们面前晃一下的描写,已经暗示那很可能是一张假票,就没有必要在结尾将门票设计成罚单,使得小说缺少含蓄,有些突兀。
②情节构思上缺少生活真实感,首先将已知的假门票设计成罚单有些不必,其次收藏假门票已不属常情,更何况将一张用来骗孩子们的罚单收藏起来呢?(①、②两点满分共4分,角度明确,解说合理即可)③人物塑造上,小说结束前,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勤劳质朴、始终向往美好生活的农民,是一个地位不高、自尊心却很强的农民父亲,可是如此一来,父亲的形象则显现一种比较强烈的不和谐、不可爱。
④揭示主题上,小说结束前,我们看到的线索应该就是父亲对太阳岛的向往之情,我们分析小人物身上复杂而合理的性格心理便可;可是这样的结局却似乎在暗示我们,现代社会的乡村与城市的差距、落后与文明的尴尬,这种主题内涵的增加大可不必。
(③、④两点满分共4分,角度明确,解说合理即可)四、12.(25分)(1)C、D.(答对一个选项给3分,两个都答对给5分)(A.使梁漱溟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盛名的不仅仅是因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B.从文中句子“我‘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
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可以看出,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活动,并不仅仅是为了实践其观点;E.梁漱溟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的意义,并非是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
)(2)①梁漱溟不认为自己是学者,是因为:他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只是好发现问题,好用心思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已,谈学问,只是不得已,外人看他像是在谈学问,其实,志不在学问。
(2分,意思对即可)②原因是:梁漱溟注重人生实践,他要把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2分)梁漱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总是把解决中国问题放在心上,离开北大到各地考察办学,是他进行人生实践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好方式。
(2分,意思对即可)(3)(6分)①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
②他不慕名利,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他却在他当讲之年毅然辞去。
③注重实践。
许多人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当做哲学思想来讲,而他认为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
④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总是把中国问题最大问题摆在心上,不怕困难,先后用七八年的时间,到许多地方办学和考察。
(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4)要点提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观点一:认同,梁漱溟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不是学者。
①梁漱溟从不自视为学者,他做学问是不得已,其缘起、目的和态度都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
②梁漱溟注重人生实践,研究学问,是为了实践。
③梁漱溟辞去北大教职,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许多地方办学和考察,抗战的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这些都表明他是一名社会活动家。
观点二:不认同。
梁漱溟还是一个学者。
梁漱溟在北大期间主要身份就是学者,虽然离开北大后,从事了许多社会活动,但最终使他闻名后世的,还是他在学术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并使自己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学者并不是只呆在书斋里一味研究学问的书呆子,把自己的思想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中探索发现,同样是学者的本分。
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
观点三:梁漱溟既是学者,又是一个社会活动家。
①梁漱溟的学术水平、学术成果以及学术地位,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梁漱溟是优秀的学者。
②梁漱溟注重人生实践,梁漱溟辞去北大教职,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许多地方办学和考察,抗战的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这些都表明他是一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③这两种角色不是截然分开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种身份在梁漱溟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他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和目的研究学问,产生了学术成果,又以学者深厚的学养实践于社会活动。
所以,尽管梁漱溟不自视为学者,但实际上,他首先是学者,然后才是一个社会活动家。
五、13.C(A、应改为“与日俱增”;B、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达赖集团是主谋,不是被别人利用;C、安之若素:指身处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在句中使用恰当;D、众望所归:指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其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
应改为“大势所趋”)14.B( A“ 主要原因是……所造成的” 句式杂糅;C 歧义,“她连所长也不认识”可以理解成“她不认识所长”,也可理解成“所长不认识她”; D 一面对两面)15.D。
(“读书”是全段的中心话题。
①、⑤句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读书是一种智慧的行为,所以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故先①后⑤;②、④句阐述第⑤句,从读书的内容谈到读书的感受,故先②后④。
第③句“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总结全段。
)16.(5分)答案示例:言外之意--你不适合本单位的工作,我们不能聘用你。
应对--单纯也是一种美德,如果我有幸加盟贵公司,我将会很快成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
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
评分标准:言外之意2分,应对3分。
其中言外之意要点明“未被录用”之意,应对的话要有针对性,要得体。
意思对即可得分。
17.示例:一颗孱弱的小草,也能让你品出蓬勃的活力;一抹依稀的新绿,也能让你读出无限的生机。
译文:任伯雨字德翁,是眉州眉山人。
从小已经很强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深入钻研古代经典,文章雄健有力。
中进士等级,做雍丘县县令,安抚百姓如同对待自己的伤口(那样周到细心)。
雍丘县靠着汴河,水道运货的船只络绎不绝,从前为盗贼多而苦恼,然而不曾抓到过盗贼,人们不明白其中的缘故。
伯雨下令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不能在雍丘境内过夜,开始(船家货主)还不听从,伯雨就下令,东下的船只,用斧头砍断它的缆绳,前往京城的船只,护送着出境,从此(雍丘百姓家)的门可以不关闭。
朝廷使者上奏了他的事迹,伯雨被召,担任了大宗正丞,刚到任,又提升为左正言。
当时徽宗刚开始执政,采纳正直的言论,伯雨首先揭发章惇,说:‚章惇长久窃取朝廷大权,欺骗朝廷,加害(或打压)百官,趁先帝变故的仓促之机,就表现出篡位之意,觊觎皇位,不再有做臣子的恭敬。
假使他的用心得逞,将把陛下与皇太后放到什么地方呢!如果宽恕而不杀他,那天下的大义就无法阐明,大法就无法确立了。
我听北方的使者说,去年辽主正吃饭的时候,听到中原罢免了章惇,放下筷子起身,连连称好,说宋朝错用了这个人。
北方的使者又问,为什么(对他)只像这样放逐贬谪呢?从这件事看来,(对章惇)不只是如孟子所说‘国人都说该杀’,虽然是蛮貊之邦,也无不以为章惇应该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