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创作中的结构表现

建筑创作中的结构表现

建筑创作中的结构表现
建筑创作中的结构表现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后,结构构思在建筑创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无论是实现新奇的造型,还是体现现代建筑的技术感,都需要用合理结构形态,来表达建筑设计思想。

本文从更宽广的层面来透析结构表现思想,从结构和建筑创作中的各个关系以及通过实例来分析出结构构思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和表达。

关键词:建筑创作结构构思结构形态建筑技术
中图分类号: J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现在建筑设计所要求的新的、宏伟的结构方案,使得建筑师必须要理解结构构思,而且应达到一个深度和广度。

结构在建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宇宙之间结构无所不在。

无垠的太空中,有天体结构;超微观世界里,有原子结构;对于建筑物来说,它有着楼板、屋顶、墙体、门窗、给排水、机电设备等多种成分,其中板、梁、柱、墙体、基础组成了建筑物的基本结构――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是采用一定材料,按照一定力学原理而营造的结构,是支撑着房屋的“骨骼”。

一、结构表现的理论基础-建筑的双重属性
技术性与艺术性建筑学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建筑同时具有技术属性和艺术属性。

如果五千年前的古埃及人没有掌握相关的几何理论和运输巨石的技术手段,那不朽的金字塔是无法建成的;又如在中国,如果古代工匠没有相关的土木材料知识和木框架结构力学知识,也不可能建造出独树一格的中国古典建筑。

就艺术美学而言,建筑作为一种艺术,首先体现为一种具有表现性的形式美;其次,建筑艺术能营造出一种精神格调,这种精神格调不仅异彩纷呈,而且有可能成为特定文化的一种表征。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的时候必须研究建筑美学理论,探求形式美的规律与特征。

就某一个时代来说,这种形式美的需求都能用当时的建造技术得以实现。

但同时也存在这样的
情况,那就是建筑师追求的形式美效果对当时的技术手段来说构成了挑战,这样就促使技术向前发展以满足建筑的美学需要。

除了形式美外,建筑美学往往还体现在精神美的境界。

根据建筑功能和建筑性质的需要,空间和实体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可以创造出庄严、雄伟、幽暗、明朗的气氛,使人产生宗教、自豪、压抑、欢愉等情绪,建筑的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有时候需要独特的形式或者空间来表达,这也间接地促进技术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推动艺术的发展纵观人类建筑发展史,结构技术的发展过程是其中的一条主要线索。

技术的进步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

二、结构表现和建筑技术的关系
结构表现的手法探究长久以来,结构总是和技术联系在一起。

当CCTV新大楼的两座斜塔在162m的高空交会时,世人也许会为人类结构技术的强大作用力叹服,其实,在设计师库哈斯看来,那颠覆性的结构造型本身就是艺术!在这里,结构和艺术已经统一在一起了。

现代结构技术的发展,为建筑的创作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建筑师在酝酿结构方案的时候,应用基本李雪特征,力求使结构技术美的形式具有建筑艺术美的内容,同时,又使结构技术美的内容具有建筑艺术美的形式。

今天,结构技术表现已发展成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它打破了以往单纯从形式美学角度追求造型表现的框框,通过技术性思维以及捕捉结构受力特性、几何特征与建筑造型内在联系的方法,去寻求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使工业技术以造型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建筑形象的塑造主要依赖对结构形态美的正确表达。

在建筑形象塑造中,我们应当去发掘结构形式的特征与建筑形象个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结构技术手段来参与建筑的形态构成,恰当地运用结构的语言来表现建筑,不仅是高技术的体现,而且能为建筑形态赋予合理的内涵、带来崭新的面貌。

三、结构形态的合理性
在设计加工中,既要重视结构形态与建筑功能的一致,又应重视结构受力的合理性。

此外,描述结构几何形态的参数以少为宜,因为构成方式的规则性与结构受力的合理性之间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同
时也便于施工。

构建合理的结构内在规律结构形态要符合力学规律,这是结构表现最为重要的一点,也是结构形态所应体现的结构实质。

人们对结构规律的把握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总结。

而自然界的结构现象是丰富多彩、难以穷尽的,也是现有结构理论不可能完全包容的。

向自然形态和人类自身形态学习,是启发结构形态设计的重要途径。

在运用这一表现方法的同时,还应不断进行分析综合,丰富和修正己有结构理论,进行新一轮的创新。

四、结构表现的发展趋势:
形态日趋多样,建筑立意主导形态:建筑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筑造型的创作,而在构思建筑造型时,多强调立意的新颖和独特,建筑师个人对建筑的理解,创作当时的外界条件或自身的一些偶然因素等都影响着建筑造型的创作。

在设计理念愈来愈凸现个人风格的情况下,建筑形态表现必将趋于多样,异形、非线性的形态成为流行的元素,这对于结构的挑战显然也越来越大。

计算机综合技术的应用使建筑设计的信息交流更加完善,甚至能用模拟的建筑模型形成一种通用的“建筑语言”。

在一个项目的不同阶段用一种通用的“建筑语言”来协调和联系,可能大大降低项目的消耗。

建筑与结构的创新有赖于结构形态的创新结构形态学的研究是开发新型建筑结构的前提。

形态学尽管反映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形式与结构的关系,但正因为它所揭示的规律是最简洁和最基本的,因而也就最富于变化、最能适应任何复杂的物质现象。

二十世纪建筑结构的发展表明,正是结构形态的创新促成了新结构的不断发展、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和新技术的不断成熟。

索膜结构、树状结构、巨型结构……大量的新型结构为建筑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世纪既是建筑与结构各自发展,是建筑与结构在矛盾中不断融合、并不断迸发出耀眼火花的时期,涌现出许多在建筑与结构两方面都很出色的作品。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将是未来在研究建筑的结构表现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结构表现的成本在当前的中国这样一个建设量大但是精品少的建设环境中进行建筑创作,结构表现力强的设计显然会有强烈的吸引力。

还是以“鸟巢”、CCTV新址、水立方等建筑为例,独特的结构设计带来的是完全不同以往建筑的效果,其
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建筑范围,复杂的设计、极具挑战的建造甚至被提升到体现国家实力的高度。

可见,结构带来的影响力是惊人的。

但同时,建造这些建筑花费的巨大代价也被人所诟病,一座“鸟巢”的费用可以建造多座具有同样功能的体育场。

但是不可否认,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剧烈变革中的大国,是需要有几座有影响力的建筑来提升民族士气的,“鸟巢”、CCTV新址等建筑固然花费大大多于其他建筑,可是它们的作用也是其他建筑所不能替代的。

况且作为实验性建筑,它们是不可复制的,它们的出现并不代表以后中国所有的建筑都会走同样的路。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布正伟著.构构思论―现代建筑创作结构运用的思路与技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编.托马斯.赫尔佐格的作品与思想.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4] 芦原义信著.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5] 慎铁刚著.建筑力学与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6] 王玲著.基于结构形态的建筑造型研究.重庆:重庆大学,2007.
[7] 海诺.恩格尔著.结构体系与建筑造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8] 王振宇著.当代世界建筑创作倾向之“技术表现”研究。

天津:天津大学,1999.
------------最新【精品】范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