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肝炎病毒测试题一.概念1.HBsAg:乙肝表面抗原。
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
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2.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
3.HBeAg:e抗原。
游离于血清中,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二. 填空题1.肝炎病毒有 、 、 、 和五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口途径传播的有 、 ;由血液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 、 、 ;属于DNA病毒的有 ;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已有疫苗可主动免疫的是和 ;可进行细胞培养的是 。
3.HBV的外衣壳由 、 和 蛋白组成,构成HBV的 ;内衣壳由 组成;核心由 和 组成。
4.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 和 ,猩猩和猿猴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5.甲型肝炎的血清抗体中,表示现症感染的抗体是 ,而表示既往感染的抗体是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血清标本,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3种不同形态结构的颗粒,其传染性也不同, 即小球形颗粒和 以及 。
7.乙型肝炎基因组为双股环壮DNA,内含4个开放读框(ORF),分别称为S区,C区, 和 .1.HAV,HBV,HCV,HDV,HEV。
2.HAV、HEV,HBV,HCV,HDV,HBV,HDV,HAV,HBV,HAV。
3.S、pre-S1、pre-S2,HBsAg;HBcAg;双股非闭合环状DNA,DNA多聚酶。
4.甲型肝炎的患者和隐性(亚临床)感染者。
5.潜伏期未期,急性期早期。
6.管状颗粒和Dane颗粒。
7.P区,X区,。
8.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经4种传播途径,即血液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和 .8.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
二. 单选题1.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是A.单股RNAB.双股RNAC.双股线状DNAD.双股环状DNAE.单股DNA2.可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毒为A. HAV,HBV和HCVB. HBV,HCV和HDVC. HCV,HDV和HEVD. HDV,HEV和HAVE. HEV,HAV和HBV3.可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途径有A.分娩和哺乳B.共用牙刷, 剃须刀等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D.性接触E.以上均可4.不符合血清HBsAg(+), HbeAg(+)和抗HBc(+)的解释是A.急性乙型肝炎;B.慢性乙型肝炎;C.乙型肝炎恢复期;D.无症状抗原携带者;E.血清有强传染性。
5.关于HAV,错误的是A.是单股正链RNA病毒;B.能在体外细胞中培养;C.特异性预防可接种疫苗;D.抵抗力弱,对脂溶剂敏感;E.隐性感染多件。
6.目前最常引起输血后肝炎的是A.HAV;B.HBV;C.HCV;D.HDV;E.HEV7.对HBcAg叙述错误的是A.存在于Dane颗粒的内部;B.具有较强抗原性;C.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D.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E.可在感染肝细胞膜上表达。
8.可抵抗HBV感染的抗体主要是A.抗HBs IgA;B. 抗HBs IgG;C.抗HBe IgA;D. 抗HBc IgM;E. 抗HBc IgG;9.属于缺陷病毒的是A.HAV;B.HBV;C.HCV;D.HDV;E.HEV。
10.血液中不易查到的HBV抗原是A.HBsAg;B.HBcAg;C.HBeAg;D.pre-S1;E.pre-S2.11.可高度传染乙型肝炎的血液中含有A.HBsAg、HBcAg、HBeAg;B.HBsAg、抗HBe、抗HBc;C.HBsAg、抗HBs、HBeAg;D.抗HBe、抗HBs、抗HBc;E.HBsAg、抗HBc、HBeAg。
12.关于抗HBc IgM,正确的叙述是A.由HBV的表面抗原刺激产生B.阳性具有早期诊断价值C.有抗HBV感染作用D.在血清中可长期存在E.阳性表示疾病开始恢复13.不必接受HBIg被动免疫的人是A.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B.输入了HBsAg阳性血液者C.体表破损处沾染了HBeAg阳性血清者D.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E.接受了HBsAg阳性的器官移植者14.孕妇感染后病死率高的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15.甲型肝炎病毒属于A.嗜肝DNA病毒属;B.嗜肝RNA病毒属;C.肠道病毒属72型;D.嵌杯病毒科E.黄病毒科16.不是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的一项是A.病毒的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约含7.4×103核苷酸碱基B.基因组编码病毒衣壳蛋白,含VP1, VP2, VP3, 无或可能存在小分子量的VP4多肽C.HAV可在原代肝细胞内增殖培养,并引起细胞病变效应(CPE).D.HAV在组织细胞培养时增殖一代需3周以上,且很少释放到细胞外.E.HAV比肠道病毒更耐热,60℃1小时不被灭活.17.下列不是甲型肝炎特征的一项为A.甲肝病毒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可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毛蚶等),食具等,而引起甲型肝炎的暴发,流行及散发B.HA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输血传播C.甲肝的潜伏期为15—50天,在血清ALT升高后5—6天开始从患者粪便中排病毒D.HAV在患者肝组织复制高峰时,肝脏病变并不最严重;或者说患者黄疸最重时,不是HAV复制的高峰之时E.甲肝患者发病2周后,其血清抗—HAV IgG阳转,其时患者基本停止从粪便排病毒.18.乙肝病毒基因组含有S,C,P和X区4个开放性读码框架,其中最易发生变异的是A.X区B.P区C.S区的PreS基因D.C区的C基因E.C区的PreC基因19.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很难在其血清中查出的抗原是A.HbsAgB.HbcAgC.HbeAgD.PreS1E.PreS220.下列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A.大多数HCV感染者呈不显性感染,一旦发病,则已是慢性肝炎B.肝组织内因长期存在HCV而导致淋巴细胞浸润及肝细胞坏死C.HCV的抗原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肾小球肾炎D.HCV感染可导致肝细胞癌E.感染HCV后,机体可依次出现血清抗—C33C、抗—C22及抗—100—3等中和抗体,病后免疫力稳固,可预防再次感染HCV。
三. 问答题1.简述HBV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并列表说明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主要有3个抗原抗体体系(1)HBsAg:乙肝表面抗原。
为HBV病毒体外壳蛋白,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
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 感染的主要标志。
(2)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
(3)HBeAg:e抗原。
游离于血清中,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诊断意义:HBsAg HBcAg HBeAbHBcAb HbsAb临床意义IgM IgG++-+--急性乙型肝炎(具传染性)++-+/-+-慢性乙型肝炎(具传染性)--+-++乙型肝炎恢复期(传染性低)+-/+--/+-/+-HBsAg携带者----+-感染过HBV-----+感染过HBV或接种过疫苗(无传染性,有免疫力2.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1)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包括甲型肝炎的患者和HAV隐性感染者(亚临床患者)。
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为30天。
从粪便中排出病毒开始于发病前2周,止于发病后2~3周。
传染性最强的时间为潜伏期未至发病初期。
(2)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患者粪便污染了水源、食物、水产品(如蚶、蛎等贝类)、食具、玩具和卫生用具等引起水型、食物型爆发或流行及通过生活密切接触经消化道传播引起散在发病。
其次HAV也可通过输血、注射(暴露于病毒血症时的血源或污染器械)传播,但几率很低。
3.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形态、结构及基因组的组成。
HBV归于嗜肝病毒科嗜肝DNA病毒属,人类乙型肝炎病毒在电镜下观察有3种病毒颗粒,即直径22nm的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长40~200nm的管状颗粒和直径42nm的大球状颗粒或称Dane颗粒,后者为完整的病毒体,前二者为缺少病毒核心的外衣壳蛋白,仅具有抗原性。
病毒体即Dane颗粒有3层结构,即外部包囊8nm厚的外衣壳蛋白(相当于病毒包膜即HbsAg、前S2和前S1抗原),内为27~30nm的衣壳体,依次包括HbcAg 为主的核衣壳和核心的核酸及DNA聚合酶成分。
HBV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其中长股或称负股为完整链,约3280个核苷酸构成;短股或成正股,仅由约2800个核苷酸构成。
在5'端连接有DNA聚合酶,能修补部分单股成为完整的双股。
在长股DNA上主要含有S 区、C区、P区、X区等4个开放读框(ORF)。
(1)S区:由S、前S1和前S2基因构成,分别编码183或185个氨基酸的HBsAg(P25或S蛋白),281个氨基酸中的分子HBsAg(含S和前S2蛋白)和389或400个氨基酸的大分子HBsAg(含S、前S1和前S2蛋白)。
它们共同构成HBV的外衣壳。
(2)C区:由C和前C2个基因构成,分别编码183或185个氨基酸的HBcAg(核衣壳蛋白)和29个氨基酸的前C蛋白。
E抗原(HBeAg)的编码区主要在前C段,并与C基因部分重叠。
血清中HBeAg系编码的e抗原与不同血清蛋白的结合物,形成分子量不同的多样性HBeAg。
(3)P区:最长,它与其它3个ORF均有重叠,它编码的DNA聚合酶(HBVDNAP),为病毒复制酶。
(4)X区:编码X蛋白(HBxAg),目前认为它可反式激活一些细胞的癌基因及病毒基因,可能与HBV致癌性有关。
4.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1)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有急性和慢性患者、无症状HBsAg携带者。
在肝炎患者中又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在临床型患者中,又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
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从大到小依次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亚临床传染源意义大于临床型,而临床型患者中无黄疸型大于黄疸型者。
(2)传播途径:按重要性依次是:母-婴传播、经血液、日常密切接触及性传播。
HBsAg携带者无症状HBsAg阳性的母亲导致母-婴传播率为40~50%,如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则母-婴传播率可高达90~100%。
人群中至少40%HBsAg携带者由母-婴传播而来。
在乙型肝炎病例中,约占50%有血液暴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