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家谱序言范文尚干林氏族谱字辈一世穆公,二世煎公,三世望公,四世武公,五世阙公,六世斌公。
七世周安公,八世开辟公,九世公选公,十世梴公,十一世傅梅公。
由一世至十一世未有世次表字,由十二世至八十三世有世次表字。
八十四世后,还期待贤人续题。
十二世至十九世世次表字。
“君若维能,天必昌汝。
”十二世至十九世世次表字。
二十世至二十七世:“世克允德,宗永以兴。
”二十八世至卅五世:“用守是道,长发其祥。
”卅六世至四十三世:“善继人志,绍衣闻言。
”四十四至五十一世:“孝友为本,弈叶攸敦”。
五十二至五十九世:“明哲作范,垂裕后昆。
”六十世至六十七世:“增进民权,致治大同。
”六十八世至七十五世:“仁义礼智,合信则常。
”七十六世至八十三世:“修文振武,邦家之光。
”传化清本立世泽庆远长我就记住这几辈,可以肯定比较长我是本字辈,好像是77还是76世刚在网上看到的:我们家没有族谱!只是听爷爷说了这么几个字“传化清本(存)立、世泽庆远长、笃恭衍之广、积厚发其祥”就算是家谱了!今天一早看了一则 ___“我们萧氏一族人墓碑上为何刻蒋姓”,突然让我有了一个要追溯下我们的家谱,到底祖上从何而来?在网上浏览了一上午,我也没有弄明白到底祖上何处?网上林氏的分支好多好多,枚不胜举啊!迷糊啊大致如下:福建林氏迁山东(因本人祖籍山东临沂)简介:1)宋,林玉,莆田人,荣成林、文登林之祖;2)宋,林尚,莆田人,文登林村始祖;3)明,林弼,龙溪人,登州知府,蓬莱林氏始祖;4)明,林旺,长乐人,迁居济阳;5)明,林天骏,福州人,胶州知府,为胶州、诸城林始祖;6)明,林守清,长泰人,崇祯九年由云南祥云卫迁福山县,为福山古现林始祖。
(今属烟台福山区);7)林东玉,守清曾孙,由福山迁长岛;8)明,由莆田北螺村迁乳山建大孤山、西林家村,后裔移居林家庄、赵家庄、东秦家庄;9)明永乐年间,由莆田迁乳山建东林家庄,后裔移居林家巷、果园、徐家巷、羊角盘;10)明林尚后裔居乳山林家寨、鲁家夼,后裔移居二家村。
但是这里也没有提及我们是哪一支!后来看到了这个山东林氏家族辈分暂续记载传化清存立,世泽庆远长。
笃恭衍之广,绩厚发其祥。
注:传为七十壹世相应简体字:传化清存立,世泽庆远长。
笃恭衍之广,绩厚发其祥。
这段话才与我家的那四句话相符,不过也看到了另一个版本“学国奉献(献又同秀、茂)希、传化清本(存)立、世泽庆远长、笃恭衍之广、积厚发其祥”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一堆疑问,无人给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寻求高人给解!林姓一、姓氏源流林姓源出有三:1、出自「子」姓。
殷商王朝的太师「比干」因谏商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后,赐姓「林」,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鲁,齐,卫国等地。
2、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 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此以林为氏。
3、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
二、迁徙分布林坚子孙在博陵一带发展繁衍。
至林载时,子孙也在这一广大范围中生活,甚至迁徙、移居。
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人迁徙而来到东周国都。
秦汉时代,在鲁国林雍后人,迁到齐郡县居住,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故称为济南郡人或者称为"济南林"。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
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
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
"晋安林""济南林",林禄是林姓入闽第一人。
他的后代除留居于晋安外,又有人迁居候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莆田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
另外,"下邳林"传到林国敏时,成为台州和温州等地林姓人的开基祖。
"晋安林"开创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迁于北方或台湾等海外各地,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
原生活在北方的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随王审知南迁,定居地福建各地,以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派系。
成为"濂江"、"控鹤"、"陶江"、"福全后安"等支派的开基祖。
生活在海外的林姓人,从根源上说,有些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去的。
有些则由这些地方迁到台湾,然后再由台湾迁到别的国家或地区。
三、历史名人1.政治名人比干:商纣王荒淫无道,上朝强谏,舍生取义,慷慨就死。
林则徐:一生清正廉洁,忧国忧民,以禁断鸦的爱国之举而留名清史。
林森:1931-1943年12月年间担任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林伯渠: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 ___卓越 ___之一。
2.社会名人林禄:把林姓从北方带到南方的第一人,也是在南方林姓中影响最大的"闽林"始祖。
林默娘: "天上圣母,人间妈祖",是在东南沿海及台湾等地流行的俗语,被人尊为圣母或妈祖,把她当作保护神。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出海远行者越来越多,被更多的远航之人所尊奉。
3.海外名人(1)林完,著名政治家,林姓在海外知名最早的人物之一。
(2)林道乾,泰国北大年地区的开拓者和 ___(3)林凤,明朝时期沿海地区的著名人物。
(4)林太卿,日本一位热心公益活动的人。
(5)林相原,马来西亚巨巨富。
(6)林光合和林合父子:是菲律宾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
(7)林迁,马来亚乌矿大王热心公益事业。
(8)林语堂,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
(9)林德甫,文莱富商。
(10)林梧桐,马来西亚赌业大王。
(11)林庆金,马来西亚巧克力大王。
(12)林思齐, ___著名学者、富商、社会活动家、慈善家。
(13)林同春,日本企业家、社会领袖。
(14)林训明,巴西黄豆大王。
(15)林良实,马华公会会长。
(16)林绍良,印度尼西亚商界大亨。
那你要找到你们林氏家的人了,他们都保留着家谱,而且他们会经常召集在一起续家谱,那时候你去参加,就会知道你家是什么辈分的了。
宁德林氏的各种资料在七都林氏祠堂可以找到详细资料.因为有为这类人群编撰一本书,因为起源是在七都,书名是宁德主要是七都跟蕉城人口最多,蕉城相比会更多,占蕉城人口的40%.因为资料实在是太多,这里根本打不完字,所以我就简略的说一下.起源人是林瀚1434--1519太子太保吏兵尚书.到林惠平1898--1968.山东威海林姓辈份派字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生:植光培钟汝,懋(茂)辉基钧治。
乐荣增鉴法,树炳坛锡济。
桂煜垣铨浚,楷焜尧镜清。
本熙堂锦泽,朴焕在铭淞「林」源出:一 ; 出自「子」姓。
殷商王朝的太师「比干」因谏商纣而死,其子坚逃与长林,周武王克商后,赐姓「林」,食采博陵,散居於周,鲁,齐,卫国等地。
二 ;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 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此以林为氏。
家族名人林则徐(1785~1850)清末名臣,字少穆,一字元抚,清福建侯官人。
道光时出任两广总督,因严禁鸦片,引发中英战争。
迨和议达成,被贬谪伊犁,后又起用,卒諡文忠。
著有政书、云石山房诗集等。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为二十世纪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及作家。
学识渊博,精通英文,才智杰出,著作等身,望重士林,誉满国际。
著有《开明英文文法》、《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中国与印度的智慧》、《无所不谈合集》等。
妈祖地望分布:山西西河郡,福建南安郡,江苏下邳郡。
林姓起源参考之二林姓起源于3100年前,其先宗是殷商纣王的忠臣----比干。
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无道,残害忠良,使百姓怨恨,诸候反叛,贤德的忠臣比干冒死给纣王提意见,纣王不听,比干竟"进谏不去者三日",惹恼了纣王,把比干剖腹挖心处死。
当时比干的正妃夫人陈氏有孕,为躲避追杀,便连夜奔于牧野(今河南省卫辉市),逃到长林山一洞中生下一男孩,名坚。
周武王伐纣得胜,陈夫人便将坚归于周,周王以其居长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
由此可见,林姓起源于河南,林姓第一人是比干之子林坚。
东汉末、三国时期,中原林氏遭受 ___,被迫大批南迁,进入江苏、浙江一带。
西晋末年,中原林氏再次南迁,直接进入福建。
明末清初,有一部分林姓,跟随郑成功进入台湾,后又有东南沿海各地大批林姓移居台湾,繁衍发展,又逐渐走向世界各地。
1992年后,世界各地许多林氏后裔多次到卫辉比干庙祭祀先祖,较大规模的有:1993年5月,世界各地20多个代表团共527名海内外林氏后裔到卫辉寻根。
林姓起源参考之三林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六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的比例比较高,在台湾有一百八十万人以上,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排名第二,仅次于陈姓,故有『陈林半天下』之美称。
林姓最早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期,是商朝王族比干的后裔。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百姓苦不堪言。
纣王的叔父比干,在其他王室成员如微子,箕子等进谏不听,相继离去的情况下,仍然冒死进谏,最后被纣王剖腹挖心处死。
当时比干的夫人陈氏正怀孕在身,听到消息后连夜出逃到牧野一带避难,在深山的石洞里生下了孩子,取名叫坚,字长思。
不久,周武王灭商,陈夫人带着儿子投靠了武王姬发,得到很好的待遇,武王并且因为坚是在树林里出生的,赐他姓林,林坚因此而成为林姓的始祖。
林姓还有其他一些起源,如,林姓也有出自姬姓的,是周平王姬宜臼的小儿子林开的后代;也有出自鲁国林放的后代;到北魏孝文帝的时候,因为迁都洛阳,还曾经把代北的鲜卑族丘林氏改成了林姓。
林姓最早在河北发展,秦代曾迁居山东,到西汉时有林姓迁徙到四川,三国时,中原林姓遭到 ___,大量南迁,到了江苏,浙江一带,到西晋末年,已经发展到了福建。
唐代开元年间,林之祥的儿子林鉴,成为林姓最早到达台湾的人。
林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西河,南安,博陵,南郡,下邳,晋安,侯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琼州,长城,光山,岭南,浙杭,江西等。
科举时代,福建乡试有『无林不开榜』之说,代表林氏在福建地区,不但人口多,而且人才也很多的意思。
林氏族谱林氏之先,出自黄帝高辛氏后。
黄帝乃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
长于姬水,有圣德,受国于有熊氏。
纳四妃,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有二。
一曰云相,相生玄嚣,嚣生蟜极,极生帝喾,为高辛氏。
娶有娀氏女,名简秋,从祀于禖,浴于玄丘之水,见玄鸟堕卵,取而吞之,遂孕而生契。
及长贤,而舜用之,荐于尧,为司徒。
佐禹治水有功,乃封国于商,赐姓子氏。
契生昭明,明生相土,土生昌若,若生曹圉,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丁,丁生报乙,乙生报丙,丙生主壬,壬生主癸。
癸生天乙,谥曰成汤;伐夏无道,得天位,为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