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实施

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实施

培养什么(辅导什么?)
自我认知;自尊;自我调节;成就归因; 自信;
五、 意志力和耐挫力辅导:
意志力的培养的意义 怎么样培养培养?
发展优秀的个性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 鼓励独立性和适当的行为指导; 帮助应对成长中的烦恼; 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克服困难的自觉性;
六 性问题辅导:
教育学生认识性别差异,解决青 春期特有的性问题及心理困扰
自述法:
什么是?通过学生书面
形式的自我描述了解学生生 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 法。包括:日记、周记、作 文、自传、等
自传的类别; 自传的功能和局限性
一、了解学生为主的方法
3. 会谈法: 优点是什么? 反复训练
4。 测验法:(包 括各种自陈问卷)
二 、 影响学生为主的方法 A:良好行为的建立
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实施?
什么是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应当对青少年进行哪些方面的辅导? 有哪些心理学理论可以应用于青少年 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
第二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原则、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五节 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 第六节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
为什么要辅导? 怎么样辅导?
加强知识和性道德教育; 性别角色差异指导;
异性交往指导;
七 升学就业辅导:
协助学生认识自身的能力并 正确面对升学就业问题。
考试制度和选择升学志愿 考试前的心理准备 择业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
1、开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 动课(主要特点)
途径
2.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心 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 课堂教学 学校环境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一般目标:应服从党的教育方针。
独特目标: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 素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使中小学 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要维护中小 学生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 理健康的不利影响;根据他们的特点 和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 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的原则
1 、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的涵义
学生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
注意什么? (制定计划;确定内容;组织活动)
2、 预防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什么是预防? 什么是发展? 什么是矫治? 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 注意什么? (教育的早期;采取主动;热情关注)
3 、 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原则
指导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 励创造性,打破功能固定性)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无助”
二、人际交往辅导 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
一、人际交往的含义
1、哪些人际关系? 2、包含哪些心理因素?
二、人际交往的功能
1、社会化功能; 2、信息交流的功能; 3、自我认知的功能; 4、心理保健的功能;
二、人际交往辅导: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认清自 己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学会处理人与周围环境 的关系,培养正确的适应行为,使其符合社 会规范; 帮助学生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有责任感、 有义务感、发挥其主动性,培养起创新精神。 使学生具有适应学校生活,从而适应未来社 会需要的能力。
几种主要理论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正强化和负强化(举例说明如何用强化的方法 塑造良好的行为)
应用强化方法应注意事项; 教育的原则:多奖励,少惩罚; 如何使惩罚变得利多弊少;
其他理论
方位学习(托尔曼):学习是经由认知而非刺 激反应。
学习上的启示:已经学习到的认知图,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途径。
观察学习(班都拉):人类的认知、技能、态 度、观念等很多来自间接经验。
情绪、情感和心理健康 青少年健康情感的培养
培养什么? 了解、表达、控制、调节
达到的目的:
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克服胆小、惧怕、自 满、自卑。
四、自我意识辅导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为什么要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理自我;自尊; 自我教育需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 时期(艾瑞克逊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什么是主体性原则? 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原则? (主动过程,助人活动,自我意识快 速发展) 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的需要;鼓励唱主角;说话的 口气;活动是基本形式)
7、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
全面发展的涵义 为什么要全面发展?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 学习心理辅导: 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使他们学会学 习,培养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 新精神。 几种学习理论的应用 (行为主义;完型心理学(顿悟); 方位学习;观察学习) 学习方法指导(激发动机,克服无助)
尊重什么? (人格、尊严、生存的权利、独立 的个体、平等的地位)
理解什么?
注意什么? (无条件关怀;尊重个人选择; 加深理解)
4、 因材施教的原则
心理的个别差异 (能力、兴趣、性格、气质) 客观依据 注意问题
5、 依据年龄阶段特点进行
教育的原则
什么是年龄阶段特点? 为什么要依据年龄特点?
6 、学生主体性原则
“耳濡目染”“以身作则” 间接学习称为“模仿”;模仿的对象为“楷模” 如何让儿童学到? 1、有明确的后果者;2、对楷模持正面态度;3、所观察、模仿 的行为是学习者能力所及的 需要;外在条件:各种物质刺激和 社会性因素)
指导学生提高记忆的方法(联想记 忆;关键词记忆等)
三、几种主要的人际交往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论,人际特质理论,人际激励理 论)
四、青少年的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重要性,良好同伴关系 的建立方法) 师生关系和心理健康(重要性,良好师生关系 的建立方法) 亲子关系和心理健康(重要性,良好亲子关系 的建立)
三、情绪、情感辅导:培养学生 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
途径
3、结合班、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
途径
4、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 5、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

方法:
一、了解学生为主的方法
二 、 影响学生为主的方法
一、了解学生为主的方法
观察法:
什么是观察?
注意什么?(不可 过多;详细记录; 不能干扰;主客观 分清)
具体方法(评定 量表;轶事记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