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计48分)1.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与神沟通则依赖于乐,所谓“乐以致神”;到了西周,周公在“制礼”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乐”。
这些现象说明“乐”()A . 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B . 使王权充满神秘色彩C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 . 成为商周联系的纽带2. 《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
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A . 思想内涵的丰富性B . 核心理念的多样性C . 治国措施的深刻性D . 传播阶层的广泛性3. 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的那种罕言天道的重人事而轻自然的思维方式,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
董仲舒此举意在()A . 弥补先秦儒学存在的弊端B . 以神化君权提升儒学地位C . 糅合道家、阴阳家的理论D . 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4. 明代一些皇帝认为,“以一人之智,处万机之繁,岂能一一记忆不忘,一一处置不误。
”设立内阁可以“拾遗补过”,“广知民事,为理道之助”。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A . 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B . 负责行政事务的执行C . 拥有对皇帝的监察权D . 补充了中枢决策机制5.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这些观念反映了()A . 西汉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 . 休养生息导致经济结构变化C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极大提高D . 司马迁主张农工商并重发展6.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良知”即“天理”,是先天就具备的,是“圣人”和“愚夫愚妇”共同具备的。
这一认识()A . 吸收借鉴了西方的民主思想B . 颠覆了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C . 暗含否定权威利于思想解放D . 继承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7. 宋代茶馆大多招雇“茶博士”主持日常营业管理。
“茶博士”精通烹茶技艺,是城市中职业化、专业化技术雇工,为市民阶层中有特色的人群之一这表明宋代()A .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B . 茶在市民生活中占主导C . 雇工制发展和商业繁荣D . 市民生活观念发生改变8. 汉代流行的“深衣”将人的身体掩盖得严严实实(图1)。
东晋南朝,江南上层社会流行男装宽袍大袖,女装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叠(图2)。
促成这种服饰式样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图1 汉代深衣图2 魏晋服饰A . 农耕经济的发展B . 审美水平的提升C . 政局的相对安定D . 社会思想的变动9. 据统计,1865—1905年,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来自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地区。
这一变化()A . 受益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B . 是近代教育体制变革的结果C . 表明政治形势左右教育格局D . 折射出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10. 1876年李圭作为中国工商界的代表,到美国费城参加世界博览会,环行地球一周后写了《环游地球新录》,李鸿章还为之作了篇序,士大夫争相购买,坊间也相率翻版。
这一现象说明()A . 国人认识世界有了新的途径B . 向西方学习思潮蔚然成风C . 洋务运动推动了出版业发展D . 李鸿章的社会影响力强大11.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卷十二》中,对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见下表)。
这些数据反映出()A . 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B . 近代美国在华投资额不断增长C . 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D . 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12. 在民国初年的教科书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重要性要高于鸦片战争。
但随着“帝国主义侵略”成为教科书的叙事主线,对这两场战争影响重要性的表述发生了逆转,即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开端的鸦片战争成为近代史起点,并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历史意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则渐渐被忽视。
这说明()A . 材料多寡影响历史事件的解释B . 主观情感影响史家史事的评判C . 时代发展影响历史叙事和评判D . 学术研究影响教科书叙述风格13.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分析道,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
毛泽东意在强调()A . 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B .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 . 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D . 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14.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
由此可以推知()A . 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B . 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主流C . 民族工业发展障碍逐步被扫除D . 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15. 下图是20世纪40年代,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发行的扫盲普及读物“抗日三字经”的摘录。
它体现出中共()这阶段,多困难……行宪政,首当先,新民主,真民权……非一党,把权专……和欧美,不一般,资本家,专政权……也不是,像苏联,劳动者,执政权……村长副,也要选……非完(顽)固,非汉奸,谁都有,参政权……A . 重视政权建设和民众启蒙B . 社会动员取得了显著成效C . 开始探索正确的革命道路D . 否定了欧美和苏联发展模式16. 历史上,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
这反映了建国初期()A . 地域发展差异缩小B . 国家治理效能显著C . 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D . 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17. 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
核子虽小,却非常重。
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
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
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A . 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B . 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C . 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D .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18. 1955年《人民日报》报道:湖北部分县袜子、肥皂、食盐、热水瓶脱销;有的地区为完成销售任务而限制购买,如买一斤糖搭一瓶白兰地酒,买一斤肉搭半斤干鱼;部分民众见商品供需紧张,干脆一次性买足了七年的火柴、两年的盐。
出现这些现象的背景是()A . 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生活B . 计划经济形成过程存在矛盾C . 西方经济封锁造成物资紧缺D . 国营经济尚未掌握经济命脉19. 如图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和七十周年的纪念邮票,这两张邮票()A . 反映了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 . 否定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C . 表现了不同时期的建设成就D . 歌颂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20. 1987年6月12日,《经济日报》头版刊登的读者来信中说:“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反而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由此引发了全社会关于租赁企业姓“资”姓“社”大讨论。
这表明()A . 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日益强化B . 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国人推崇C . 国有企业改革即将全面开启D . 国人思想观念亟待继续解放21. 如表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组织(部分)上表可以用来说明,20世纪60年代()A . 能源合作是国际合作的主流B . 两极格局受到一定程度冲击C . 全球有序贸易新时期的开启D . 第三世界国家面临巨大挑战22.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份中共中央工作文件指出:由于美国低估会议的可能成果,以及美、英、法之间存在着多种矛盾,中国应该采取积极方针,打破美国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
与这份文件相关的外交活动()A . 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B . 使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 .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D . 确立的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23. 西方有说法认为,世界上传印阅读最广的书,第一是《圣经》,第二就是《民法大全》,堪称“法律圣经”。
对“法律圣经”理解正确的是()A . 罗马法的具体规范后代法学家不可更改B . 罗马法的法律技术适用于任何历史时期C . 罗马法已经完成了当今社会的立法工作D . 罗马法蕴涵的精神是近现代法律的先驱24. 1955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提出“全球史观”,并呼吁要“重新估价历史”。
许多具有全球视野的著作相继问世,如麦克尼尔的《世界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威尔斯的《世界史纲》等。
这一现象反映出()A . 传统的西方中心论走向终结B . 文化发展受到时代潮流影响C .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D . 学术界为美国全球扩张服务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52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自古以来注重救灾制度的建设,蠲免税赋就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唐以前并没有固定的蠲免标准,唐以后规定趋于详细唐时救济区域多在京师,而对于偏远的岭南一带所占比例甚少。
隋唐时还出现了义仓制度,宋代又出现了社仓制度。
道光年间,西方社会的救荒济贫思想与中国传统救荒理论相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救灾制度。
比如官方单纯的救济演变为更注重对灾民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
在政府救助的同时,往往鼓励民间富户捐献,很大程度上补充甚至部分取代了政府在灾荒救济中的角色与地位。
——摘编白李军《我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演变特征》材料二在英国减灾救灾机制中,首相是减灾救灾管理体制的最高行政官,而协调和决策的最高机构为内阁紧急应变小组。
在政府减灾救灾中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鼓励多部门参与和协作。
英国的新闻媒体非常发达,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在灾害信息传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与民问公益组织在减灾救灾事务上的合作,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之外公共应急资源的筹集者,它们可以广泛动员政府财政体系之外的社会公益资源来向危机受害者提供援助,有效弥补政府的资源短缺。
——摘编自孔新峰《英国减灾救灾社会参与机制分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措施,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救灾制度建设上与中国古代的共同特点,概述二者在国家治理中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以下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部分关键词:真理标准、小岗村、中美建交、伤痕文学、一国两制、三转一响、喇叭裤、第一生产力、经济特区、计划生育、万元户、义务教育、希望工程、农民工、手机、市场经济、呼啦圈、南方谈话、股市、依法治国、互联网、入世、神舟号、莫言、高铁、中国梦、一带一路、共享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