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悬浮剂ppt
种双层锐孔来制褐藻酸微胶囊的专利申请。
-
微胶囊技术:
1953一1954年:NCR公司提出了利用凝聚法制备含油明胶微胶囊 之基本方法的二个专利,以及利用上述基本方法制备微胶囊型压敏 复写纸的四个专利。除日本外,全世界都应用了这个专利。
1956年3月:NCR公司提出了有关光电材料微胶囊化的专利申请。 1957年4月:NCR公司提出了有关彩色摄影用的化合物微胶囊化工
-
(一)基本概念
微胶囊:指一种具有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物。 其大小一般为5~200μm不等,形状多样,取决于原 料与制备方法。
微胶囊化:制备微胶囊的过程称为微胶囊化。 微胶囊化技术:指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包埋在微小而
密封的胶囊中,使其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以控制速 率释放的技术。其中,被包埋的物质称为心材,包括 香精香料、酸化剂、甜味剂、色素、脂类、维生素、 矿物质、酶、微生物、气体以及其它各种饲料添加剂。 包埋心材实现微囊胶化的物质称为壁材。
-
(三)微囊化的方法和步骤
化学法:主要利用单体小分子发生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或膜材料并 将芯材包覆,常使用的是界面聚合法和原位聚合法。
物理法:物理法是利用物理和机械原理的方法制备微胶囊,主要有 空气悬浮法、喷雾干燥法、真空蒸发沉积法和包结络合法等。
物理化学法:通过改变条件(温度、pH值加入电解质等)使溶解状 态的成膜材料从溶液中聚沉出来并将芯材包覆形成微胶囊,具体有 凝聚法、油相分离法、干燥浴法、熔化分散冷凝法等。分为囊心物 的分散、囊材的加入、囊材的沉积和囊材的固化4步.
微胶囊
1. 发展简史 2. 基本概念 3. 微胶囊的功能 4. 微囊化原理,方法及步骤 5. 性能测试 6. 应用
化学系01级李懿芬
-
引言
在微胶囊化领域里,Wuster和Green是两位伟大 的先驱者。
微胶囊化始于本世纪30年代,但发展非常迅速。 迄今有一百多个研究室在开发微胶囊技术。
隐色压敏复写纸的发明是微胶囊化技术第一次成 功应用于商业中,至1981年,此种微胶囊的产量 就超过5 106t.
-
微胶囊技术中常用壁材种类
-
(二)微胶囊的功能
粉末化 降低挥发性 提高物质的稳定性(易氧化,易见光分解,易
受温度或水分影响的物质) 掩味 隔离活性成分 控制释放
-
释放的方式
扩散 膜层破裂 降解 1.利用高分子材料溶解性随人体各部位PH值不同而改变的
特点,使囊材在指定部位溶解,释放包裹的药物,使药 效提高并减少副作用。 2.制备特定囊膜,使其在加热条件下熔化或分解,释放出芯 料。 3.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包膜受损,这对微囊肥料尤其重要。
(一)基本概念
芯材:可为油溶性、水溶性化合物或混合物,其状态可 为粉末、固体、液体或气体。可包囊物的品种极其繁多, 如交联剂、催化剂、化学反应剂、显色剂、给湿剂、药 物、杀虫剂、矿物油、水溶液、染料、颜料、洗涤剂、 食品、液晶、溶剂、气体、疏水化合物及无机胶体等。
壁材:可用作微胶囊包囊材料的有天然高分子、半合成 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视所包囊物质(囊心物)的性质, 油溶性囊心物需选水溶性包囊材料,水溶性囊心物则选 油溶性包囊材料,即包囊材料应不与囊心物反应,不与囊 心物混溶。高分子包囊材料本身的性能也是选择包囊材 料所要考虑的因素,如渗透性、稳定性、溶解性、可聚 合性、粘度、电性能、吸湿性及成膜性等。
-
(三)微囊化的原理
基于凝固相的分离制备微胶囊。通过在一个不能混合 的连续相中乳化或分散核心物质(如缓蚀剂)来制备微 胶囊.
基于界面反应制备微胶囊。通过在一个不能混合的连 续相中乳化或分散核心物质(如缓蚀剂)来制备微胶囊.
水相分离.包括复杂的凝聚作用。包括复杂的凝聚作用, 界面的凝聚作用和内环境中界面聚合凝聚作用都广泛 地用于亲油物质的微胶囊的合成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 产物为缓蚀剂微胶囊的水分散物.
应用范围扩大到医药,农用化学品,黏胶剂和夜 晶等各个领域。
-
微胶囊技术:
•1936年11月:大西洋海岸渔业公司(Atlantic Coast Fishers)提出了适用于 在液体石蜡中,制备含鱼肝油明胶微胶囊的专利申请。
•1940年10月,明胶产品有限公司提出了采用一种同心的三层锐孔,创备 含药物双壁微胶囊的专利申请。
1958年5月;NCR公司提出了利用微胶囊化制备热敏粘合剂的专利 申请。
1958年6月:NCR公司提出了有关含油的聚苯乙烯微胶囊制备方法 的专利申请。该法中使用了单体,并应用了原位聚合反应的工艺。
1958年12月:厄普约翰(Upjohn)公司提出了近20个专利申请。它们 均是有关“乳液”的微胶囊化方法。在这些专利中,有的改进了NC R的凝聚方法,应用了增稠剂;有的提出了在有机溶剂体系中的相分 离方法;有的提出了明胶微胶囊固化的方法……类似的一些方法。 1963年,所有的这些专利全都转让给了NCR公司。
艺的专利申请。 1957年8月:穆尔企业公司(Moore Buslness)提出了有关应用喷雾
干燥工艺的微胶囊专利申请。 1957年11月:通用安尼莱因(Anlline)胶片公司提出用乙基纤维素将
照相乳液微胶囊化后成混合的细粒状的专利申请。
-
微胶囊技术:
1958年 3月;静电复印(xerox)公司提出了制备含有液体显像调节剂 的微胶囊的专利申请。
•1949年1月:威斯康星校友研究基金会提出了利用Wurster发明的空气悬 浮法,将固体微粒微胶囊化的专利申请。
•1950年4月:东方柯达(Eastman Kodak)公司提出了将彩色照片用的乳液 和三种基色颜料包敷(即微胶囊化)制备混合颗粒的专利申请。
•1950年11月:通用邓洛普(General Dunloberge)公司提出了通过使用一
-
一般步骤:芯材分散——壁材包覆
-
(三)微囊化的方法和步骤
界面聚合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在界面处发生聚合 反应而形成纳米粒,不仅包封率高,而且能很好地保 护药物。
乳化聚合法:在分散介质中,乳化剂存在下,利用机 械搅拌或超声波将药物和聚合物单体分散成纳米 大小,然后引发聚合反应,同时形成的聚合物对药物 进行包裹。通常用水作分散介质。影响其载药量 的因素有pH值、乳化剂浓度、微粒大小、分子 质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