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你只需做到这几点《名老中医之路》记载了许多读书原则与方法,“宁涩勿滑”便是其中之一。
所谓宁涩勿滑,就是强调读书宜用心精读,在细节上下功夫。
尤其是经典著作,不仅要读熟、背熟,还应该精研字词,弄清含义。
1岳美中先生在谈到“读书宁涩勿滑”时说:“对主要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
读每本书都要在弄清总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细抠,一句句一字字地读懂。
无论是字音、字义、词义,都要想方设法地弄明白。
不可顺口读过,不求甚解,不了了之。
也不可用望文生义得简单办法去猜测。
更不能拿今天的意思硬套上去……这样逐字逐句地读书,看似涩滞难前,实则日积月累,似慢实快。
那种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读法,不过是捉摸光景,模糊影响,谈不到学问。
”2任应秋先生认为对于重要典籍宜“迂顿”而“非速化”。
他说:“我们读《灵枢》、《素问》等,亦只能采用‘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苏东坡《又答王庠书》语,笔者注)的方法进行,宁可‘迂顿’一些,不求‘速效’之术……至于在读的时候,态度务须认真,精神务须集中,遇到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地方,必须查问清楚,不应该一知半解,自以为是。
”3蒲辅周先生的做法他以“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读书,“每读一部中医文献,无论是巨著,还是中短篇,始终坚持一丝不苟,从头读起,一字一句,一章一节,竭泽而渔,不使遗漏。
即使读两遍、三遍,也不改易这种方法。
”他常说:“学无止境,每读一遍,皆有新的启发。
”4赵金铎先生认为“在细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很多难题将人涩住,是顺口溜过,还是抓住不放?这是治学上的一个大问题。
”因此,他读书首先是“从头到尾地通读一遍,领会精神,窥其全豹。
”之后便是细读,因为“只作全面、一般性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下功夫精钻细研,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细。
我细读《内经》,采用了先纵后横的方法。
所谓纵,就是以某一部《内经》原著为蓝本,逐字、逐句、逐篇地进行学习;所谓横,就是将其他医家对《内经》的论注,对照互参,分门别类地贯穿错综。
”5陈慎吾先生的思想他极力推崇仲景学说,其弟子回忆说:“老师认为,学习《伤寒论》应有阶段性。
初学阶段,必须通读、精读、熟读,以至背诵记忆,将全书精神基本掌握;经过这样一番功夫之后,再用归纳、分析、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掌握要领。
”6陈鼎三先生的弟子回忆为什么前辈们十分强调读书宜精?陈鼎三先生的弟子回忆乃师说:“先师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认为一本书,只读一遍,其真正价值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往往很多地方会被忽略过去,如果忽略的地方恰好是全书的精华所在,那就太可惜了。
特别是对经典著作及各家各派的代表著作反复精读,乃是古往今来有所建树的医家卓有成效的途径之一。
”7金寿山先生说“学中医,在没有学通的时候,尽管苦学,不通的地方还是很多,会陷入困境,一定要熬过这个关。
我是熬过这个关的。
铁杵磨成针,只要工夫深,终有一日会得豁然贯通。
这以后,一通百通,左右逢源,学起来便容易了,这叫做‘顿悟’,是从苦学中生出来的‘巧’。
但没有苦便没有巧,没有‘渐悟’便没有‘顿悟’。
”8刘季三先生说治学刻苦严谨,终日手不释卷……凡所读之书均逐字推敲,联系实际,切磋琢磨,重点处圈点批注,抄录记载。
”他认为《伤寒论》一书应终生诵读不废,且须过三关,其中第三关是在通读及阅读各注家之后,再回到原文进行精读,他说:“各家之说,各有是处,亦各有非处,自不得不由博返约,取原文逐篇逐条逐句逐字细为参详:此经何以有此证?此证何以用此方?此方何以加此药减此药?反复推求,必至无疑义而后已。
”此外,前辈们读书为求细,常常结合笔记,或圈或点,或写心得,二者宜有配合。
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初时的宁涩勿滑是为了日后的游刃有余,读书耐得清苦,以后方能致远。
读书与临证蒲辅周先生临终前曾告诫其子:“我一生行医十分谨慎小心,真所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学医首先要认真读书,读书后要认真实践,二者缺一不可。
光读书不实践仅知理论,不懂临床;盲目临床,不好好读书是草菅人命。
你要牢牢紧记!我的一生就是在读书与实践中度过的。
”的确,读书与实践(临证),二者不可偏废,是学习中医必须终生坚守的原则。
学医之初,通常是先读书、背书,打下基础,然后临证,这是大多数医家走过的共同道路。
张珍玉先生说:“背诵原著,学习理论是重要的,是基础。
但理论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才能变成有用的活的理论。
”接触临床后,仍不能忽略甚至放弃读书,而是应养成边读书、边临证的习惯,这也是大多数医家成功的共同经验。
袁鹤侪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昼以医人,夜以读书,锲而不舍”。
曹炳章先生“清晨看书是起床后第一要事。
中年以后,凡诊务稍闲,便手不离卷,直至晚年,毫不松懈”。
彭静山先生回忆自己行医之路时说:“做为一个医生,必每天治病,每天读书。
治病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治病,两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这是我的经验。
”路志正先生独立应诊后,“凡日间疑似难辨、立法处方无把握者,则于晚间研读有关书籍,即是古人‘白天看病,晚上读书’的方法。
”岳美中先生“几十年的生活,基本是‘日理临床夜读书’,临床常无暇日,读书必至子时”。
即使六十岁以后,先生仍坚持“温课”,并以“要有恒”、“有专一”、“要入细”等作为自我约束的“自律”。
读书与临证,有时还以集中一段时间交替进行。
蒲辅周先生刚开始应诊时,由于家传的缘故,求诊的人较多,有效者,亦有不效者。
尽管病号接踵,先生还是决心停诊,闭门读书三年,把《内》、《难》、《伤寒》、《金匮》、《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熟读、精思,反复揣摩,深有领悟。
如此以后在临床上方能得心应手。
他说:“当时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认为我闭户停诊是‘高其身价’,实际是不懂得经典的价值所在。
”临证读书与初学读书有所不同,除了经典著作外,临床各科及医案等尤为重要。
1路志正先生他独立应诊后,仍坚持读书。
“凡日间疑似难辨、立法处方无把握者,则于晚间研读有关书籍,即是古人白天看病,晚上读书’的方法。
尤其是阅读一些医案,如喻嘉言《寓意草》、《章楠治案》、《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以提高辨证分析能力,从前人验案中得到启发。
前贤谓读书不若读案,确有一定道理。
”2张伯臾先生他在诊病之余,“深入研读东垣、丹溪、景岳等名家医论及《名医类案》、《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并常置《类证治裁》于案头,随时翻阅”。
后来,遇到疑难杂症增多,以平时熟用之法取效不多,“遂再次攻读《千金要方》。
随着阅历的加深,读起来就别有一番感受”,并探索出一些治疗疑难杂症的思路。
3谭日强先生“每日利用诊余时间,或温旧课,或读新书。
所谓新书,是指何廉臣、恽铁樵、陆渊雷、张锡纯等所著的书及皇汉医学等,颇有新的启发。
”4张泽生先生“取精于宏”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他说:“当业医一段时间后就要有定见。
治病要有定法,读书要有选择,有批评,合我者用之,不合者弃之,要去芜存菁,活用前人的经验。
我主张经典著作要熟读精读,其他可以泛读博览,最后要重点反复研读一本实用书籍,从此书到临床,从临床到此书,反复数次,定型以后,可参看一些名家医案医话,杂志文章,广搜博取,丰富自己的临床。
这样实践功夫才能纯熟。
这就叫做‘取精于宏’。
”读书笔记做笔记既是读书方法,也是读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看书”,养成良好的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有助于提高阅读质量、积累学术资料。
前人读书,讲究“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所谓“手到”,就是记笔记。
尽管当今获取资料的方法简便、高效,但从读书的角度讲,记笔记仍有不可取代的意义。
1任应秋先生认为“一边阅读,一边写笔记,是帮助我们领会和记忆文献内容的一种读书方法。
也是积累科技资料的一个重要方法。
”岳美中先生也说:“读医书,还要边读边记,勤于积累。
积累的形式则宜灵活。
比如说,可以结合自己研究方向相近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专题摘要积累,读书时留意于此,随时摘抄记录,并部别类居,主要的加以标志,散漫的贯以条理,怀疑的打上问号,领悟的作出分析,大胆地附以已见。
日积月累,对日后的研究工作是会有好处的。
”2曹炳章先生在研读医籍时“每有心得必随手录之;即便在卧间餐时,偶有所悟必认真摘记。
”他常说:“涓涓细流可汇成千里大江,磊磊泥沙能积为万仞高山。
其间寓意之深长,很能启发后学。
”他的学生回忆说:“先生阅读前人名著和同人撰述时,一有所得,每必顺手载入笔记或录成卡片。
并告诫我们别小看这只字片言,一旦用时方知字字值千金。
因此,先生总把平时摘录的笔记,卡片,不论其内容如何,文字多寡,一概珍视,并分类收藏。
毕生持之以恒,及至暮年,虽几经战乱,所藏卡片仍不下数万则。
”3赵金铎先生认为“记”是读书的三个重要环节之一,“记”除了背诵以外,还要写读书笔记。
他说:“作笔记不单是照抄所涉猎的精辟论述,更重要的却在于将所读所学的东西经过一番犹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一样的气化吸收过程,通过综合、归纳、分析,变成自己的东西,并用自己的话写出要点及体会。
还有不应忽视的一点,是记录读不懂、搞不通或有质疑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查考钻研,请教研讨于师友。
”4刘炳凡先生说“每读一书,应将要点、疑点、难点简明标记,获得解答即时笔录。
运用于临床后,有所心得,又随时小结,分门别类加以整理。
步入医林以来,我共写下学习笔记近一百万字。
”5沈仲圭先生说“笔记可分两种:一种是原文精粹的节录,作为诵读学习的材料;一种是读书心得,这是已经经过消化吸收,初步整理,并用自己的文字作了一定程度的加工的东西,比起前一种笔记来,进了一步。
在学习过程中,这两种笔记都很重要,前一种是收集资料的工作,后一种是总结心得的工作。
”关于做笔记的方法,任应秋先生有专篇论述,颇切实用,笔者将其中要点加以概括,以飨读者。
①概括和缩写:把已读过的书的内容,作一个非常概括而简短的叙述,扼要说明某一本书的内容,主要讲的什么问题。
这样写的好处是能帮助自己抓住书里所讲的要点,加深对所读书的理解。
②纲要笔记:即按照书的先后内容,或问题的主次来写。
一般是依照原文的次序进行一番简明扼要的复述,体现出全书或全篇的逻辑性。
纲要笔记,与我们常说的写作提纲很相似。
写这种笔记省时间,重点突出,便于记忆。
③摘记:在读书过程中,对一些论述、命题、定理、公式、警语、事例、数字、引文、例证,新的材料、新的观点等进行摘抄。
摘记最好用卡片纸,将阅读发现的材料随时记上。
做资料卡片要注意四点:第一,要有科学分类;第二,要摘记实实在在的东西;第三,同一张卡片所记资料必须属于同一分类;第四,要写明资料的名称、作者、出版时间和出处,图书要写清楚页码、版本等。
④综合笔记:就是把不同书籍和若干资料中的相同内容,综合到一个题目或专题下,写一份笔记。
综合笔记可以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做起来又不太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