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说》公开课教案教学提纲

《师说》公开课教案教学提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

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意思是说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他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三岁而孤,靠兄嫂鞠育成人。

怀瑾握瑜,满腹经纶却功名蹭蹬(19岁进军长安,三试不第),历尽艰辛方才进士及第。

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贾祸,一贬阳山、再贬为河南、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

从政为官,鞠躬尽瘁,有惠及民;执笔为文,泻玉飞珠,成为一代宗师。

三起三落1. 803年《论天旱人饥状》一贬连州阳山令。

2. 806年奉召回长安知国子博士二贬河南令3. 814年平定淮西乱军功晋授刑部侍郎4. 819年宪宗凤翔迎佛骨,信佛狂潮席卷京城,以文人的勇力和胆魄写《论佛骨表》三贬潮州刑史(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韩山韩水韩渠昌黎路昌黎学校—潮州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3. 兴办学校,开发教育;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韩愈被贬,潮州受益——可笑的历史》)5. 820年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终年1.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2. 古文运动观点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言之有物言贵创新读准下列字的读音:句读(d òu)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读书(dú)不能(b ù )传道(chuán )从容(cōng)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怡(yí)谀( y ú)苌(cháng )聃( dān )郯(tán )欤( yú)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 í)(三)、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⑴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①、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②、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⑵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名词作动词)②、作“学习、效法”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③、做“以……为师”讲。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⑴、作代词,有两种情况①、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⑵、作助词,有四种情况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③、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⑶、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①、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③、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⑴、作代词,有四种情况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②、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③、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④、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⑵、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①、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②、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学习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师”作动词的三种情况,前面已讲。

)2、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②、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相师为耻3、形容词作名词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后面作宾语,意为疑惑的问题。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人、愚人。

③、小.学而大.遗小的问题,大的问题(六)、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一)、分析第一段1.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答:古之学者必有师。

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

“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

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

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3.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些内容?答:道理论证;总论教师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二)、分析第二段1.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本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答:主要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

3、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答: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4、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答: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下表: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论述中心1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2 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三)、分析第三段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答:圣人无常师。

2、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

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

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四)、分析第四段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

3、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

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