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明赵开美摹宋刻本

伤寒论明赵开美摹宋刻本

伤寒论明赵开美摹宋刻本伤寒论校注劉渡舟主编錢超塵副主编毛雨澤郝萬山孫志潔裴永清劉渡舟錢超塵编写(以上按姓氏笔画为序)裘裴然李培生歐陽錡李克紹湯萬春审定内容提要《伤寒论》系汉张仲景所著,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为历代习医者必读之书。

但该书年代久远,文字古朴,为便于读者习研,特篇本书,名曰《伤寒论校注》。

本书以明赵开美摹宋刻本为底本校注而成。

全书共十卷。

卷一为平脉法、辨脉法;卷二为伤寒例、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经病脉证并治;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

每卷各专论均有“提要”,钩玄全篇大意宏旨。

各条设“校注”,对原文逐条进行校注,正字形,辨讹误,明字音,释辞句,训诂解难。

设“按语”,对原文探微索奥,阐发新义。

正文前附“校注说明”,介绍本书版本和校勘方法;书末附有“校注后记”,文献丰富,考证翔实,尽其理致,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既保持了宋本《伤寒论》原貌,又体现了近代学者研究《伤寒论》的新成就,是目前学习研究《伤寒论》的最佳版本。

校注说明《伤寒论》是汉末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一部伟大的医学经典著作,他把理法方药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在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和辨证方法,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千七百多年来,《伤寒论》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它不但对中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本书原名《伤寒杂病论》,撰毕后,大约没过多长时间,这部著作就开始散乱了。

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曾对它加以“搜採”和整理,编纂成《伤寒论》,才使得这部不朽的医学著作流传下来。

从王叔和整理以后,到北宋治平二年(公元一〇六五年),在朝廷的领导下对它再加整理检定之前,八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伤寒论》曾被广泛传抄,因此出现了多种传本。

这种情形,在《随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里已有所反映。

《伤寒论》传本的歧出,不利于医家的研习和使用,也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因此急需对《伤寒论》加以整理和校勘。

于是在北宋治平年间,朝廷命林億、孙奇等人对《伤寒论》加以校勘。

这部经过北宋政府认可的《伤寒论》检定本,在治平二年校勘完毕,先后刻成大小两种字体的本子颁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宋本《伤寒论》的简单来历。

宋本《伤寒论》的出现,在《伤寒论》的发展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宋本《伤寒论》校讫和颁行,结束了自王叔和以来八百年的传本歧出、经文讹衍倒夺时有出现的混乱局面,从此我国才有一个官定的《伤寒论》标准本。

自北宋治平二年到现在,又过了九百多年,宋本《伤寒论》以它隽美的刊刻、整齐的版式、精审的校勘而被无数校勘家和收藏家视为无上珍品。

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一五九九年),著名藏书家和校雠家赵开美获得了一部原刊宋本《伤寒论》,他採用摹刻的方法把它刻印下来,收在他辑刻的《仲景全书》中。

北宋刊刻的《伤寒论》,虽然早已失传了,但赵开美辑刻的《仲景全书》还有少数几部流传下来,其中的《伤寒论》,从字体、版式,到墨色的浓淡,都保存了宋本《伤寒论》的原貌。

目前《仲景全书》中的《伤寒论》已成了人间难得的瑰宝了。

我们这次校注和整理《伤寒论》所採用的底本,就是北京图书馆收藏的《仲景全书·伤寒论》原刻本。

在过去,有一些注释家曾採用赵开美《仲景全书》中的《伤寒论》作为底本进行校注,如日本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陆渊雷《伤寒论今释》、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等,大都只取其中三阴三阳篇进行注释阐发,对于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痉湿暍脉证并治及诸可诸不可等篇,均予删去。

所以,许多读者看到的并不是《仲景全书》中的全本《伤寒论》,而是节本《伤寒论》。

我们这次整理研究《伤寒论》,抱着对底本极为忠实的态度,不加删裁,以使广大读者看到赵开美摹刻的宋本《伤寒论》的全文。

目前,学术界对辨脉平脉伤寒例篇及诸可诸不可篇聚讼不已,我们认为,从整理古籍这个特定角度出发,对这部分文字必须加以保留,这对于全面研究《伤寒论》是很有意义的。

本次校注所採用的主校本、参校本如下:《金匮玉函经》(简称《玉函》),一九五五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清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公元一七一六年)上海陈氏起秀堂刻本影印本;《注解伤寒论》,上海涵芬楼影印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一五四四年)汪济川刊本;《金匮要略》,上海涵芬楼影印明刊古今医统正脉本;《脉经》,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元广勤堂刊本影印本;《千金要方》,(简称《千金》)一九五五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一八四九年江户医学影印北宋本影印本;《千金翼方》,(简称《千金翼》)一九五五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一八四九年江户医学影印北宋本影印本;《外台秘要》,(简称《外台》)一九五五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经居余堂本影印本、《敦煌残卷·伤寒论》复制件。

此外在校勘过程中,尚参阅了《太平圣惠方》、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及陆渊雷《伤寒论今释》等。

这次校注《伤寒论》,有几个问题需加说明。

根据卫生部中医司原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制定的《中医古籍校注通则》的要求,重点中医古籍的校注本包括五项内容,即提要、按语、校勘、注释和校注后记。

《伤寒论》校注本是这样处理上述五个问题的:提要。

提要是对有关部分主要内容的概括。

赵刻宋本《伤寒论》分为十卷二十二篇,每篇写一提要,共写提要二十二段。

读者根据提要,可以掌握每篇的宏纲大旨。

按语。

按语的作用在于揭示有关条文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或解释歧义,或指出其临床价值等,从而予人以启迪。

我们深深感到,这部分内容十分难写。

自成无己以来治《伤寒论》者不下数百家,几乎每家都对《伤寒论》的条文发表过如同按语一类的意见,又由于注家对原文理解的深度不一,角度不同,所以各家的见解也往往有不少差异,有时还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看法。

我们在写按语的时候,曾认真研究了前人和时贤的重要论著,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又注意在博採各家之长的同时而断以己意。

全书共写按语三百三十余条,把这些按语联系起来看,基本上可以反映我们对《伤寒论》的理解和主要观点。

按语写在有关条文的后面,但不是每条必按,而是当按则按,有时则在几个条文之后才写一个按语,以反映这几个条文的内在联系。

从辨不可发汗,到辨发汗吐下后共八篇,其中许多条文与前面三阴三阳篇是重复的,因此,这八篇的按语校注较少,可参看三阴三阳篇有关按语及校注。

校勘。

我们採取的主要校勘方法与原则是:一、凡需校勘的字句,皆于其右下角加注序号,序号外括以方括号。

校语写在相应的序号下。

二、赵刻宋本《伤寒论》是目前最好的《伤寒论》传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我们除了直接改正了其中五个明显的锗字以外,其余文字,一律不加改动。

改正了的五个讹字,在校注后记中已作了说明。

三、凡底本与校本不同而底本又不误的,我们採取了两种处理方法。

一种是校本的字词具有较大校勘价值的,一般均加收录写出校语。

例本书卷三:“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下出一序码,写了如下校语:《玉函》卷二、《脉经》卷七、《千金翼》卷九,皆作“宜小承气汤”。

又如本书卷四:“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我们在“实”字下出一序码,写了如下校语:《玉函》卷二、《脉经》卷七、《千金翼》卷九作“虚实”。

写出这些校语,当然不意味着校本一定对而底本有误,但是校本中的这些文字对读者确有很大启发。

另一种是对校本中没有什么校勘价值的某些字词,及某些虚词,一般不加校勘,以免烦琐。

四、对某些必须作出选择和判断的校勘,我们在认真研究原文和参考各家之说的基础上,慎重地加一“是”字表明我们的取舍和判断。

例如太阳上篇桂枝加葛根汤方有“麻黄”,但是根据方意和前人的意见,本方是不当有麻黄的,于是我们在“麻黄”条下写道:“《玉函》卷七无。

是。

”又比如太阳上篇芍药甘草汤方作“白芍药”,但是在张仲景时代,芍药入药,尚未区分赤白,因此我们考虑“白”字可能出于后人增益,所以在“白”字条下写了如下校语:“《千金翼》卷九、《玉函》卷七无。

是。

”北宋林億、孙奇等人对《伤寒论》的校勘,作了许多工作,但限于当时的校勘体例,校语多写作“一作某”、“一云某”,而不写出自何书。

本次校勘对宋臣所出校语一一加以核对,并大都找出宋臣引文出处。

如卷一辨脉法:“脉煢煢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林億等“阳起衰也”加注说:“一云阴气。

”究竟哪一校本写作“阴气”,他没有说,我们在《千金》和《太平圣惠方》里找到了“阴气”的出处,并写了如下校语:“《千金要方》卷二十八、《太平圣惠方》卷八作「阴气」。

是。

”考察宋臣校勘用书,对于研究《伤寒论》的不同传本和它在历史上发生的影响,以及对我们这次校勘工作,都有许多启发。

六、明赵开美摹刻宋本《伤寒论》时,把不少俗体字也沿袭下来。

如陰作隂、怪作恠、徵作徴、舊作舊等,当然书中的俗体字不止以上这几个。

我们把书中的俗体字都改成现在通行的规范繁体字,未出注说明,以免繁冗。

七、本书中「鞕」字,《脉经》、《千金翼》、《玉函》、《敦煌残卷》均作「堅」因「鞕」字出现频率甚高,校不胜校,故仅在本书首见处辨脉法出注说明「下同」,后见则略之。

八、校勘与标点有密切关系。

《仲景全书·伤寒论》採用的是圈点断句法,即古人在自己诵读的时候,在他认为需要略作语气停顿的地方加上一个「〇」。

这种方法很容易把句子弄得支离破碎,而且带有断句者个人的主观随意性,我们认为给《伤寒论》加上准确的标点符号,改变目前《伤寒论》标点混乱的情况,是有重要意义的。

我们这次在给《伤寒论》加标点时,曾参考了前人的圈点法,也参考了当代许多使用新式标点的著作,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了标点符号。

但有的句子到底应该加什么标点才合适,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

如太阳上篇:「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若火熏之」后面是加句号好,还是加逗号好,还是加句号逗号都可以,历来都存在分歧。

我们把「若火熏之」一句看作是对症状的描写,句意到此已告一小段落,所以加了句号。

有的学者认为「若火熏之」说的是误治之法,所以这句话的后面应该用逗号。

现在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九、底本目录各篇末无「第一、第二……第二十二」序数,今据正文补,不另出校注记。

注释。

注释以解释词义为主,同时给较冷僻的字或容易读错的字加注汉语拼音和同音字。

解释词义力求简明,适当举出书证以证明我们的词义训诂是有根据的。

书证都核对了原书,使用的都是第一手资料。

校注后记。

我们原写了近六万字校注后记,分八个专题系统地考证《伤寒论》。

这八个专题的题目是:⑴宋臣校定《伤寒论》等重要医籍之鸟瞰;⑵北宋校定《伤寒论》所据底本考;⑶北宋校定本《伤寒论》从宋至今流传简史考;⑷《金匮玉函经》源流四考;⑸《伤寒论》小目考;⑹序例及诸可诸不可概说;⑺《伤寒条辨》《尚论》末附仲景原书概说;⑻《伤寒论》校勘训诂史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