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感染暴发调查与处置制度

医院感染暴发调查与处置制度

医院感染暴发调查与处置制度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控制与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和医务人员自身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WS/T524)的要求,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1.基本要求
(1)医院应建立包括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临床科室、护理部、医疗管理部门、检验科、总务处等多部门的医院感染暴发调查与处置应急小组,负责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监测与调查、报告与处置、防控与指导。

(2)医院感染暴发调查与处置应急小组发现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医院感染暴发时,应遵循“边救治、边调查、边控制、妥善处置”的原则,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确认暴发事件,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并及时反馈和总结防控的效果。

(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医院感染暴发的监测、调查与处置工作。

(4)医务、护理、总务后勤等有关部门负责医院感染暴发调查与控制措施落实的有关协调工作。

检验部门应配合做好病原学的检测与分析工作。

(5)临床科室为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发生医院感
染暴发或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时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内容应包括报告人、所在科室、事件发生时间、涉及人员数量、主要临床表现、事件发生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及发展趋势等,并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调查,及时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6)医院应在人力、物力、财力、空间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以保障医院感染暴发调查与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与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

2.暴发报告的要求
(1)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h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2)确定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当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h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3.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1)初步调查初步了解现场基本信息,包括事件发生地点、涉及人数及人群特征、主要临床表现、起始及持续时间、可疑感染源、可疑感染病原体、可疑传播方式或途径、事件严重程度等,做好调查
人员及物资准备。

(2)事件证实分析医院感染暴发病例的发病特点,计算暴发事件发生时间段的医院感染罹患率,与同期或历年医院感染发病率水平比较,证实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存在,具体如下:
1)与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前相比罹患率升高明显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或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存在流行病学关联,则可确认医院感染暴发,应开展进一步调查。

疾病的流行程度未达到医院感染暴发水平,但疾病危害大、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具有潜在传播危险时,仍应开展进一步调查。

2)应排除因实验室检测方法或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监测方法等的改变而造成的医院感染假暴发。

3)应根据事件的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经验性预防控制措施,如手卫生、消毒、隔离等。

(3)确定病例结合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核实病例诊断,开展预调查,明确致病因子类型(细菌、病毒或其他因素)。

(4)确定调查范围和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进行个案调查,具体如下:
1)确定调查范围和病例定义,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群分布特征,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或)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病例定义可进行修正;病例搜索时可侧重灵敏性;确定病因时可侧重特异性描述医院感染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
2)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各种信息化监测资料
以及临床访谈、报告等进行病例搜索。

3)开展病例个案调查,获得病例的发病经过、诊治过程等详细信息。

个案调查内容一般包括基本信息、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

(5)对病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群特征进行分析。

(6)查找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对感染患者、接触者、可疑感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必要的病原学检测。

综合分析临床、实验室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危险因素。

4.感染控制与效果评价
(1)指导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指导临床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明确病原体后,按照该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实施相应的防控措施。

1)控制感染源:积极救治感染患者,进行有效隔离对其他可疑感染患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诊疗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感染患者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切断感染途径:确定传播途径后(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水或食物传播、生物媒介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液制品传播、药品及药液传播、诊疗器械传播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传播等),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同时对感染源污染的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停止使用可疑污染的物品,或经严格消毒与灭菌处理及检测合格后方能使用。

3)保护易感人群: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采取相应措施,
并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技术。

①对与感染患者密切接触的其他患者、医务人员、陪护、探视人员等进行医学观察,观察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或无新发感染病例出现为止。

②对免疫功能低下、有严重疾病或多重基础疾病患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必要时实施特异性预防保护措施,如接种疫苗、预防性用药等。

(2)评价防控措施的效果
1)一周内不继续发生新发同类感染病例,或发病率恢复到暴发事件前的平均水平,说明采取的措施有效。


2)若医院感染新发病例持续发生,应分析措施无效的原因,评估可能导致暴发的其他危险因素,并调整防控措施,如暂时关闭发生暴发的部门或区域,停止接收新入院患者,对现住院患者应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情况特别严重的,应自行采取或报其主管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后采取停止接诊的措施。

(3)事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将事件的发生过程、进展情况、采取措施等情况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讨论确认事件性质,并按一下情形和要求及时上报。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4)总结与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调查方法、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环境卫生学调查资料和调查结果,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及其效果;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及预防类似事件的建议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