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学习心理压力分析及缓解对策对现代高中生来说,压力是一个很普遍现象,几乎每位学生都会觉得学习有压力。
随年级的不断升高,高考的临近,这种压力也越来越大,而随着压力产生的种种问题也就成为困扰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心理问题。
一、高中生学习心理压力的来源与分析任何现象的产生,总是有其原因的,高中生的学习心理压力从何而来?分析起来,其来源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外在因素,一是个人因素。
(一)外在因素1、来自学业的压力。
学业压力无疑是高中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进入高中以后,学习负担加重,表现为科目增加,课程加深,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
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以适应这一急转弯时期,感到压力很大。
尤其是部分没有考取高中而靠交调节费进入高中的学生,底子簿,接受能力较差,心理压力就更大。
2、来自考试的压力。
个案1:学生梅某平时上课注意听讲,学习成绩中上等,且一直稳定,但是一遇到重要考试就非常紧张,考试前吃不好睡不香,经常生病,心律紊乱,考试时更加紧张,拿到试卷便思维迟钝,半天进入不了状态,平时得心应手的题目,一下子答不出来,甚至一片空白。
3、来自同学的竞争压力。
个案2:学生刘某学习成绩很好,平时测验总是名列前矛,但她却十分担心别的同学超过她,整天争分夺秒地学习,从不玩歇一会儿。
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且时时害怕别人超过自己,焦虎过度,渐渐地,思想不集中,不能正常思维,满脑子是问号;“有人超过,自己怎么办”久而久之,一个学习成绩名列前矛的优秀学生发展到不能坚持正常学习。
4、来自家庭的压力。
个案3:学生李某在心理咨询中说到,我的家庭十分拮据,父母挣钱很艰难,但他们都极力支持我读书,并说只要我考得上大学,愿意倾家荡产、贷款也要供我读书。
回到家里,家里不管有多么繁忙,他们也不让我做家务,因为我的任务就是学习。
在别人看来,我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孩子,可哪里知道,在这“幸福”里,我背负了多么沉重的心理压力,我怕考试,我怕自己成绩考差了,对不住全家人。
家长为孩子的学习创造条件是必要的,但做得过份只会让孩子感到压抑,适得其反,增加无形的压力。
(二)个人因素学业、考试等方面对学习固然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在同样的压力下,个人所感受到的压力程度却不同,有的甚至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是与个人的个性特质有关。
1、个人追求成就目标要求过高。
2、自我概念差。
二、压力负面效应的心理学分析适度的压力能使人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活跃思维能力,增强反应速度,对人是有益的,产生正面效应。
如果完全没有压力,身心处于一种松散或不紧张状态,个人的潜力就无法发挥。
然而压力过大,便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产生负面效应。
1、压力对个体认识的负面效应。
2、压力对个体情绪的负面效应。
三、舒缓压力的策略开究1、客观冷静分析。
学习遇到压力之后,应当对压力情境进行分析,这个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压力来源的分析。
仔细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压力的,是外在因素,抑或是个人的因素。
了解压力的来源,既可采取对策,也可舒缓情绪方面的反应。
如感到考试对自己的压力,是来自于个人,就要对考试后的好坏成绩作充分的估计,作最坏的打算,向最好方面努力,这样压力就自然会得到缓解。
另一方面是对压力后果的分析,即它主要将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
如感到老师的做法对自己造成了压力,就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老师,相信老师都会理解,并尽量去创造一个适应学生学习的轻松环境。
2、合理利用时间,学会科学用脑。
有时感到压力大往往是由于没有把时间安排好,搞好时间管理是一种降低压力的好办法。
首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
计划可大可小,大到整个学期,每个学科;小到每星期,每单元,这样便于科学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讲究用脑卫生,注重劳逸结合。
另外每学一个新的内容,都要及时掌握,及时巩固。
前一天预习新课:当天回顾所学内容;一周小结复习,单元测验前复习巩固;期中、期末考试前系统复习,这样从预习到考试,一遍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就不会感到压力太大,无形中减轻了焦虑程度,考试也能应付自如。
3、克服考试紧张心理。
首先要正确地对待考试。
考前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坚持有规律的生活,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学会自我暗示,经常提醒自己:“我会考好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形成正确的应考心态。
进入考场后,可以看看窗外的风景或闭目养神,转移大脑的兴奋灶,试卷发下来以后,万一出现一片空白的现象,一定不要过于紧张,合上试卷做几次深呼吸,使自己尽快平静下来。
4、多与家长沟通情感。
首先要理解家长对自己严要求的不同心情,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二是攀比心理,三是家庭经济来源不易,希望投有所获等等。
针对这些心理,作子女的要作认真分析,自己既要努力学习,尽力而为之,又要把自己的学习真实情况与家长交流,取得家长的认可,切忌只报喜不报忧,甚至弄虚作假,避免产生期望过高的心理。
对于家长向自己提出的过高要求,自己近期的确无法达到的,需要以后再努力的,先要向家长说明情况,得到家长的谅解,切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地一味盲干。
总之,多与家长勾通情感,交流思想,不仅可以减轻学业上的压力,而且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带来动力。
不怕高考临近专家教你四种技巧自我放松进入高考倒计时阶段,难免紧张,掌握一些技巧可以帮自己放松。
过完五一,中考、高考就指日可待了。
如何帮助考生们减压放松,是学校和家长颇为关注的问题。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专家谌益华教授表示,应试紧张会由于考试的不同阶段而衍生出四种不同表现,掌握多种自我放松技巧,能帮助考生在不同紧张阶段,舒缓焦虑的心情,在考试中发挥最佳水平。
【备考期间】因长时间复习所造成的疲劳性紧张【应对招式】渐进式放松法疲劳性紧张是由于长时间的疲劳累积而成,严重时会出现头脑发涨、精神萎靡的状况。
渐进式放松一般遵循“紧张———放松———更紧张———更放松———更更紧张———完全放松”的原则,对头、颈、肩、手、掌、胸、背、腹、腿、脚由上至下进行放松。
进行渐进式放松法时,最好是找一个宁静、没有骚扰的环境,在椅上舒服地坐下,将手放在两旁,脚微微分开。
当感到身体不适或肌肉绷紧、疼痛时,便要立刻放松或停止。
【入考场前】因焦虑等造成的情绪性紧张【应对招式】腹式呼吸法腹式呼吸就是在吸气时把腹部鼓起,呼气时把腹部缩回。
腹式呼吸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肺组织,充分进行气体交换,使身体摄取充分氧气,促进脑细胞活化,舒缓紧张情绪。
做腹式呼吸时注意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呼吸要深长而缓慢;第二,用鼻吸而不用口;第三,一呼一吸掌握在15秒钟左右。
即深吸气(鼓起肚子)3~5秒,屏息1秒,然后慢慢出声喷气(回缩肚子)3~5秒,屏息1秒;第四,一吸一呼之间要吸尽气,呼尽气,若屏息时感到呼吸困难,可不屏息直接换气。
呼吸过程中如有口津溢出,可徐徐下咽。
【考试期间】因题型陌生造成的应激式紧张【应对招式】全息呼吸法+瞬间抽离法考场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些之前很熟悉的解题方法,怎么也想不起来,有一种话到口边却说不出来的感觉,心理学中称为“舌尖效应”。
“舌尖效应”在情绪紧张时尤为明显。
在考试中遇到这种情况时,可先做其他的题,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另一种方法是用全息呼吸法结合瞬间抽离法。
一旦出现应激式紧张的时候,可舒展身体深坐于整张椅子里,背部贴紧椅背,双手轻放于身体两旁,头部微微后仰,做三次鼻吸口呼的全息呼吸后,稍作停顿,再回复考试状态。
这样做,有助于考生暂时抽离紧张考试状态,令头脑清晰,思维更灵敏。
【两试间隙】因他人询问答案等原因引发焦虑【应对招式】喷气式呼吸法+黑点抽离法不少过来人反映,明明知道回想上一科考试于事无补,但是考试后一些明显的丢分状况还是在脑中不断盘旋,挥之不去,难以安宁,甚至影响下一科考试。
这时,关键是让自己从这种焦虑状态中抽离,使自己放松休息以便全身心投入下一场考试。
喷气式呼吸法基本方法与腹式呼吸法相同,结合黑点抽离法使用的关键是,在吸气的过程中,先在头脑中想象那些不如意的状况,将这些状况定格成画面,逐渐化为黑点,再结合口部喷气,想象把黑点喷出体外,重复3~5次,直至黑点完全消失。
复习进入心理疲劳期厌倦状态制动高考冲刺正在备战高考的小欣最近感到疲惫极了,许多知识点复习了若干遍,但是在做题时,仍是似懂非懂效果不佳,这不仅让她感到“心太累”,而且心里都有些麻木了。
而小欣的困扰并非个别现象,近半个月来本市各大医院心理门诊接待的高考考生中,这样的状态不在少数。
种种看似“麻木”的表象,实际上是因高考引发的预期性焦虑的一种另类反应。
现象心太累是厌倦性反应为小欣提供心理咨询的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精神卫生与临床心理教研室教授李合群主任医师说,小欣的状态是进入了一个心理疲劳期。
一方面,是由长时间的重复复习导致的心理厌倦性反应;另一方面,也是过度紧张焦虑的一种表现。
因高考带来的焦虑情绪属于预期性焦虑,离预期越近焦虑程度越高,心理的疲劳反应越大,因而近日此类心理咨询有所增多。
而这样的复习状态如果不调整,效果是很差的。
有的考生苦恼地告诉心理医生:每天机械地重复,感觉生活枯燥无味,简直难以坚持下去了。
想到与心目中的理想高校可能相差很远,又感觉沮丧,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力不从心,我该怎么办呢?对此李合群给出的答案是:找到自己复习的兴奋点;确定与自己实力最接近的目标;不要提前设想高考失利的后果。
调查考生复习兴奋点差异大针对高考前严重影响考生的心理厌倦性反应,李合群和几位心理专家进行过一次临床调查。
结果显示,一部分考生感觉在自己的弱项上加强复习效果显著,而另一部分考生则感觉在强项上复习更有收获,这两部分学生所占比例相差无几。
调查还显示,对于复习效果好的科目,考生往往越学越兴奋,越有积极性,也感到越学越有收获,反之很多考生则越学越烦躁。
李合群指出,考生应根据个人情况、兴趣和愿望来安排复习,而不是强迫自己。
高考日益临近,在复习收获大的科目上多下功夫,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当然这并不是要放弃学习兴趣较差的科目,而是指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给可以成为兴奋点的科目更大的复习空间。
如果某一科目进入心理疲劳期,感觉似乎复习到了一个高度,就无法再逾越,可以找一些经典又精练的试题来做。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基本都是以前接触过的内容,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很多知识当再次学习时,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体会和心得,会让你重新激发复习的热情。
提醒不要提前恐惧失败“如果考不上好大学这辈子就完了”,对高考失利的预测性恐惧,是不少考生倍感身心俱疲的重要因素。
心理专家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将失败扩大化的不良心态。
很多人都认为那些高考状元很聪明,其实他们都很平凡,有的人甚至从没有考过年级第一。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平和的心态。
李合群说,很多考生之所以现在很焦虑、很浮躁,甚至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就在于这种对考试失败的恐惧,是一种放大后果过度恐惧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