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语文《骑桶者》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语文《骑桶者》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语文《骑桶者》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一、学习目标1、了解卡夫卡及其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

2、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的关系。

3、理解小说题旨的多义性,透视“周围人”的冷漠,学会与人沟通。

4、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二、预习导引⒈作者简介: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现代派小说的鼻祖,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20世纪德语小说家。

代表作有:《城堡》《审判》《美国》《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

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2.字词积累一、字音煤屑不啻门槛费劲与劲旅平趴地窖穹顶蔑视二、字形、字义奔驰与松弛倒毙与惩前毖后、枪毙遭殃与怏怏不乐、泱泱大国三、合作探究问题1:第一段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问题2:第一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写“我”?刻画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问题3:“我”为什么要骑桶飞着去买煤?问题4:试就文中“老板娘”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问题5.文章结尾“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一句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问题6.意大利著名作家安贝托·艾柯说:“当我们踏进小说林的时候……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的事实。

”请结合这篇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及效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2、3题见《学海导航》111页4.参考答案:文中老板娘是一个生活富足,拥有一定资产的极端自私、势利、冷酷的私营主形象;她自私,一心惦记自己的生意,家人的健康与幸福;她势利,对不能“马上”支付煤款的老顾客视而不见;她冷酷,对行将冻死的乞者毫不同情,非但不予施舍,还试图用围裙将他扇走,得逞后又现出轻蔑与满足的神情。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5.参考答案:这里的“冰山区域”是一种冷酷的象征,揭示了那个社会冷酷的本质,它使无数穷人陷于无助与绝望的境地,以此深化了主题。

解析:理解句子含意应首先理解字面意思,然后结合语境揣摩其在文中的意思。

“冰山”是冷的代名词,“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是“我”生活在社会冷酷的一角,这也就深化了作品主题。

6.参考答案:这篇小说运用了对比、象征、夸张等一系列表现手法,特别是“我”骑着煤桶去讨煤这一情节的安排,看似虚假荒诞,却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空桶是匮乏、冀求的象征,正是在艺术的空桶的飞翔中,我们见识了生活的沉重,将生活的沉重用文学的轻逸来表现,是以“轻”表达本质的“重”,表面的不真实写出了文学的真实,这也是作为西方表现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卡夫卡惯用的技法,所以,如安贝托·艾柯所言:“当我们踏进小说林的时候……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的事实。

”四、课堂检测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我极不寻常地高高漂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qióng)顶前。

B.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chì)是天空中的太阳。

C.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供.(gòng)应过了。

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D.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kǎn)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惨剩的咖啡倒给我。

答案:B 解析:A项,漂浮—飘浮;C项,“供”应读“gōng”;D项,惨剩—残剩。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描写的是人被异化为甲壳虫,最终被人们抛弃的故事,作品在______和夸张中显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

(2)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______于现实的虚构世界。

(3)随着现代小说家们文体意识的______增强,他们让读者认识到,小说是有别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那个现实世界的。

A.荒谬独力逐渐B.荒诞独立逐渐C.荒诞独立逐步 D.荒谬独力逐步答案:B 解析:“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荒诞”,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

“独立”,有不依靠他人的意思;“独力”,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

“逐渐”,渐渐;“逐步”,一步一步地,强调步骤性。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觉新知道他们虽说是来同他商量事情,其实他们还是固执己见....,不肯听从劝告。

B.有些人对经济建设上的浪费损失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养成了麻木不仁....的恶习。

C.他的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词....,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D.“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错误想法。

答案:C 解析:C项,“闪烁其词”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不合语境。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A.然而,有谁又能说传统小说家笔下的人物就一定会比K更真实呢?B.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

C.摩西是圣经中犹太人的领袖,传说他带领在埃及为奴的犹太人逃回巴勒斯坦地区,途中经西奈山,接受了上帝写在两块石板上的“十诫”。

D.当代美国女作家奥茨说,卡夫卡是一个“永恒的谜”——当然,这并非是一个永远猜不透的谜,而是说卡夫卡的作品很有探讨的价值。

答案:A 解析:B项,前两个逗号改为分号;C项,“圣经”应加书名号;D项,破折号改为句号或逗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了解,这种碳酸饮料是专门为年轻时尚一族设计的,其发布活动也别出心裁地利用流行的身体彩绘来表达。

B.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卡夫卡的巨大功绩在于重建并改造了传统小说的“戏剧性”结构。

C.卡夫卡这位西方现代主义各文学流派的鼻祖和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在思想上接受了存在主义学说,反映了世纪末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

D.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

答案:D 解析:A项,“活动”与“表达”搭配不当;B项,语序不当,应是“改造并重建”;C项,主语混乱,在“反映”前加“其作品”。

6.下列各项中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对应的作家作品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13年,印度诗人、社会活动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吉檀枷利》获奖,获奖理由:“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B.1978年,美国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魔术师·原野王》获奖,获奖理由:“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C.1982年,巴西记者、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获奖,获奖理由:“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D.1954年,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获奖,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答案:C 解析:C项,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人。

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到大天亮。

黎明时它生了蛋。

它不像往常那样啼叫以通知女主人来取蛋,它拿了鸡蛋到一片树丛后面去。

母鸡先用嘴啄,然后拿一块石子敲。

这一回,它生的蛋可真硬,于是,它就把鸡蛋放回鸡舍去。

帕多瓦母鸡生下的蛋在运输途中没有破碎,它被放在市场的货摊上,让一位工人的妻子煎鸡蛋吃。

女人回到家,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碗边,她拿起帕多瓦母鸡生的这个鸡蛋在碗边一敲。

但鸡蛋没打碎,碗却打碎了。

“咦,真怪!”女人自言自语,她拿起鸡蛋,在大理石做的桌子角上敲。

大理石被敲掉了一角。

她拿来了锤子,试着用锤子敲鸡蛋。

还是敲不碎,于是她把那只蛋放在一边,因为她不好意思对丈夫和儿子说自己连一只鸡蛋也敲不碎。

丈夫与儿子吃了用三只鸡蛋煎的蛋,而不是四只。

妻子说人家卖给她一只不新鲜的鸡蛋,也许已经坏了,所以她故意没煎进去。

第二天,她那个大学生儿子把几只烂西红柿和那只鸡蛋放进包里,因为那天有部长来参观。

那个部长诡计多端,他想与大学生们见面,让他们鼓掌欢迎。

大学生们商议好给予他应有的欢迎。

当那位部长一出现在学校门口时,烂西红柿和臭鸡蛋朝他劈头盖脸地扔过去,那个工人的儿子瞄准了部长,把那只敲不碎的鸡蛋朝他的前额扔过去。

只听见“啪”,像是打过去一块石头似的,部长应声倒地。

大家把他抬出去,用冰水袋敷在他的额头上,因为部长的前额正中长出一个大鼓包。

尽管用冰水敷,他那个肿包越来越大,活像犀牛的角。

打从那天以后,部长再也不接见大学生了,也不再去参观什么开幕式了,因为不管怎么冷敷和治疗,部长额头上的那块包怎么也消不下去。

(选自2008第2期《小小说选刊》) 1.文中画线部分的情节叙述,采用了哪种小说手法?请简述其特点。

纵观全文,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哪些好处?(6分)2.小说以“打不碎的鸡蛋”为线索,写了一只帕多瓦母鸡,一位工人妻子,还写了一位部长先生,请问这些形象具有怎样共同的性格特征?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3.鸡蛋,居然“打不碎”,这显然是个虚构的故事,使人想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

请从主题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简要谈谈这类小说的基本特征。

(4分)4.从首段来看,作者对只会下易碎鸡蛋的帕多瓦母鸡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有关文字,解说理由。

从帕多瓦母鸡的遭遇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简述。

(7分)答案:1.参考答案:手法:延迟(“摇摆”“一波三折”)法。

特点:作者在情节发展上故意设置一些障碍,使人事进展出现波澜。

好处:不仅丰富了情节,摇曳的情节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而且使主题的展现更为突出。

解析:这个情节主要是女主人敲鸡蛋,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把结果交代出来,而是让女主人不断地更换敲鸡蛋的方法,这是典型的情节延迟法(“摇摆”)。

可以结合延迟的作用简要分析。

2.参考答案:要面子,爱虚荣,自欺欺人。

意在揭示并嘲讽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高官者,都存在这种丑陋的人性(母鸡的形象则具有象征意味)。

解析:母鸡为了生不易敲碎的鸡蛋而冒险尝试各种方法;工人妻子“不好意思对丈夫和儿子说自己连一只鸡蛋也敲不碎”而把不易敲碎的鸡蛋放在一边;部长先生“想与大学生们见面,让他们鼓掌欢迎”才被不易敲碎的鸡蛋打中了头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