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及解析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及解析

中国古代史(政治文明史)西周的政治制度24(2011年全国卷).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答案】CA:西周的分封制下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地方权力较大,并不利于中央有效的控制地方,故A错B: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而百家争鸣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东周),故B错C:西周宗法分封之下家国一体,地方诸侯都隶属于周,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

故C正确D:西周分封制下土地和人口归各诸侯控制,而并非国家,故D错24(2013年全国1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答案】CA: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封制最终瓦解.故A错B:分封制体现的是西周的社会等级秩序,并非君主集权,故B错C:秦国墓葬凸显了君王的特权。

故C正确D:选项中的严格遵循过于绝对,故D错24(2014年全国2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解析:【答案】CA:虽然河南洛阳是东周都成,但不符合最早。

故A错B:河北不曾是周的政治中心。

故B错C:周分为西周和东周,而西周兴起于古代的西岐,即今天陕西。

故C正确D:山东不曾是周的政治中心。

故D错24(2017年全国1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利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建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答案】AA:通过分封,把周文化传播到各地,有利于文化认同。

故A正确B:君主专制是秦朝确立。

故B错C: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是郡县制而非分封制。

故C错D:建立贵族世袭特权的是宗法制。

故D错24(2018年全国2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答案】AA:商汤放生鸟兽的事情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正是这种仁德之心使他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成功灭夏建商。

故A正确B:捕猎并非商代的主要活动。

故B错C:材料意在说明他的这种行为和他后来灭夏建商的关系。

故C错D:资源争夺是主因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D错24(2019年全国1卷).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答案】BA:与禅让制无关。

故A错B: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正是继承方式的变化。

故B正确C:与君主寿命无关且材料未体现。

故C错D:这种继承方式的变化恰恰是体现了血缘关系的强化。

故D错24(2019年全国3卷).“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答案】AA:材料中孝悌即是宗法制的内容,。

故A正确B:禅让重在贤能,与材料无关。

故B错C:郡县制与材料无关。

故C错D:察举制是汉代出现的选官制度,而材料为孔子所讲。

故D错汉代的政治制度24(2012年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答案】CA:材料并没有体现出豪强大族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支柱。

故A错B:豪强大族既有较大的政治权力,又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故B错C:材料中汉武帝加强对豪强的监察,并把“田宅逾制”作为重要内容。

故C正确D:监察属于政治手段而非经济手段。

故D错24(2013年全国2卷).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解析:【答案】BA:文献作为第二手资料,本身并非准确可靠。

故A错B:传说并非完全可信,但也不是全部可信。

故B正确C:口头传说和文献都非完全准确,故相互印证也并非真实可信,故C错D:历史文本记录完整与否与是否真实无必然联系。

故D错24(2014年全国1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答案】BA:君主专制的源于封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经济决定政治。

故A错B:把皇帝祭天和官员,百姓祭祖看作同一事情,为皇帝“承天”而“子民”找到了合乎伦理的依据。

故B正确C:祖先崇拜早于秦朝。

故C错D:材料意在说明强化君主专制,而非宗法制度。

故D错25(2015年全国1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答案】CA:汉代抑制相权是通过设立中朝进行对其制约。

故A错B:家天下观念应该指的是刘姓家族。

故B错C: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

故C正确D: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实力。

故D错25(2015年全国2卷).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答案】AA: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B:材料未体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关系。

故B错C:材料体现的是皇帝们对地方治理的看重,而并非地方制度的延续性。

故C错D:后代帝王只是和汉宣帝一样重视地方治理,而并非以他为榜样。

故D错25(2016年全国3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答案】BA:秦朝尊崇的是法家思想。

故A错B:汉朝正是通过秦的国家档案文献,了解了沿用了其制度,此为“汉乘秦制。

故B正确C:与材料意思相反。

故C正确D:材料并未体现是否熟知秦的制度。

故D错25(2017年全国1卷).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据此可知表1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答案】CA:材料并未体现。

故A错B:郡国属于地方行政体制。

故B错C:材料体现的是推恩龄下,王国问题的解决利于解决其他问题。

故C正确D:材料王国数量增多,控制的地区应该是日益减小。

故D错25(2017年全国2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答案】CA:官修史书不一定真实。

故A错B:也不一定公正。

故B错C:官府修撰,甚至皇帝参与,正说明其政治色彩。

故C正确D:也不一定客观。

故D错25(2019年全国1卷).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解析:【答案】CA:材料并非对货币的管理。

故A错B:思想统一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材料无关。

故B错C:材料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

故C正确D:对地方的控制是在汉代建立已实现,材料是加强。

故D错25(2016年全国2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答案】D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说法过于绝对。

故A错B:考试的办法并不涉及官员的道德的考查。

故B错C:科举制下并为排除世家子弟,只是普通人比原来有了更多的机会。

故C错D:由于科举制给普通人提供了通过考试做官的机会,所以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

故D正确唐代的政治制度26(2017年全国1卷).表2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洲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洲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答案】CA:从材料可知当时李世民为秦王而非皇帝。

故A错B:刘文静是将领而非主帅,主帅是李世民。

故B错C:四则材料都说明唐军与薛举在泾洲作战失败。

故C正确D:太宗生病与战役失败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