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件岳麓版必修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件岳麓版必修
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图一 唐朝长安城 图二 北宋的东京城布局
抓住图片中的文字信息,
结合图片中图例,比较城
市格局和功能的变化,归
纳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
点。
史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如“在
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 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
【提示】 特点:江南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原因: 地处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迅速。
(3)根据上述史料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及其变化趋势。 【提示】 功能: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由政治功能(保护人民)和经济功能(商 品交换)两部分组成。变化趋势: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史料应用】 (1)简述史料一所反映的思想及其影响。 【提示】 思想:重农抑商。影响:在战国时期对发展封建经济起到了很 大作用,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抑制“贾人”,晁错提出了什么具体举 措?其理由是什么? 【提示】 举措:歧视商人,对商人课以重税。 理由:商人不如农民辛苦,但获利甚多,不利于农业发展;商人势力壮大,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分析两座城市的布局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 相同点: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 集中的政治理念。 变化:从图一唐代坊市的严格限制到图二宋代坊市的空间限制被打破,反 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根据史料二并综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出现了什么特点, 其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史论拓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 (1)从城市功能来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其后,城市 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如宋代打 破坊、市限制,且晓市、夜市出现。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 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来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在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从商周到明清,商 人经历了从官商到私商再到商帮的变化。 2.城市布局从最初的坊、市分开到后来坊、市 界限被打破,从严格限制“市”的启闭时间到 取消时间限制,城市的功能和格局出现了重大 调整。 3.随着时代形势的变化,古代的经济政策发展 到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作为古代的一项基 本经济政策,后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2)宋代 ①商业发展 a._坊__市__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 b.城郭和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 c.出现了_夜__市_、晓市、草市等。 d.商业活动不再受_官__府__的监控。 ②城市职能:城市的_经__济__功__能___大大增强。
2.新型商业城市的发展 (1)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也促使_沿__海__港__口__城市走向繁荣。如泉州、明 州、杭州等城市的兴起。 (2)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_工___商__业__市__镇___, 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探究点二 “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和影响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
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 抓住“耕织、末利、收
子为官奴婢)。
孥”等关键词进行分析。
——《史记·商君列传》
史料二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
之”。“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其男不耕耘,女不蚕 抓住“不得衣丝乘车,重
(4)明清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①表现:对商业发展不采取_鼓__励__政策,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禁止 民间出海贸易,只许_广__州__一口通商。 ②影响: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_新__经__济__因__素__的成长, 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深度点拨] 全面认识历代封建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1)农业可以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 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2)封建国家可以通过生疏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且利用这一政策, 将农业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3)从根本上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 冲”“经济功能”“江南
的多达数万人。
地区为盛”分析工商市镇
——范文澜《中国古代史》 的兴起与特点。
史料三 “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其所包围 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 由史料信息“为了保护人 区域连称而来,“城以盛民地”,筑城主要是为了保 民”“宋代以后……经济 护人民。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 功能逐渐增强”解读城市 等级地位……宋代以后,随着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城 功能的发展变化。 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教材整理 3 “重农抑商”
1.产生的原因 (1)商业的_不__稳__定__性___及商人流动性大。 (2)与强调耕战、加强_中___央__集__权__的取向发生矛盾。
2.发展历程 (1)_战__国__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2)汉初:_汉__高__祖__“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_租__税__以困辱之”,并严禁 商人购置土地。 (3) 中 唐 以 来 : 重 农 抑 商 政 策 有 所 松 动 , 如 朝 廷 对 海 外 贸 易 的 鼓 励 以 及 __官__商__分__利___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租税以困辱之”“倍息”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等关键词句进行分析。
——[汉代]晁错
史料三 康熙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 通过“对丝绸出口的数
“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 量限制”等信息加以归
பைடு நூலகம்
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纳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