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中的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

暗用(化用)典故,便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3.侧用。

是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作者自己的用意。

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

例如:宋梅尧臣《田家》诗是这样写的:“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

”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写《七步诗》,诉说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相煎太急之悲苦。

梅尧臣借以描写农夫生计之艰难。

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里评述说:“农民虽然有豆萁可烧,却没有豆子可煮,锅里空空的,连‘煮豆燃萁’都不可能了。

”农夫生计之艰难可想而知。

4.反用。

即对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即典故义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对。

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

例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之句,诗句表面是说自己垂泪,实际也是用典。

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杜牧难得欢愉,和朋友登山,抒发感慨,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落泪,感慨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迥然不同了。

但诗人仍没有跳出惆怅、哀怨、郁闷的樊篱,以人生无常聊以自慰,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

再如:宋人朱熹却反用得更为彻底。

他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以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

词中写道:“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朱熹认为,人生若能尽其意义,就是生得其所,应将有限的人生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让人生充满乐趣。

这份乐观,和“齐景公登牛山”的典故立意完全相反,和杜牧相比,也是言近而意迥。

【归纳】好的诗词用典有以下原则:首先,采用熟悉、具有借鉴意义的典故,而不用冷僻的典故;其次,灵活、贴切、生动是用典的最高目标;第三,典随意出,不为用典而用典。

二:用典的作用: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力求经济)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三:【答题步骤与提示】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其次对诗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是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用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开: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

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

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侧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是化引等。

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

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

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

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

只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4.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例】风雨李商隐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注】宝剑篇:初唐将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岳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深得武则天赏识,终于实现报国之志。

新丰酒: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酒店,店主人对他很冷淡。

马周要酒悠然独酌。

后唐太宗召对,授临察御史。

【题干表述】请对本诗中用典的手法进行鉴赏分析。

【答题示例】本诗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首联诗人通过引用唐代名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并最终深得武则天赏识,实现报国之志的典故,表现诗人对自己落拓不得志的遭遇的悲慨。

诗歌尾联用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酒店时,遭到店主冷淡,但最终被唐太宗授予监察御史的故事,来对比自己的不得志。

由于用典,诗歌显得含蓄委婉,与全诗以“风雨”来比喻诗人所处的环境的风格相吻合。

【练习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填空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

鍪,音móu。

万兜鍪:千军万马。

1. “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了杜甫的哪联诗句?此句在本词中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请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6分)2.作者用孙权的典故用意是什么?(6分)二:阅读杜甫诗《春日忆李白》及其相关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

早年出入于梁朝宫廷,善作宫体诗,风格华艳。

出使西魏,被强留北方,因有很高文学修养,得到优待,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他虽居高位,却内心矛盾,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乡关之思和羁宦北国的悲愤感情。

用语清新,风格也变得苍劲沉郁,与前期显著不同。

②鲍照,字明远,东海人。

出身贫寒,曾做过临海王萧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其诗善七言歌行,情感充沛,形象鲜明,语言劲健,风格俊逸。

1.试说明《春日忆李白》诗中使用的典故,并指出其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和相关材料,按要求做题。

登金陵凤凰台登飞来峰李白王安石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飞来峰上千寻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不畏浮云遮望眼,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只缘身在最高峰。

【注】陆贾,汉代人,有《新语》传世,其《慎微篇》曰:“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1.这两首诗用典的句子分别是哪一句?使用了什么典故?2.这两首诗在使用典故上有何异同?四:(2015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五:(2013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11分)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9分)定风波·重阳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①。

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

年少。

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

云峤②。

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

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③。

[注]①翠微:山上的小亭。

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

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 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6分)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①春秋时楚国的隐士。

“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故亦称楚狂接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