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加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工作方案
关于全面加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强化XX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构筑好茶叶质量安全防火墙,夯实产业基础,提升XX铁观音品牌形象,推动茶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跃升发展,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围绕XX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突出一条主线,即全面加强XX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组织实施和使用管理,严守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把握一个原则,即重点倾斜、扶大扶强;形成一个导向,即有XX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安全茶、健康茶、品牌茶、标准茶,形成认标消费、认牌选购的导向;打造一个平台,即XX铁观音品牌广场,整合准用企业品牌,集中宣传展示;凸显一项实效,即准用企业在XX大量建设自有基地或管控基地,形成企业+基地+合作社+茶农的产业组织模式,以此推动市场管理更加有序,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组织化水平及品牌美誉度显著提升,切实保护好XX铁观音金字招牌,为全省茶业发展先行先试、示范带动。
二、工作目标近期目标(至2014年12月31日):开展现有184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准用企业整顿提升活动,对准用企业依照新的准入必备条件,进行检查、辅导、整改,整顿提升结束后不符合新的准入条件的现有准用企业一律取消准用资格。
同时,开展针对侵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专用权的专项整治行动;有针对性地宣传推介,让消费者熟知XX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
三年目标(至2016年12月31日):实行严格的监管考核机制和淘汰退出机制,有进有出,在优质企业中再吸纳一批符合条件的准用企业;广泛宣传推介,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家喻户晓,形成生产按标准、消费认标识的导向。
至2016年底,证明商标准用企业力争实现管控基地面积和茶叶销售量占全县的60%以上,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基础管控规范良好,品牌族群全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转型升级。
三、使用管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重点推进四个机制建设:(一)准入机制:严格把关、集中审核。
根据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准用现状,决定至2014年12月底,对现有准用企业进行整顿提升,重新
梳理、审核、限期整改,同时对新申请企业实行严格辅导考核准入。
具体做法为: 1.严格准入必备条件。
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准入条件基础上,强化两个必备条件的审核:一是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茶叶企业申请准用时,随机抽取企业基地茶青和终端产品进行检测,样品均须符合质量安全及感官品质要求;二是建有茶叶基地。
申请准用的茶叶企业必须在XX境内建有茶叶基地(自有或管控)200亩以上且管控规范良好,企业茶叶原料50%以上来自基地。
2.限期整改提升。
根据以上两个必备条件,注册人(XX县茶业总公司)对现有准用企业进行重新梳理,要求所有准用企业须在2014年12月31日前完成整改、提升、达标。
3.严格准入审核。
注册人根据现有准用企业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资料核实、茶样抽检、基地察验、工厂和门店勘察,符合新准入条件者由县人民政府给予公布推介;对不能符合条件的现有准用企业,给予其两个月整改期,整改期结束后,如仍不能符合准用条件的,直接取消其准用资格。
4.对新申请企业实行准入考核。
对新申请准用的茶叶企业,实行6个月的辅导考核准入期,考核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基地建设、产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管控、可追溯体系建设、产品包装等内容,并针对性予以辅导,考核期综合测评合格后,由注册人根据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审批流程进行受理、审核、发证。
(二)鼓励机制:宣传推介、政策扶持。
大力宣传推介XX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准用企业,鼓励准用企业优先发展。
1.大力宣传推介,引导认标消费。
建设XX铁观音信息公告平台和XX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官方网站等两个专用平台,充分运用各种媒介,宣传推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准用企业。
在政府组织开展的各类茶事活动中,强化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准用企业的宣传推介,引导认标消费、认牌选购。
2.政策优惠优先,重点扶持发展。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准用企业优先享受县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优先上报争取国家、省、市等有关农林水的扶持项目资金;给予央视整体宣传推广优先资格;优先推荐参与各类茶事活动及评优评先;优先推荐参与各种贯标认证;向检测机构争取茶品送检费用优惠、缩短检测时间等。
3.建设品牌广场,集中宣传展示。
建设 XX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广场,专营及展示XX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准用茶企产品,作
为我县重点对外宣传推介安全茶、健康茶、品牌茶的窗口,作为指定参观点、游览点、购物点。
(三)考核机制:强化监管、定期考核。
对XX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准用企业实行严格的日常监管和定期考核。
1.日常监管。
企业在基地生产、原料采购、产品加工、质量管控、包装印制、台账建立等方面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及政府规定等相关要求进行。
一是确保原料。
企业必须采购、加工、销售XX产地的铁观音原料。
二是严格执行标准。
企业必须严格按照XX铁观音现行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XX铁观音》(GB/T19598-2009)的有关规定进行种植、生产、加工。
三是强化质量管控。
企业必须做好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工作,出厂产品做到批批检测,合格后方能出厂。
准用企业全年需接受抽检4次以上。
四是规范包装标识。
企业必须规范使用茶叶包装标签标识,包装物必须按照标签规范进行印制,建立完善的茶叶包装物印制、管理、使用台账,确保印制的包装袋数量与本企业生产、收购的地理标志产品数量相符,严禁多印或外流。
五是规范经营行为。
企业必须自觉遵守市场行为规范,严禁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虚假宣传;自觉规范建档,建立进货、加工、销售三本台账,保存好茶青收购、初制加工、精制加工、质量检测、销售流向及问题茶叶、下架、退市、召回等信息记录,确保产品可追溯。
2.定期考核。
每年年终开展考核,主要考核企业产品卫生质量管控是否到位、基地管控是否规范良好、原料是否符合要求、包装印制使用是否规范、台账建立是否完整等。
定期考核作为延续准用资格、推介排名的重要依据。
(四)退出机制:实时监测、一票否决。
对准用企业实行实时监测、滚动管理,对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坚决退出。
1.严肃查处质量安全问题企业。
整顿提升阶段(至2014年12月底):在由注册人协调农茶、质监、工商等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组织的茶叶质量抽检中,凡被抽检到质量不合格的企业,由各质量安全监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依法从严从重处罚,同时制定整改措施,责令限期整改;在整改期的两个月内,至少抽检一次。
若整改期内再出现一次质量抽检不合格(含各级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组织的抽检),则直接取消XX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准用资格,并会同工商、质监部门视情况吊销其营业执照和食品生产许可证。
整顿提升阶段结束后,
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准用企业,实行质量抽检一票否决,即一发现质量抽检不合格或者采购外来茶,立即吊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准用资格。
2.严肃查处综合测评不合格企业。
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准用企业每两年(一个准用周期)开展一次综合测评,综合测评依据日常监管及年终考核结果进行,不合格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未能按期完成整改的取消其准用资格,且两年内不予重新申请。
查处情况将给以通报。
3.建立公众监督举报制度。
公布举报电话,宣传发动社会公众对准用企业开展全民监督,举报违规违法行为,举证经核实给予奖励。
四、保障措施 1.强化领导。
XX县茶业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协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宣传维护、使用管理工作,下设工作小组,对准入、鼓励、考核、退出进行分口把关;县茶业总公司为主负责证明商标的组织实施和使用管理;县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准用企业的宣传推介;县农茶局为主负责企业基地核实及管控指导;县质监局为主负责企业各项贯标执行工作;县工商局为主负责商标打假维权及市场流通监管。
2.强化宣传。
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各类媒体上,全面宣传XX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及准用企业,营造宣传攻势。
3.强化培训。
利用茶叶万人培训工程、茶商培训工程平台,重点针对XX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包括准用必备条件和淘汰退出等有关规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及XX铁观音国家标准(GB/T19598-2009)开展培训活动,要求茶农、茶企、茶商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加工、销售,确保质量安全,使XX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及XX铁观音国家标准广为人知。
4.强化整治。
以质量抽检、拉网式清查为基本手段,持续开展茶叶包装标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制售假冒伪劣、茶叶农残抽检等专项治理,严查重处,以案释法,倒逼生产经营者特别是企业加强质量监管,建立追溯机制。
5.强化保护。
强化对XX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的保护,集中开展打假维权行动,打击侵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专用权的各类违法侵权行为,严厉查处曝光。
6.强化考核。
把XX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工作纳入乡镇、涉茶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
范畴,严格考核,兑现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