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花木兰传说

花木兰传说

花木兰传说商丘市虞城县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

花木兰姓魏名木兰,当年募兵时,因其父年老,木兰代父从军,后凯旋而归。

人们盛赞木兰英勇事迹,用民歌形式传颂,后经人加工润色,形成《木兰诗》流传至今。

唐代为表彰巾帼英雄花木兰,追赠将军,谥孝烈,并在木兰故里建祠塑像,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方圆百里民众络绎不绝,来此祭祀贸易,形成庙会,千余年来,长久不衰。

花木兰传说是当地民间流传的故事,而从唐代起所修建的木兰祠、碑刻,以及宋、元、明、清的《河南通志》、《归德府志》、《商丘县志》等大量史料对花木兰传说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作为花木兰传说的载体,木兰祠始建于唐代初期,金代泰和年间,即公元1334年,又重修、扩建木兰祠。

清代嘉庆十一年,即公元1806年,由木兰祠高僧坚让、坚科等又募资修祠、立碑。

由于历代对木兰祠修善、扩建,祠宇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为四百余亩。

木兰祠自南向北为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及东西配房百余间。

大门过道内塑有花木兰的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花木兰戎装坐像,坐像两侧塑有侍卫,花木兰祠殿内外,有文人墨客为赞美花木兰的撰文、题词、书画及香火等碑10余座,在木兰祠院墙内外,种植有唐槐梁柏,环境十分优美。

这座著名的花木兰祠于1943年毁于战火。

巾帼英雄花木兰是一位勤劳、勇敢、忠孝、刚烈的典型女性。

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事迹,千余年来,广为流传,被人们所敬仰。

据史料记载,花木兰不姓花,姓魏,生于北魏年间,祖居今河南省虞城县营廓镇魏庄村。

全家五口人,父亲魏应汉,母亲魏周氏,姐姐木惠,弟弟木棣。

外婆家就在距魏庄很近的大周庄村。

魏家的后人由于战乱,逐渐逃往他乡,当年的魏庄村已无踪迹,成为当地人俗称的“魏庄户”。

父亲魏应汉是当时的兵户,木兰受父亲的影响自幼随父习武健身,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木兰在16岁那年,经人介绍,与今安徽省亳州岳氏青年订了婚约。

就在他们要结婚的那一年,边关紧,战事急,几道应征军贴接连不断的送到魏家,而此时魏应汉年事已高。

一家人望着军贴心急如焚。

木兰心疼父亲,爱护幼弟,心意已决,说服家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战场上木兰聪明的智慧,超群的武艺,勇猛杀敌,很受军营中将士的器重和爱戴。

两年后,战事平息。

天子得知木兰智勇双全,功劳卓著,欲封尚书职位。

木兰执意不受,婉言谢绝,一意回家侍奉双亲,以尽孝道。

后来,天子知道木兰是女儿身时,遂派朝臣,欲纳入宫为妃。

木兰见状,誓死不从,自缢而死,以死相抗,酿成悲剧。

木兰大节、大孝、大智、大勇的光荣美德,受到人们的敬仰。

因为,那时木兰还没有出阁,所以魏家人就把木兰葬于魏家墓地,死后也伴随着爹娘。

到了唐代时,帝王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忠大孝的壮举十分钦佩,追封木兰为孝烈将军,下旨修祠建庙,以示敬仰,激励后人。

自唐代起,宋、元、明、清历代都为木兰祠捐赠。

几经扩建,到了清代时期已形成很壮观的规模。

木兰在生前没有出阁,按当时的民俗她还是个姑娘,所以,当地人就把未出嫁的闺女称为姑娘或姑姑。

为了表达对木兰的敬慕之情,民间就逐步形成姑姑当家的习俗。

人们在为木兰烧香还愿时,统称“木兰姑娘”,一直延袭至今。

农历的四月初八,是木兰的生日,人们为了纪念木兰,就把木兰的生日作为庙会。

每逢四月初八,周边百余里的人们潮水般的从四面八方涌向木兰祠。

香客和善男信女向木兰像顶礼膜拜,乞求木兰神灵赐福增寿,保家平安。

花木兰是位能杀善战的英勇将军,相传,她所始创的拳法为“木兰拳”,她所始始的剑法为“木兰剑”,一直在当地流传,但对“拳法”和“剑法”的谱系却不为人知,人们只以习武健身而已。

后来,人们为了尊崇她,纪念她,在明清时又兴起了木兰扇、木兰盘鼓等民间舞蹈和以木兰形象为主体的刻瓷工艺、剪纸工艺,成为当地人弘扬木兰精神,传承木兰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共虞城县委、虞城县人民政府于1993年举办了声势浩大的中国首届木兰文化节,邀请全国名人名家、专家学者加强对木兰文化的研究与探讨。

为了扩大木兰影响,弘扬木兰精神,中共商丘市委、商丘市人民政府在此基础上又成功的举办了四届中国·商丘木兰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

2000年国家邮政总局又在商丘·虞城举办了举世闻名的《木兰从军》邮票首发式,使木兰精神弘扬光大,木兰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花木兰,姓魏,北魏时期人。

祖籍河南省虞城县营廓镇小魏庄。

花木兰全家五口人,父亲魏应汉,母亲魏周氏,木兰排行第二,姐姐魏木惠,小弟魏木棣。

花木兰名字的由来: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木兰的父亲魏应汉先生,外出散步归来,行至大门外时,碰到魏家侍女慌慌张张。

魏先生遂问:“什么事如此慌张?”侍女答:“娘子生产啦!”魏先生问:“是男孩还是女婴?”侍女回答:“是女婴。

”此时家里的一棵木兰树上有一只凤凰,口里叼着一朵木兰花,见有人来,长鸣一声,展翅高飞。

凤凰张嘴鸣叫时,木兰花掉落在魏先生的眼前。

魏先生见是一朵木兰花,如此想,娘子所生女婴取名木兰焉不最好,遂起名木兰。

此后为什么又叫花木兰呢?明朝一位大剧作家名叫徐渭,为木兰女扮男装,替代从军的事迹所感动,写了一部大戏,名叫《雌木兰代父从军》,戏中将魏木兰移花接木演义为花木兰,延续至今。

花木兰的父亲魏应汉是当时的兵户。

木兰受父亲的影响,自幼随父习武,并练就一身好本领。

花木兰外祖父家,在距离小魏庄一里之遥的大周庄村。

外祖父(名字不祥)人称周二肥牛。

人们说他膀大腰圆,膂力过人,气势如牛。

据说有一过路的牛车,载着很重的东西,不慎陷入大周庄村东边泥坑里。

四头牛都拉不动。

主人非常着急。

此时,周二肥牛打此地路过,遇见此事,二话没说,赤膊钻入牛车下,用力往上一顶,牛车顺利通过。

但周二肥牛也因用力过猛,头上冒出两个疙瘩,人们称他是神牛转世,所以人称周二肥牛。

边关紧,战事急,“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连连催促魏应汉应征。

此时,魏应汉已上了年纪。

木兰见军贴,心急如焚,心想:父亲已是暮年之人,怎能经得起战场撕杀。

如若不让父亲应征,年幼的小弟又怎能替父应征。

就在自己苦苦不得其解时,突发猛想,自己虽为女流,但随父练就一身好武艺,此时国难当头,何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意念已决,把想法说与全家。

谁料,当即就遭到家人的反对。

木兰苦苦相求。

最后,以与父亲比武较量,胜者出征做为决断。

比武中,魏应汉毕竟上了年纪,力不从心,几个回合已是气喘如牛,败下阵来。

木兰替父从军的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花木兰在16岁时,经人介绍,与今安徽省亳州市南12里岳庄村青年岳明订了婚约。

接到军贴的时间正是两家约订婚期的六月间。

并确定在同年农历九月婚嫁迎娶。

眼见离婚期越来越近,前方军情告急又刻不容缓。

全家人商议后,遂让木兰的叔父魏兴星夜赶往亳州南岳庄,将木兰代父从军的事详细禀报。

岳家闻听此讯,感到惊讶。

当即,岳明和他的父亲随魏兴来到了小魏庄。

木兰的父亲魏应汉又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重复一遍。

岳家父子确实感到为难,眼看喜事将要来临,又成了泡影,一场大喜将成为空喜一场。

但也为木兰的忠孝所感动。

此时的木兰心里更不是滋味,她一介女流替父从军虽是壮举,却也着实愧对岳家父子。

木兰忍痛说:“木兰此一去,何时是归期自是不知,是死是活生死未卜,还是请岳家另选佳偶。

”岳明听得木兰一席话,心中更为酸楚,但木兰替父征战已成事实,实属无奈。

岳明也是热血男儿,对木兰精神十分敬慕,当即表明:“木兰代父从军,远别家乡,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此去归期虽然不知,但我一直等到你的归来,生为岳家人,死为岳家鬼”,此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第二天,魏家就为木兰从军做准备,买来马匹和途中用品,装扮成男儿模样,即去宋州兵营报到,并由兵营统一带队,日夜兼程直奔长安元帅府。

一路风餐露宿不必多说,很快赶到长安。

在元帅府入军册时,木兰爽口答:“我乃宋州府东南营廓北小魏庄人氏,姓魏,字木棣。

”元帅见木兰眉目清秀,谈吐清楚,更是喜不自禁。

当即来到校场,十八般兵器任木兰挑选,并当场演练武艺。

木兰精湛的武艺使元帅更为大喜,遂将木兰留在帐前听用。

木兰怕在军营露出破绽,故向元帅申明,自己有一怪癖,与人共住营房不能入眠,自己已制作一小营帐,与人稍作隔离,元帅应允。

木兰随贺元帅第一征战的地方在今甘肃境内大阪山一带(又称雪山),帐营扎在黑水寨。

一次,胡虏偷袭军营,元帅被困营中,危难中木兰单枪匹马,力战群敌,保住元帅冲杀出敌阵。

元帅对木兰的英勇气势十分赞赏,任命木兰为大将军。

此后,木兰领兵打仗屡战屡胜,两年后全歼敌兵,元帅率军凯旋归来。

天子大喜,立即召见众将领,慰劳三军。

元帅写明奏章,称木棣(木兰)功绩之最,天子即册封木棣(木兰)为尚书职位。

木兰见天子陈明事由,执意不接收封赏,愿回故里侍奉双亲,天子见状也只有作罢。

元帅见木兰不受封赏,着实对木兰不受功名,淡泊名利,为父母尽孝的高尚美德更加赞许。

遂将木兰请回家中,设宴招待。

席中言明,膝下一女,年方十八岁,尚未婚配,木棣(木兰)如不嫌弃,愿将女儿许配为婚。

这时,木兰不得不将自己是女儿身的情况说与元帅,元帅闻听十分惊讶。

一宿无事。

第二天,元帅为木兰打点行装,备足盘缠上路,自然安排一些途中应注意的事宜等等。

木兰返家后,将在军营中如何生活,又怎样保元帅脱险,天子又怎样封赏等事情说与全家,此时,魏应汉先生已在暮年,遂让家人写家书留传后世。

且说天子平定敌寇,天下安康,意欲纳妃。

元帅见状,也是出于好意,心知木兰年轻貌美,武术高超,何不奏明天子纳木兰为妃,尽享荣华富贵。

天子闻听大喜,钦命元帅亲自传谕圣旨,纳木兰为妃。

元帅受命到魏家传旨。

木兰跪听圣旨,心中十分复杂。

尚若不随元帅入京为妃,将是违抗圣旨,殃及全家,满门抄斩,更是愧对自己的未婚夫岳明。

思前想后,万般无奈,想到此,以回阁楼换装为由,自缢而死。

元帅见状更是悲痛,声泪俱下,愧对木兰,只好回京复命,天子也只得作罢。

木兰死后葬入魏家坟莹。

她为国尽忠,为父母尽孝。

虽是高风亮节,忠孝两全,但此时有损帝誉,故无人敢言。

此后,人们只有编写赞誉木兰的歌谣留传后世。

唐时,唐太宗李世民对木兰女扮男装,抵御外寇的壮举十分感动,故追封木兰为孝烈将军,并为木兰修祠建庙。

自此起,人们为纪念木兰,年逢四月初八(木兰生日)四面八方的人们到木兰祠祭祀,逐渐形成庙会。

后经宋、元、明、清历代重建、扩建,庙宇100多间,祠产400余亩,住祠僧十余人。

原祠共有三节院落,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东西配房及僧人住室等。

在围墙内外,植有高大的唐槐、翠柏,苍劲壮观,在大门过道内,塑有花木兰的高大战马。

大殿内塑有木兰戎装座像和两侧侍卫,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吏、名人为赞美木兰的撰文、题诗、书画及香火等碑刻40余通。

可惜1943年毁于战火。

相关主题